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猴王”现身合肥!燃爆全场
锣鼓铿锵震云端,金猴奋起破尘来。
11月12日晚,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
迎来猴戏经典,
由国家京剧院所打造的经典京剧《大闹天宫》
在合肥大剧院震撼上演。
传统“猴戏”技艺与现代舞台美学的碰撞融合,
让不同年龄层观众集体沸腾,
在丝竹锣鼓与腾挪翻转间,
沉浸式感受中式神话的不朽魅力
与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
名剧登场:
全年龄段观众共赏好戏
演出当晚,随着紧锣密鼓的开场节奏响起,美猴王孙悟空手持金箍棒惊艳亮相,标志性的翎子功翻飞灵动,利落的猴步身段活灵活现,瞬间点燃全场气氛。从花果山称王的意气风发,到搅乱蟠桃盛会的桀骜不驯,再到勇斗天兵天将的酣畅淋漓,一幕幕经典桥段在舞台上依次铺展。
京剧《大闹天宫》以孙悟空龙宫夺宝后反抗天庭招安为主线,串联起大闹御马监、搅乱蟠桃宴、八卦炉炼就火眼金睛等核心情节。全剧武戏密集、看点十足,演员们通过翻扑腾挪的硬核表演,将美猴王的灵动与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现场汇聚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形成跨代际的文化共鸣。“小时候看动画片《大闹天宫》,今天第一次看京剧版,感受到年轻人身体里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觉醒了。”观众彭树娟坦言,原本觉得戏曲“过时”,但被现场的震撼观感彻底颠覆。
演出现场不仅有本地观众,更有不少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戏迷。来自浙江的林静娴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大闹天宫》,现场看更有冲击力。而且凭演出票能享景区优惠,这种‘戏曲+文旅’的安排太贴心了。”
祝军一家三代四口的观演场景极具代表性。老人偏爱京剧的唱腔韵味,年轻人则对《西游记》的故事充满好奇。“《西游记》的故事是我们中国人都家喻户晓的,这场戏真正做到老少皆宜,家里面老人、年轻人都喜欢看。”祝军的话道出了现场不少家庭观众的心声,当孙悟空在台上亮出绝活时,老人的叫好声与孩子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匠心传承:
持续打磨铸就“猴戏"经典
这场让全年龄段观众点赞的演出,背后是国家京剧院八十余年的匠心传承。作为承载中华文脉的“国剧”殿堂,剧院前身是延安平剧研究院,梅兰芳先生曾任首任院长,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理念,创编六百多部佳作,更让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名片。
而《大闹天宫》正是该院1956年由京剧名家李少春创排的里程碑之作,成功塑造了孙悟空不畏强权、勇于挑战、善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美猴王”形象,成为京剧“猴戏”的不朽范本。
在这出戏中饰演孙悟空的青年演员朱凌宇介绍,京剧“猴戏”流派众多,这版《大闹天宫》既要展现猴王的威风霸气,又要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人物的内心变化,还巧妙融入了丑行的滑稽元素,让严肃的武戏多了几分幽默色彩。
为了精准呈现孙悟空的人物层次,朱凌宇在整场演出的7场戏中要更换7套服装,每一套服装都对应着角色不同的心境变化。从花果山的自在洒脱,到被招安后的隐忍,再到老君炉淬炼后的成熟,服装的颜色和款式都有讲究,演员们的表演也要跟着人物心境调整,让观众能感受到角色的成长。
除了表演技巧的传承,舞台呈现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朱凌宇介绍,如今的音乐、唱腔、服装、灯光和布景都经过了全新设计。“和影视剧或动画片相比,京剧《大闹天宫》的魅力在于现场感和程式化表演的独特韵味。比如翻、打、跌、扑、舞等技巧,都是演员十几年功夫的积累,每一个身段、每一个眼神都是戏。”
文旅融合:
“百戏入皖”架起文化桥梁
《大闹天宫》的火爆,正是“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活动的生动缩影。作为合肥市推动戏曲传承、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举措,活动邀请全国各大剧种的名家名角齐聚,让观众一站式欣赏高水平戏曲演出,更通过“戏曲+文旅”模式,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感受安徽的文化魅力与山水风光。
“安徽观众的热情超出预期,开票两分钟就售罄,太不可思议了。”朱凌宇对活动赞不绝口。惠民票价降低了观演门槛,让更多没接触过京剧的观众走进剧场,尤其是年轻人,在感受戏曲魅力后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连续打卡多场演出的戏曲爱好者陈贺锋说:“每次有新剧目开票我都会蹲点抢票,能在合肥看到这么多不同剧种的经典作品,对戏迷来说太幸福了。”他表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后面还会继续打卡更多场次。
据了解,“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自开展以来,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轮番登台,不仅让安徽本地观众大饱眼福,更成为全国戏曲爱好者的盛会。低票价惠民、文旅资源联动等举措,打破了戏曲“曲高和寡”的壁垒,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演出落幕时,掌声与欢呼声经久不息。在“百戏入皖·星耀合肥”的舞台上,全国剧种交流展示,既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更搭建起传统文化传播的桥梁。期待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来源 合肥日报
来源:小度看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