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才过半年,剧情就悄悄反转——2026年Q1卖了48.2万辆,海外一口气吃掉六成,泰国工厂开足马力月产1.5万辆,连百万级的仰望U8都交付了5万台,硬是把奔驰GLS和路虎揽胜按在沙滩上摩擦。
去年十月,比亚迪第一次被上汽从月销量王座上拽下来,朋友圈一片“神话终结”的哀嚎。
才过半年,剧情就悄悄反转——2026年Q1卖了48.2万辆,海外一口气吃掉六成,泰国工厂开足马力月产1.5万辆,连百万级的仰望U8都交付了5万台,硬是把奔驰GLS和路虎揽胜按在沙滩上摩擦。
更离谱的是,德国大众居然低头掏钱,一次性订了20万辆刀片电池,中国车企反向给欧洲大佬供核心部件,这画面搁三年前谁敢想?
别急着鼓掌,反转背后全是“补课”的酸爽。
去年价格战打得太凶,单车利润一度跌到八千块,王传福在内部会上直接拍桌子:“再便宜下去,工人工资都得省。
”于是画风突变:磷酸铁锂一家独大的信仰被亲手掀翻,150亿砸向三元锂产线;英伟达Thor芯片直接塞进腾势N7,算力拉到2000TOPS,城市NOA从35城飙到100城,代客泊车能自己下地库找车位——一句话,智能化再慢半拍,年轻人就真跑去看小米SU7的“人车家”讲故事了。
海外战场更像一场豪赌。
墨西哥工厂破土动工,15万辆产能直勾勾盯着北美,关税、运费、本地法规三座大山一起扛;日本市场啃到3.2%份额,听着小,可把日产Leaf挤下进口电动车冠军,相当于在寿司店卖辣条还成了销量王。
泰国工厂更拼,工人三班倒,午休时走廊里都是泡面味,就为了把海运周期从45天压到7天——东南亚消费者下单到提车,比国内还快。
技术端最刺激的是固态电池,实验室能量密度飙到400Wh/kg,比现款刀片电池直接胖了一圈。
消息一出,圈内连夜开会:真量产,100度电池包能减重一百公斤,蔚来ET7的150度半固态瞬间成了“上一代”。
可王传福在股东会上留了个尾巴,“2027年小批量上车,成本再降四成才能放量”,翻译成人话:好东西有,钱包先撑住。
说到底,比亚迪正在干一件最不像比亚迪的事——从“卷价格”转向“卷技术+卷全球”。
国内市占率28%基本摸到天花板,再往上就得从华为问界、吉利极氪嘴里抢“智能化”标签;海外利润厚,可规则、文化、供应链全是新副本。
好处是垂直整合的老本儿还在,电池、电机、电控自己说了算,成本掰着指头能算到小数点后三位;坏处是摊子越大,一招错满盘皆崩,固态电池万一跳票,股价能当天给你表演高台跳水。
普通人买车不用操心里程碑式的心跳,但得看清一个信号:下一轮电动车PK,屏幕里的芯片和车库里的电池一样重要。
比亚迪把三元锂、固态电池、城市NOA一股脑摆上桌,等于告诉市场——“便宜”标签撕了,后面拼的是谁家的车更聪明、跑得更远、补能更快。
至于消费者,最实在的福利是:2026下半年开始,30万级的新车大概率能买到100度固态电池+城市NOA套餐,续航破千公里,充电桩焦虑留给燃油车去头疼。
神话没终结,只是换了个剧本。
上半场靠“便宜大碗”封神,下半场得用“技术全球通”续命。
比亚迪能不能再次把销量榜写成个人日记,就看墨西哥工厂的机器人和固态电池生产线谁跑得快了。
来源:远见卓识船帆8Sh9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