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0日夜间,乌克兰多个地区再次遭受空袭。基辅州布罗瓦里方向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第二天城市上空仍然有灰白色的烟带。俄方称,空天军以“匕首”空射弹道导弹命中乌国防部情报总局在布罗瓦里的主要电子情报中心,目标被“炸碎”。
11月10日夜间,乌克兰多个地区再次遭受空袭。基辅州布罗瓦里方向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第二天城市上空仍然有灰白色的烟带。俄方称,空天军以“匕首”空射弹道导弹命中乌国防部情报总局在布罗瓦里的主要电子情报中心,目标被“炸碎”。
同日,赫梅利尼茨基州斯塔罗科斯蒂安蒂尼夫空军基地也遭到袭击,据称存放着F16飞机。俄方发布了发射画面,米格31K升空,导弹脱离挂点,开始点火,尾焰消失,没有命中镜头,只说明了“已经发射了,方向是对的”。
联邦安全局通报称,乌国防部情报总局从2024年开始就组织小组,图谋用300万美元、欧洲护照及安置等条件收买一名米格-31领航员,背后还有英国情报部门参与。在空中用毒物制服同机飞行员,劫机连同“匕首”,飞往预定地点。该领航员上报之后,俄罗斯反间谍机构就介入了,于是他们就暗中进行往来试探,拉锯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才“收网”。
更尖锐的指责在于“落脚点”。俄方表示策反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取得导弹或者飞机的技术,而是“方向”,即要求这架飞机飞往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北约基地,不是着陆,而是被基地的防空系统击落。其效果就是制造出“俄军机袭击北约、被击落”的事实场景,谁先开火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被传播出来的“事实感”。一旦成功,就会触碰联盟集体防御条款,安全指针就会发生改变。俄方称其为“无耻”,认为其不但窃取技术,而且企图挑拨自相残杀。
回到当天夜里,从东到西拉成一条线,军工、军事目标为重中之重。布罗瓦里被点名,斯塔罗科斯蒂安蒂尼夫则保持沉默。F16有没有受损、乌方防空有没有拦截,这些都没有确切证据。战时叙事一紧一松:俄方放发射视频,乌方封损失口径,信息在对冲中前行。
这次冲突是明牌的回应:节奏快、拳头重。几项要点可以确定:时间是11月10日夜间;打击目标为布罗瓦里电子情报中心和斯塔罗科斯蒂安蒂尼夫空军基地;执行者为俄军空天军,使用了“匕首”导弹,并发布了发射画面;动机方面,俄方认为是乌方策反了米格-31、窃取了“匕首”。
策反虽然还在计划之中,但是也会带来升级的风险。俄方把美国方面称作挑衅,并以报复性打击作出回应,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条逻辑链。从证据上来看,俄方给出了金额、护照、预定基地等细节,但是更多的核验还要等到以后才公布。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两点:当晚确实有大规模的打击;各派正在用自己控制的材料来构建故事。
从无人机越境、铁路桥爆炸,到暗杀、网络攻击,旧的红线被一层层试探。以前的禁忌,即不把盟约带入火线、不使同僚互相残害、不把第三方基地当作“借刀”靶子,现在都被工具化了。各方都不希望局势进一步恶化,但是“怕”并不等于“不能做”,在“擦边”的心理之下,一旦风向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出现火势蔓延的情况。
战场已进入第四季冬,北约并未减少投入,乌军所承受的压力也在加大。前线传来了“全线后撤”、“撤离若干据点”的消息,让人很担心;关于红军城的争夺,有人认为快要结束了。乌总统仍然对外保持乐观态度,只把“三百多名俄军进入城内”归为“假消息”的范畴。话语和现实之间存在缝隙,短期内无法缝合,外界只能依靠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拼图。
此次“报复”的意义除了直接的军事效果之外,还在于态度的展示,即“强硬”而又“克制”。打,表示能打、会打;收,表示节奏在手,不追红线跑。强硬的让对手看,克制的给周边和国内看。
信息透明也是重点。布罗瓦里被点名,斯塔罗科斯蒂安蒂尼夫被遮蔽,并不是第一次。战时封控可以理解,但封控过严就会损害信任,当官方发声缺席的时候,谣言就会乘虚而入。对承受空袭的城市和前线家属来说,知情权很重要。
“匕首”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即高超音速、难以拦截、具有战略信号。每次被点名使用,就会产生连环效应:防空怎么应对,基地是否分散转移,民众如何躲避。在现代战争中,科技就是硬骨头,叙事就是软刀子;硬骨头可以啃,软刀子更不好防。令人忧心的是,道德底线正在被拉低:毒物、策反、假旗、基地、夜袭一起出现,却被当成“可用工具”。越如此就越要反复强调规则:有效并不等于合理,可以做并不等于应当做。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