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有个故事,它不寻常,有点跌宕起伏,让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又带着几分期盼。
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有个故事,它不寻常,有点跌宕起伏,让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又带着几分期盼。
它曾是中国工业的排头兵,硬是凭着一股子闯劲儿,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可后来呢?
风光没了,只剩下了阵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今儿就好好唠唠,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它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和命运。
1964年,那会儿辽宁沈阳鼓风机厂的李师傅,突然就接到了一纸调令。
这玩意儿,就像一道闪电,直接劈开了他原本安安稳稳的日子。
这事儿可不单单是李师傅一个人的遭遇,当时啊,东北成千上万的工人,都碰上了这事儿。
为啥呢?
那会儿国际形势复杂得很,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搞起了“三线建设”,目标就是要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建起一个牢不可破的工业基地。
说到新中国的工业底子,那东北绝对是硬茬子。
所以,这支援三线建设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东北肩上。
李师傅呢,带着一家老小,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家乡,就那么踏上了遥远的旅途。
火车哐哧哐哧跑了三天三夜,把他们从热闹繁华的工业区,拉到了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
到了地方一看,哪有什么现代化的工厂啊,都是些简陋的土房子,生产线更是一片空白,到处都是没开发的荒地。
可就是这帮子热血沸腾的东北工人,凭着一股子“敢想敢干”的冲劲儿,硬是在那高山峻岭之间,平地起高楼,盖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
咱看点儿数据,更能感受到当时的规模。
光是1965年一年,全国从一线地区搬迁出去的120多个项目,6700台设备,还有48000名职工,里头一半多都是从东北来的。
就拿李师傅他们厂来说,整条生产线,都被拆成零件,装箱打包,连带着那些珍贵的图纸和工具,一块儿运到了山沟沟里。
他们白天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地盖厂房,晚上就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点点调试设备。
从1964年到1970年,光辽宁一个省,就往三线地区送了差不多10万名工人师傅和技术管理人员。
这些人里头,有工厂的领导,有部门的负责人,还有成千上万的技术能手。
整个三线建设期间,东北三个省加起来,一共搬走了200多个企业,支援建设了300多个项目,送出去的人才,那可就超过100万了。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像李师傅一样的普通人。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园,眼神里透着坚定,为了国家,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了出去。
他们就是共和国工业的脊梁,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二话不说,挺身而出,才有了东北“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号。
第二章:那风光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工业体系“瘸了腿”和老思想的惯性
老话说得好,“吃亏是福”。
可这话放到东北身上,三线建设时期它做出的巨大贡献,反而成了后来发展路上的一个沉重负担。
张大爷,退休工人,今年已经78岁了,他是沈阳一家老国企的亲历者。
他一提起当年,眼睛里就闪着光,充满了自豪:“想当年,我们厂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重型机械厂,光职工就两万多人,厂子大得跟个小城市似的。
全国最好的技术工人,最先进的设备,都往我们这儿扎堆儿。”
可就是这么一个风光的厂子,随着大批技术骨干被抽调到三线,东北的工业体系就像被挖了个大口子,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工程师一走,技术传承就成了大问题。
“我们车间,原来是一个师傅带三个徒弟,后来呢,变成了一个师傅要带七八个,甚至更多。
这技术,就没法好好往下传了。”
张大爷说到这儿,语气里满是无奈。
除了人才流失,三线建设还让东北好多企业,设备老旧了却没钱更新。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东北好多新设备、新技术,都优先送去了内地。
留在本地的,基本上都是用了很多年的老设备。
张大爷他们厂就是这样,到了八十年代,南方好多同类型的企业都用上了电脑控制系统,可他们厂还在用六十年代的那些手动设备。
“跟不上趟了,”张大爷叹着气摇头,“等我们想换新设备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人们的脑子里。
长期的计划经济,加上那种“国家让生产啥,咱们就生产啥”的模式,让东北人形成了一种很强的依赖思想。
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南方那些城市都铆足了劲儿往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扎猛子,可东北这边呢,还习惯性地等着上头的指示,养成了一种“等、靠、要”的心态。
这种老旧的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不就拖了东北在市场经济大潮里灵活应变和创新的后腿嘛。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王小雨,2022年毕业那会儿,心里头纠结得厉害。
她打心眼里喜欢这片土地,这里有她从小到大的回忆,有熟悉的气候和饭菜,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
王小雨的经历,可不是个例。
咱们看看数据,哈工大的毕业生里头,留在黑龙江省工作的,还不到两成。
从2010年到2020年,东北三个省的人口,硬是少了1100多万,里头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年轻人为啥要离开东北呢?
