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早就敲了警钟: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7亿,控制率不到20%。说白了,大多数人都在“放养”自己的血压。
你知道现在每年因为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和心梗死掉多少人吗?超三百万。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早就敲了警钟: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7亿,控制率不到20%。说白了,大多数人都在“放养”自己的血压。
有些人早上起来头晕眼花、脖子僵硬,甩甩就当没事;有些人一测血压高了点,拍拍胸口说“我一直都高,习惯了”。拜托,高血压不是感冒,这玩意儿不疼不痒,却能悄悄给你致命一击。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高血压”,而是“你还在不当回事”。
为什么高血压越来越多人因此去世?因为它是“沉默杀手”。它不吭声,但一旦爆发,可能就是中风、心梗、肾衰竭。就像火山,平时看着风平浪静,实际上内里早已暗流汹涌。
很多人说:“我吃药了啊!”但你吃得对吗?吃得够吗?生活方式改了吗?血压控制住了吗?如果这些问题你没一个能拍胸脯保证,那吃药也只是心理安慰。
现在给你提个醒,6不喝、2不吃、3坚持,谁做到了,谁就能把高血压拉回笼头。
“不喝”的第一条,别再碰酒精了。尤其是白酒。很多人觉得小酌怡情,殊不知酒精刺激交感神经,血压马上飙升。长期喝酒的人,血管壁像泡过的棉线,脆得很。一场应酬下来,第二天脑出血的病例不是没有。
第二个“不喝”是浓茶。特别是那种泡了三泡还发苦的老白茶、普洱。茶碱刺激中枢神经,容易让血压波动。很多老年人爱喝浓茶解油腻,其实是把血压推上了过山车。
第三个别喝的是高糖饮料。一瓶饮料下肚,血糖飙升,胰岛素跟着起舞,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管内皮受损,血压自然升。你以为你在解渴,其实你在给高血压送推车。
第四,不喝能量饮料。红牛、功能型饮料,看似提神,实则含有大量咖啡因和牛磺酸,刺激心跳加快,血压直线上升。年轻人熬夜靠它续命,结果高血压提前十年找上门。
第五,不喝过多咖啡。咖啡不是不能喝,但超过两杯,就得小心了。有些人天生对咖啡因代谢慢,喝完一下午心慌烦躁,血压压根下不来。
最后一条,别喝“偏方药酒”。什么泡蛇、泡虫的民间秘方,喝了不仅没降压,反而肝肾都出问题。高血压不是靠“壮阳”能治好的。
“不吃”呢?别再吃腌制食品。一碗咸菜,一口咸鱼,钠含量高得吓人。钠摄入过多,肾脏代谢不过来,水钠潴留,血压自然升。你以为你爱吃重口,其实是血管在抗议。
第二个“不吃”是动物内脏。别看它们营养高,胆固醇也高。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三高一起上,动脉粥样硬化就像高速公路堵车,血一堵就是中风。
“坚持”的第一条,坚持监测血压。别等不舒服了才想起来测血压。早晚各一次,长期记录,才知道药有没有起效,生活方式有没有改善。血压不是一个数字,是一个趋势。
第二个坚持,运动。别想着非要跑步、爬山,快走30分钟、做广播操、跳广场舞都行。关键是:动起来。久坐等于慢性自杀,尤其是饭后瘫沙发、看手机,血压稳稳上不来。
第三个,坚持规律作息。熬夜的人,血压早上高、中午高、晚上爆炸性高。生物钟一乱,内分泌失调,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收缩没完没了。你以为你在拼事业,其实是拿命换夜班。
顺嘴提一句,高血压的症状其实非常隐蔽。头痛、头晕、颈部发紧、耳鸣、心悸,这些看似小毛病,实则都是血管在发出警告。别再用“我年纪大了,正常”来搪塞自己。
现在的外卖文化、夜宵文化,简直是高血压的温床。重油重盐重糖,吃进去的是味道,吐出来的是血压。生活节奏快,可以理解,但健康不是可以拖延的项目。
再说个很多人忽略的点:情绪波动。焦虑、生气、紧张,这些情绪会导致血压瞬间飙升。有病例显示,一个人因为吵架当场脑出血。这不是偶然,是积压的恶果。学会释放情绪,比吃降压药还重要。
还有些人说:“我爸妈血压都高,我也逃不了。”对,遗传是个因素,但生活方式决定你能不能引爆这颗雷。你血压高不是命,而是你不改命。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养生”,《黄帝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的概念。很多农谚也在提醒我们,比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饮食顺时才能顺体。可惜我们现在越来越脱离节气和自然节奏,连饭菜都靠外卖定制,血压也跟着失控。
国外也早在研究“饮食-血压”之间的关系,比如DASH饮食法(DietaryApproachestoStopHypertension),强调低盐、高钾、高纤维,多吃蔬菜水果、控制红肉摄入,这些原则放到中国来,就是多吃青菜豆腐、少吃红烧大肉。
再提一句,别迷信降压药越贵越好。关键是对症。有些人吃了三种药,血压还是上不去,结果是药搭配有问题。药不是胡乱堆出来的,血压控制不好,还不如去找个专业医生调整方案。
生活中最扎心的是那种“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就是不管不顾”的人。血压高,不觉得难受,就当没事;药停了,也不告诉医生;体检报告异常,直接扔抽屉。这种“鸵鸟式”操作,是最让人心碎的。
别再马虎了。高血压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方式病。谁先意识到,谁就能把命握在自己手里。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10-46.
[2]马丽,李勇,李永刚.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2):1478-1482.
[3]王文,张志远.DASH饮食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4,24(2):157-163.
来源:曾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