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春风拂过同州大地,也吹进了大荔县医院超声科的诊室。当唐都医院杨艳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刘玮教授带着省级三甲医院的专业积淀踏进门时,没人想到,这两位支医专家会用9个月的坚守,把优质医疗的种子埋进基层土壤,成为县域百姓口中“看得见、靠得住”的“超声超
2025年3月,春风拂过同州大地,也吹进了大荔县医院超声科的诊室。当唐都医院杨艳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刘玮教授带着省级三甲医院的专业积淀踏进门时,没人想到,这两位支医专家会用9个月的坚守,把优质医疗的种子埋进基层土壤,成为县域百姓口中“看得见、靠得住”的“超声超人”。
介入超声破局:让“省城手术”扎根家门口
“跑西安来回折腾三天,挂号排队不说,老伴儿身体根本扛不住。现在在家门口就治好病,真是救了我们全家!”术后康复的患者握着杨艳教授的手,眼眶泛红。深知基层患者“看病远、看病贵”的痛点,杨艳教授一到岗就锚定了科室的“技术空白”——介入超声。
这是此前大荔县医院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从术前评估到术中引导,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杨艳教授没有丝毫保留,把手术台变成“教学台”:手把手教科室骨干把握探头的角度、穿刺的力度,逐帧分析超声影像的细节,甚至陪着年轻医生反复练习模拟操作。从第一例“超声引导下腹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忐忑尝试,到“胆囊穿刺引流”、“乳腺脓肿引流”等疑难病例的从容应对,她与临床科室并肩作战,一个个“县域首例”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打破了基层患者“大病必跑省城”的困境。如今,介入超声已成为科室常规业务,那些曾经辗转奔波的身影,如今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水平的精准治疗,这份便捷与安心,是杨艳教授用无数个加班换来的。
盆底超声深耕:为母婴健康筑牢“防护墙”
“很多女性生完孩子忽视盆底问题,等到漏尿、脏器脱垂时才就诊,早就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刘玮教授专研盆底超声多年,深知这项技术对女性健康的重要性。支医伊始,她就把“教会技术、留下队伍”作为目标,为科室医师量身定制了系统培训计划。
理论课上,她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结合临床案例讲解诊断要点;操作间里,她站在医生身后,一次次纠正探头的位置和手法,直到每个人都能精准捕捉到关键影像。为了让技术落地更持久,她还提前规划,为科室铺好了开展“盆底四维超声”的道路。除了培训医护人员,刘玮教授还经常深入到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向临床医生普及超声诊断的价值,让更多患者能及时接受检查。遇到疑难病例,她主动对接陕西省人民医院超声诊断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展视频会诊,既为患者明确了诊断,也让超声科医师在“实战”中快速成长。9个月里,越来越多的当地女性通过盆底超声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健康筛查。
义诊脚步不停:把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两位教授的“战场”,从来不止于县医院的彩超室。9个月里,她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医共体分院,出现在社区的义诊现场,出现在偏远乡村。
“大妈,您慢慢躺,不疼的,我再给您仔细看看。”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们耐心搀扶;遇到听不懂专业术语的村民,她们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检查结果和健康常识。在乡村,她们顶着烈日搭建临时检查点,为留守老人免费做超声筛查;在社区义诊现场,她们细致解答每一个疑问,把盆底健康、老年病筛查等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从县城到乡村,从诊室到田间,她们用一次次耐心的询问、一遍遍细致的检查,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触达基层的“神经末梢”,也让医者仁心的温暖,传遍了大荔的每个角落。
9个月的支医时光,不长不短,却足以改变很多。杨艳、刘玮两位教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传递了严谨的行医态度和温暖的医者情怀。如今,大荔县医院超声科的诊疗水平、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全方位提升,年轻医生已经能独当一面,曾经的技术空白变成了特色优势。
春风渐远,暖意留存。两位“超声大咖”的支医之路虽已,但她们播下的医疗种子正在基层开花结果。这份扎根大地的坚守与传承,终将让更多县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让健康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超声医学科)
来源:视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