摘要:当竹笛的清越之声穿透北京紫竹院公园的烟火气,让散步的老人驻足、嬉闹的孩童静立,连扑翅的鸽子都放缓了动作,这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的演奏,恰是孙楚泊艺术追求的生动注脚。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笛箫演奏家,她既登得起重金打造的国家剧院与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也俯得下身走进市
当竹笛的清越之声穿透北京紫竹院公园的烟火气,让散步的老人驻足、嬉闹的孩童静立,连扑翅的鸽子都放缓了动作,这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的演奏,恰是孙楚泊艺术追求的生动注脚。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笛箫演奏家,她既登得起重金打造的国家剧院与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也俯得下身走进市井公园;既斩获过CCTV民族器乐大赛、环球“T.F.A”未来艺术家展演等专业奖项,也能让单场直播点赞破千万、相关话题浏览量飙至七亿。在流量喧嚣的时代,孙楚泊用一支竹笛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以舞台高低论价值,只以作品是否抵达人心为标尺。
孙楚泊的艺术根基,是数十年如一日打磨的精湛技法。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的她,有着“民族器乐天花板”级别的专业功底,从竹笛到排箫,每一件乐器在她手中都能绽放独特魅力。演奏《赛马》时,她以“花舌+急吹”的绝技模仿马儿嘶鸣,用颤指音复刻马头琴的悠扬,将草原赛马的奔放与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比二胡原版更添几分清脆嘹亮的爆发力;演绎《阿里山的姑娘》时,笛声如涧泉清冽,裹挟着山林的鸟鸣与风声,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望见台湾山林的葱郁。她的指法娴熟灵动,气息控制精准自如,无论是传统民乐的婉转韵律,还是流行金曲的节奏律动,都能通过竹笛的音色完美传递,这份功底既源于少年时的勤学苦练,更得益于国家院团多年的舞台锤炼。
更难得的是,孙楚泊打破了艺术的边界与壁垒,让民乐在当代焕发新生。她从不将竹笛困在“传统”的标签里,而是大胆探索跨界融合:用排箫演绎《沧海一声笑》,让金庸笔下的江湖侠气在竹林间流转;将好莱坞金曲《City of Stars》改编成竹笛版,竟生出江南评弹的婉转韵致;早在2017年,她就以甲壳虫乐队的《Yesterday》斩获西安排箫展演金奖,用中国传统乐器重构西方流行音乐的意境。她的选曲始终兼顾经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从《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样的民乐经典,到《我爱你,中国》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再到观众点唱的流行曲目,每一首都经过精心编排,既保留乐器本身的韵味,又贴合当代听众的审美,让“笛箫不应困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它们本该呼吸这个时代的空气”成为现实。
真正让孙楚泊成为“人民艺术家”的,是她卸下光环、扎根生活的赤诚。民乐长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剧院票价高昂、形式刻板,让艺术与大众渐行渐远。而孙楚泊主动拆掉票价、着装、礼仪的三重门槛,带着简单的音箱和折叠谱架,走进紫竹院、天坛等公园义务演奏。在这里,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台上神”,而是与大家同乐的“邻家姐”——孩子点歌、大爷打拍、母亲递上保温杯,艺术在双向互动中完成“二次创作”。演奏《我爱你,中国》时,她情难自已、失声痛哭,这不是刻意表演,而是艺术与真情的自然交融,恰是殿堂艺术最缺失也最珍贵的感染力。她曾说:“在剧院,我是演奏员;在公园,我是大家的老邻居。”这份对观众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让她的笛声有了温度,也让民乐获得了最扎实的群众基础。
艺术的价值,终究在于是否能滋养人心。孙楚泊的笛声里,既有专业技法的“骨”,也有文化传承的“脉”,更有民生温度的“魂”。她不执着于“专业演奏家”的标签,不沉迷于流量带来的热度,只是单纯地用音乐连接人与人间的情感——让老者在旋律中回望青春,让年轻人在传统乐器中感受文化魅力,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爱上民乐。她的“破圈”不是偶然,而是艺术回归本源的必然:当艺术家愿意走出封闭的“象牙塔”,走进充满烟火气的民间,当音乐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藏品”,而是滋养人心的“民间活水”,民族艺术才能真正焕发经久不息的光彩。
孙楚泊用一支竹笛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是技艺的“炫技者”,而是文化的“传播者”;从来不是光环的“占有者”,而是情感的“连接者”。她的笛声穿越了殿堂与市井的界限,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鸿沟,更抵达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这样兼具精湛技艺、创新思维与人文情怀的艺术家,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真正的艺术家”。而她的艺术实践也在印证一个朴素的真理:人民群众的掌声,才是艺术最崇高的奖杯。
孙楚泊以一支竹笛为书画界立起了真正的艺术标杆——她深耕传统技法却不困于程式,扎根生活土壤而不逐于虚浮,用无偿演奏的赤诚让艺术回归“滋养人心”的本质,这恰是对书画界诸多“伪创新”的鲜明反照。当下不少书画创作者,将“创新”异化为猎奇炫技的幌子:要么背离经典法度搞“劣书乱墨”,以扭曲线条、怪异构图博眼球,实则是功底浅薄的露怯;要么陷入“展览体”的同质化窠臼,跟风模仿获奖风格,千篇一律的形式堆砌只剩视觉空壳;更有甚者脱离文化根基,把不同时代的符号生硬拼接,美其名曰“跨界融合”,实则是学养匮乏的文化杂烩。这些所谓的“创新”,既无对传统的敬畏,也无对生活的体察,更无对受众的真诚,只剩功利驱动下的苍白与浮躁。孙楚泊的实践早已昭示:艺术的创新从不是脱离本质的标新立异,而是以扎实功底为基、以文化学养为魂、以人民需求为向的自然生长,这正是书画界最该重拾的初心与正道。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