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澎湖海战》的预告片一出,网上讨论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抵制观看澎湖海战”的标签。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本来这是一部讲述收复台湾历史的电影,却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深入分析会发现,争论的核心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历史观的较量——有人借批判清朝、纠结郑成功和郑
不要再听信“元清非中国、满蒙非中华”了,这是近代以来日美势力企图分裂中国主权的圈套。
那么,这套企图分裂中国领土完整的言论是怎样产生的?
最近《澎湖海战》的预告片一出,网上讨论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抵制观看澎湖海战”的标签。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本来这是一部讲述收复台湾历史的电影,却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深入分析会发现,争论的核心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历史观的较量——有人借批判清朝、纠结郑成功和郑克爽的是非,暗中传播“元清非中国、满蒙非中华”的错误观点,而这些说法背后,正是日美势力试图分裂中国主权的险恶用心。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把这些历史谎言和政治阴谋讲清楚。
首先要理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国”这个概念,在十八、十九世纪国际体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之前和之后,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人用现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标准去套中国古代历史,这本身就是刻舟求剑。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来不是西方那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模式,而是在数千年的多民族融合中,形成的“大一统”文明体系。
在西方民族国家概念传入之前,中国的“国家认同”更多是文化认同、文明认同和疆域认同。从秦汉一统到隋唐盛世,再到元明清的疆域奠定,中国的核心区域和文明传承一直延续。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迁徙、融合、共生,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比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推行汉化改革,把中原文化和鲜卑文化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虽然与宋朝南北对峙,但都认同中原文明,沿用汉字体系,推行科举制度,本质上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日美等国开始用他们的民族国家史观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他们故意把“民族”和“国家”绑定,编造出一套歪理邪说,目的就是把中国历史切割得支离破碎,为分裂中国领土寻找借口。而“元清非中国、满蒙非中华”,就是这些谎言中最具迷惑性的一个。
先说说这个论调的源头。很多人以为这是网上某些“皇汉”的突发奇想,其实并不是,这其实是日本京都史学派早就精心炮制的政治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甲午战争清政府割让台湾、辛丑条约签订前后,日本历史学家白鸟库吉、内藤湖南等人专门提出了“元清非中国”的说法。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日本侵华战争和领土侵吞制造历史依据。
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台湾,还觊觎东北、蒙古等大片土地。他们编造这套谬论,就是想传递一个信号: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族政权才算中国,汉地十八省以外、长城以北和以西都不属于“中国”,元朝是蒙古人的“征服王朝”,清朝是满人的“征服王朝”,这些朝代都不算真正的中国。这样一来,日本侵占东北、蒙古就不是“侵略中国”,而是“争夺无主之地”;他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不是侵略,而是“帮助汉人驱逐鞑虏”。
更阴险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认为宋朝灭亡后中华文明就断绝了,明朝灭亡后华夏也不存在了,所以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根本不是“正统中国”。这套观点后来被内藤湖南等人进一步发展,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思想武器。二战期间的伪满洲国,就是直接基于“满蒙非中国”的谬论建立的,日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把东北永久从中国分裂出去。
但历史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元朝虽然由蒙古族建立,但忽必烈登基后定国号为“大元”,明确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明传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推行科举制度,尊崇儒家思想,修撰《宋史》《辽史》《金史》,自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元朝疆域远超以往任何朝代,西藏、云南等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为中国今天的疆域版图奠定了基础。
清朝更是如此。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顺治入关统一全国,清朝统治者始终以“中国正统”自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不仅大兴文治,修撰《四库全书》,完善科举制度,还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平定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立驻藏大臣、巩固新疆疆域,把“大一统”推向了新高度。国台办早已明确表态,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英雄壮举;施琅率清军收复台湾,使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实现了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直接管辖,这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关键一步。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定位非常清楚,都是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重要依据。
那些主张“元清非中国”的人还有一个荒谬的逻辑:因为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不是汉族,所以这些朝代就不是中国。按照这个逻辑,北魏、辽、金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都不算中国?那中国历史岂不是要被拦腰斩断好几次?这种说法完全无视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民族创造的,而是汉族、蒙古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等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就像一个大家庭,不管哪个民族当家,这个家还是原来的家,土地、财产、文化传承都没有变,怎么能因为换了当家人就否认这个家的延续呢?
