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周之内三部S级大剧集体哑火,观众三分钟弃剧率飙到72%,钱包和时间一起蒸发。
一周之内三部S级大剧集体哑火,观众三分钟弃剧率飙到72%,钱包和时间一起蒸发。
榜单像电梯,上去的快,下来的更快。
有人统计,过去三十天,全网热搜前五十里,电视剧相关话题占了二十一条,可真正看完的人不到一成。
烧钱的营销能把名字刷到眼前,却刷不进心里。
《流水迢迢》没顶流,预算也只够别人买热搜,却连续两周待在热度前三。
戏里男女主一次对视剪了八秒,弹幕里刷的全是“终于不用看慢动作转圈”。
情绪对了,节奏对了,演员把台词说得像家里饭桌上聊天,观众就愿意留下来。
另一边,《暗夜与黎明》把谜题拆成七份,每份再掰成三段,观众一边骂“脑子不够用”,一边把进度条拉回零点。
平台数据显示,它的二刷率比同档期均值高四倍。
剧情够狠,就能让人自愿熬夜。
有人把这两部剧截成短视频,配上“三分钟看完”的标题,点赞量轻松破百万。
可完整版播放量却没跟着涨。
观众不是看不懂长剧,是长剧先把自己弄成了注水鸡。
前十分钟交代背景,再来五分钟回忆,主线还没动,手机先黑屏待机。
行业备案数字更直接。
今年一季度,全国电视剧备案数量同比少了近两成,过审项目里古装比例缩水一半。
平台不再只看卡司,而是先问“故事卖点在哪”。
拿不出答案,项目直接躺抽屉。
烂剧想靠明星抬轿子,现在连轿杆都抬不动。
观众换台成本几乎为零,鼠标一滑就换命。
平台算法把弃剧率写进合同,超过红线,制作方尾款直接打对折。
钱和脸一起掉地上,没人再敢用“流量+IP”当护身符。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小成本分账剧悄悄把钱赚了。
三部都市题材,单集成本不到三百万,靠分账票房各自拿回过亿回款。
没有顶流,就把钱砸在编剧和剪辑上。
剧本围读一个月,现场飞页不超过五页,演员提前半个月进组体验生活。
省下来的片酬,全花在音乐、灯光、美术,画面质感直接拉高两档。
有人担心,古装减少后,造型师、群演、道具厂会失业。
可现实是,现代剧把横店周边的老上海街景、民国洋房租到断货。
场景从宫廷转到弄堂,需求没消失,只是换了地方。
会跟组、能快速改景的工人,今年档期排到了年底。
再看演员。
上半年冒出不少新脸,片酬只有一线的二十分之一,却能把一场分手戏演得让弹幕集体喊“想起前任”。
观众对“生面孔”的包容度,比想象中高。
只要角色立得住,手机前的眼泪就值钱。
平台也学乖了。
以前一口气买八十集,现在先订三十集,播得好再加更。
数据不好,直接砍。
编剧们一边骂“没人性”,一边老老实实把高潮往前挪。
剧集瘦身,节奏提速,观众不用倍速键,平台也能省带宽费,双赢。
海外买家跟着变挑剔。
以前只要古装、仙侠、大IP,现在问“有没有二十集以内、节奏快、能一次看完的”。
泰版、越版同步上线,翻译组连夜加班。
国产剧出口价码没有降,反而因为集数少、密度高,单集售价涨了两成。
短剧不丢人,丢人的是又臭又长。
回到观众这边。
地铁里、餐厅等位、排队,到处有人刷手机。
时间被切成碎片,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矿。
一部剧如果三句话说不清主线,就注定被划走。
能留下的,都是把人物命运钉在观众心口上的作品。
别迷信热搜,也别小看口碑。
数据会骗人,会员到期日期不会。
真正让人续费的,是看完一集立刻点下一集的爽感。
榜单每天更新,好故事却能陪人十年。
省下跟风的时间,挑一部对味的剧,比追热度更划算。
来源:场景SkZ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