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唐俪辞那句“你到底是谁”不是多疑,是提前闻到了血腥味——阿谁身份揭晓那一刻,弹幕齐刷“道歉”,可没人记得他当初被骂得有多惨。
原来唐俪辞那句“你到底是谁”不是多疑,是提前闻到了血腥味——阿谁身份揭晓那一刻,弹幕齐刷“道歉”,可没人记得他当初被骂得有多惨。
先别急着感动,把眼泪存一存。
真正扎心的是:她连自己是谁都被安排好了,连“想救你”这句话也可能是剧本里的台词。
鬼牡丹这步棋太损。
他不要阿谁记得任务,只要她空着脑子、带着本能靠近唐俪辞——空白的灵魂最容易长出新依赖,也最方便在真相揭开时炸成烟花。
于是观众看到两层错位:
一层是唐俪辞的,他以为身边是柳眼派来的小奸细,结果人家是第三方复仇大礼包;
另一层是阿谁的,她以为“公子”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光,结果那束光刚好照在哥哥方周的墓碑上。
最惨的是,她连恨都恨得没底气。
记忆一回来,先涌上来的不是仇,是“我已经给你煮过七次姜茶”的懊恼——手比脑子先认出温柔,这还怎么拔刀?
有人吐槽剧情狗血,其实生活里这种“身份突袭”并不少见。
谁没试过在朋友圈突然发现老同学是甲方、前任的现任是面试考官?
只不过小说把尴尬放大成生死,把社死现场搬到血雨腥风的江湖。
水多婆说“心枯症”会放大情绪缺口。
翻译成人话:记忆没了,滤镜也没了,她对他好纯粹是本能。
于是观众集体陷入“嗑到了”与“救命”之间反复横跳——糖里带刀,刀口还涂了蜜。
鬼牡丹的算盘噼啪响:
如果唐俪辞因怜惜把药人之血耗光,鬼牡丹就能拿着“方周妹妹因你而死”去煽动旧部;
如果唐俪辞狠心推开,他也能骂一句“你害死她哥还不够,连她本人都不放过”。
横竖都是死局,感情被当成杠杆,支点就是阿谁的命。
这时候再回头看唐俪辞最开始的提防,简直像提前闻到了火药味。
观众骂他冷漠,他却在无人处把刀尖对准自己——不敢信,是怕信了以后下不了杀手。
剧情给了一个残酷对照组:
同样失去哥哥,鬼牡丹选择让活人陪葬;
阿谁却选择先救人,再考虑要不要补刀。
失忆不是洗白,是把人性里的优先级打回出厂设置:先温柔,再算账。
有原著党透露,方周当年为封“一阕阴阳”主动赴死,唐俪辞负责断后却迟了一步。
一秒之差,变成一生之债。
鬼牡丹把这一秒剪成刀子,插进活人的心脏,让迟到的愧疚循环播放。
所以阿谁越温柔,唐俪辞越不敢接。
他怕的不是背叛,是又一次来不及。
观众以为他在第五层,其实他在地下室:早把自己判了刑,只是刑期由阿谁来定。
接下来只剩一个悬念:
当药人之血流尽,她是先喊“哥,我替你报仇”,还是先说一句“公子,姜茶我煮好了”?
鬼牡丹要的是前者,观众怕的也是前者。
可编剧偏偏让镜头停在她的嘴角——像笑又像哭,把答案留给下一集。
这时候你会发现,所谓江湖恩怨,到头来是“来不及”三个字。
来不及解释,来不及补救,来不及说我其实早就原谅你。
阿谁的身份曝光只是撕开第一道口子,真正的猛兽是后面那句轻飘飘的“我早知道了”。
所以别急着站队,也别急着嗑糖。
故事最残忍的地方从来不是谁骗谁,而是——
当你终于有资格说对不起,对方却已经不需要这句道歉了。
来源:场景SkZ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