除了“元清非中国”论,还有两种错误史观也在暗中传播:一个是“内外亚史观”,另一个是美国的“新清史”。这两种史观其实一脉相承,目的都是分裂中国。
“内外亚史观”的核心观点非常简单粗暴:长城以内才是中国人的地盘,长城以外的“内亚”“外亚”都不算中国,谁都可以来争夺。这种说法完全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和歪曲。长城从来不是中国的国界,而是古代中原王朝用来抵御游牧民族侵扰的防御工程,很多时候还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都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许多民族后来也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把长城当作“中国与非中国”的分界线,本质上就是想把中国的边疆地区从领土上割裂出去。
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则在“内外亚史观”的基础上玩起了更隐蔽的手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罗友枝、欧立德、柯娇燕等人提出了所谓“新清史”,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强调满文史料的重要性,夸大清朝的“满族特性”,把清朝描述成一个“满洲帝国”,声称“中国仅是清朝的一部分”。他们还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比作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否认清朝对中国领土的合法继承。
这些人真的在做学术研究吗?其实不是。“新清史”背后,是美国冷战后瓦解多元大一统国家的战略需求。冷战结束后,美国把中国视为潜在对手,开始从各方面遏制中国,而分裂中国的边疆地区,就是他们的重要手段。“新清史”故意把满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对立起来,制造民族矛盾,为新疆“三股势力”、西藏分裂势力提供理论支持。他们还把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汉族王朝割裂开,试图否定中国对边疆地区“自古以来”的主权,为外部势力插手中国内政找借口。
有意思的是,面对中国学者有理有据的批判,“新清史”的代表人物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声称“并不存在观点一致的新清史学派”,要么把中国学者的批评说成是“民族主义情绪”。他们根本不敢正面回应历史事实——比如他们强调的“国语骑射”,实际上到雍正年间,满族旗人就基本丧失了满语听说能力,乾隆朝以后更是普遍使用汉语,所谓“满洲特性”早已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这种不顾历史事实、只为政治服务的“学术”,说白了就是伪科学、伪学说。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日美势力分裂中国的一贯伎俩:他们从来不是自己直接下场,而是通过编造历史谎言,煽动民族矛盾,让中国人自己内斗,他们则坐收渔翁之利。晚清时期的例子就很典型。
当年日本一方面资助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允许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还派出一千三百多人直接参与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又致电清朝,表示愿意帮助清朝平叛,派出两个师团进入华北和汉口。日本这样做,并不是支持中国革命,而是想让清朝和革命党人互相厮杀,使中国陷入内乱,从而依附于日本。更阴险的是,日本还专门写了《告汉地十八省豪杰书》,声称甲午战争不是侵略,而是帮助汉人攻打满清,故意挑拨满汉矛盾。
日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革命党人提出了“驱逐鞑虏”的口号。日本希望中国革命党人推翻清朝后,只建立一个“汉人十八省”的国家,这样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这些地区就可以被日本顺理成章地吞并。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放弃了“驱逐鞑虏”,提出“五族共和”,目的是避免中国分裂,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可惜的是,现在还有一些人被这些老套谎言迷惑,其中包括所谓的“国粉”群体。他们表面上认同台湾是中国的,支持国家统一,但一看到《澎湖海战》这类讲述清朝收复台湾的电影就抵制。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会发现,他们希望台湾岛内某些政治势力带着三民主义回来,建立一个“纯血汉族”的统一中国。这种想法不仅不现实,还正好落入日美势力设置的陷阱。
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完全不同,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已经存在几千年。如果照搬西方的单一民族国家模式,强迫其他民族被汉族同化,只会引发民族矛盾,让边疆地区出现动荡,这正是日美势力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五族共和”的提出,以及后来我们构建的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正是为了顺应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特点,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主流媒体和官方通常不用“民族主义”这个词,而是强调“爱国主义”。在单一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可能差别不大,但在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要涵盖所有民族的身份认同。不管是汉族、蒙古族、满族,还是藏族、维吾尔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爱的是同一个中国,守护的是同一个家园。这种认同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历史形成的,是千百年来各民族共同奋斗、相互融合的结果。
现在有些人为了反对清朝,甚至连清朝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历史功绩都要否定,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你可以批评清朝的闭关锁国,也可以指责清朝后期的腐败无能,但不能因此否定清朝作为中国历史朝代的合法性,更不能否定清朝收复台湾、巩固边疆的历史贡献。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1895年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后,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包括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主张,同年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正式恢复对台湾的主权。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进一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文件具有国际法效力,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任何势力质疑或篡改。
但现在赖清德等“台独”分子,以及他们背后的日美势力,试图通过歪曲历史来否定这些法理依据。他们把中国历史上不同政权之间的关系,硬说成是今天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把清朝收复台湾说成“外国征服”,把“台独”分裂活动包装成“民族独立”。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能看穿。
国台办在回应赖清德十大谬论时,已经明确了郑成功和清朝收复台湾的历史定位: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英雄行为;清朝收复台湾,实现了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直接管辖,是巩固国家统一的关键一步。这两件历史事件都是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重要依据,任何人都无法否定。
其实,那些纠结于“元清是不是中国”“清朝好不好”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讨论台湾问题,本质上是讨论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而不是讨论哪个朝代好不好、哪个民族优不优秀。日美势力就是想把水搅浑,让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内斗,从而转移对领土主权的关注,最终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从“崖山之后无中华”到“元清非中国”,从内外亚史观到新清史,这些错误史观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否定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历史,割裂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为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供借口。而中国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大一统”始终是我们的政治理念和实践追求,各民族在融合中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了中华文明。
元朝和清朝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断迈向“大一统”的重要阶段。正是元朝和清朝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疆域版图,也正是各民族的深度融合,造就了当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朝代有缺点,就否定它作为中国历史朝代的合法性;更不能因为某个朝代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就把它排除在中国之外。
《澎湖海战》引发的争议,实际上是一场历史观的较量,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与分裂势力之间的斗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清日美势力的险恶用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以中国的主体性为基础,从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演进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照搬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要认识到,中国在1840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和国家形态,西方的主权国家体系是后来才强加给世界的。我们不能用别人的标准否定自己的历史,更不能让别人用他们的历史观来分裂我们的国家。
正确的历史观,还要承认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身份。不论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只要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促进了各民族融合,就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我们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抵御外部势力干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确的历史观,还要认清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法理事实,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的成果,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人,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何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的外部势力,都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沉重打击。
最后,我想对那些被错误史观迷惑的人说一句:多看真正的历史书,少被网上谣言带节奏。我们可以批评历史上的朝代,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过,但不能否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核心利益。日美势力编造的历史谎言,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包藏祸心。如果我们轻信,就会自乱阵脚,让国家陷入分裂的危险。
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定统一,这是历史大势、民心所向,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清“元清非中国、满蒙非中华”等谬论的真面目,警惕日美势力的分裂阴谋,团结一心,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只有国家强大、领土完整,每个中国人才能有尊严、有安全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烽烟小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