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腿上长个“小疙瘩”,切掉后却埋下大隐患!福建医生提醒:小包块别乱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8:10 1

摘要:11月12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福医附一医院)骨肿瘤科沈荣凯副主任医师做客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结合临床经验,从疾病特点、高发人群到诊疗误区,系统讲解了软组织肉瘤的防治知识。

11月12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福医附一医院)骨肿瘤科沈荣凯副主任医师做客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结合临床经验,从疾病特点、高发人群到诊疗误区,系统讲解了软组织肉瘤的防治知识。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各平台观看人次超21万。

普通小疙瘩切了更麻烦

在直播中,沈荣凯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病例。

他曾接诊过一位男性患者,小腿上段长了个不起眼的小疙瘩,当地医院未做充分评估便直接手术切除,可术后病理报告却给了一记“闷棍”:肿瘤边缘仍有残留,意味着短期内肿瘤将复发

转诊到福医附一医院后,经病理会诊和增强磁共振检查,沈荣凯确认,患者不仅肿瘤边界不清,手术留下的通道还可能已经被肿瘤细胞污染

第一次手术没做充分评估,后续处理难度陡增。”他解释,为清除隐患,需要在原手术疤痕的基础上,向外扩大至少2公分进行切除,还要面临皮肤缺损、植皮或皮瓣移植等问题,术后复发风险也更高。

基层诊断难?

三大因素拖后腿

“不少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才确诊,这和诊断难度大有关。”沈荣凯分析,一是发病率低,分摊到基层医院的病例更少,医生诊疗经验不足,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够充分;

二是检查不全面,很多基层医院仅做B超初步判断,缺乏磁共振等精准评估手段,无法全面掌握肿瘤边界、侵犯范围等关键信息;

三是病理诊断能力薄弱,而病理分析是确诊肉瘤的“金标准”,同时还需结合病理结果明确分期,部分基层医院难以完成这类专业检测,导致诊断受阻。

全身都可长

四肢是“重灾区”

软组织肉瘤并非单一病种,而是一大类肿瘤的统称。从临床数据来看,四肢是最高发的区域,比如上臂、大腿、小腿;躯干(如背部)、头颈部也很常见;还有一些“隐蔽分子”会潜伏在腹部深处的腹膜后,这个位置特殊,往往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时机

从发病规律来看,软组织肉瘤的高发人群集中在40-70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沈荣凯强调,无痛性包块是其最主要的早期表现,当包块长到一定程度,侵犯神经、压迫血管,或累及肌肉骨骼时,才会出现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哪些包块需要重点关注?沈荣凯给出明确标准:

一是包块直径超过1厘米;

二是短期内(比如一两个月内)明显变大;

三是初次发现时就已超过5厘米。

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就必须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鉴别包块良恶性。

关键误区:发现包块别盲目切

“长了不好的东西,赶紧切掉。”是很多人的本能反应,但沈荣凯明确反对这种做法。

如果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是良性病变,且医院具备完整切除的条件,那么及时手术是可行的;如果怀疑是恶性,或良恶性难以判断,就必须先做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沈荣凯补充,目前软组织肉瘤已细分出12大类、60-70个病种,分类越来越精细,诊疗方案也在不断优化。虽然它的整体发病率仅占所有肿瘤的1%左右,属于“小众肿瘤”,但还是要抓住“早发现、先评估、规范治”三个关键点

↓↓↓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朱晓洁

主持人:陈香 摄影:章立强摄像:陈昶晔 章立强导播:陈筱蔚

来源:福建卫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