原因可多了去了。
头一个,就是工作机会太少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趟,传统的重工业还是占大头,新兴产业发展得慢。
“我找工作的时候就发现,哈尔滨的互联网公司少得可怜,就算有,工资也比不上南方城市。”
王小雨说得挺实在。
其次,就是创业环境不咋地。
东北这边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都让人诟病,行政效率低,市场规则也不完善,这些问题,都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以前在东北创业的李明回忆说:“光办个营业执照,我就跑了一个月,还得各种‘打点’。
最后实在受不了,把公司搬到了浙江。”
社会氛围的保守,也是年轻人选择离开的一个原因。
跟南方城市的开放包容比起来,东北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创新意识也弱一些。
一位在沈阳工作的设计师就说:“这边的客户总是喜欢‘老一套’,对新鲜事物接受度低,我们搞创意工作的,手脚都被捆住了。”
还有呢,东北漫长又寒冷的冬天,高昂的取暖费,生活上的各种不方便,也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更倾向于去那些气候宜人的城市发展。
人才流失,就像给东北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虽然东北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可它也有其他地方比不了的优势和潜力。
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从来就没熄灭过。
咱们先说说它的自然资源,那真是没得比。
东北黑土地,是全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黄金玉米带”。
2021年夏天,农业专家赵教授,在黑龙江的黑土地上,深情地揉搓着泥土,他说:“这里的土啊,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耕地大熊猫’!”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这档子事儿,东北黑土地的战略价值,那是越来越重要了。
除了黑土地,还有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吉林的白山松林、辽宁的鞍山铁矿等等,这些独特的资源,给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了,东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深厚的技术底子。
作为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工程师,从原材料到成品,有一整条产业链。
这种扎实的工业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硬核支撑。
在哈尔滨的一家装备制造企业里,64岁的老工程师刘师傅,还在车间里忙活,他自豪地说:“我们厂生产的精密零件,精度能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都是几十年技术积累下来的成果啊。”
还有啊,东北的高等教育资源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些顶尖学府,在好多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头,每年都为国家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是东北振兴的智力保障。
国家对东北振兴这事儿,那是从来没放松过。
2003年,中央就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16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也出台了;到了2022年,新一轮的振兴政策,更是给东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沈阳浑南区的一个科技园区里,29岁的创业者李晓,正在为他的机器人公司忙着筹集新一轮的资金。
他信心满满地说:“东北人才扎实的工科基础,就是我们的优势。
现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也给力。
我坚信,东北一定会重新崛起。”
李晓这份信心,不是凭空来的,是他对东北潜力的认可,也是他对近年来东北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肯定。
从当初的“共和国长子”风光无限,到后来转型期的阵痛,再到如今希望的曙光乍现,东北走过的这条路,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复杂多变又充满可能性的面貌。
东北人那种不怕苦不怕冷的韧劲儿,加上这里丰富的资源、厚重的工业基础和优秀的人才储备,这些都将是它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指引下,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无数像李师傅、张大爷、王小雨和李晓这样的东北人的共同奋斗下,东北正在摸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
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可东北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最终会带着这片土地,再次生机勃勃,未来会怎么样,还得看这群人怎么闯。
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