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有社火闹元宵的欢腾,夏有端午龙舟竞发的激昂,秋有中秋赏月话团圆的温馨,冬有重阳敬老传情的暖意……在高台,传统节日不再是日历上的标注,而是融入红色基因、承载民生温度、联动城乡发展的文化盛宴。“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正以多元姿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实践中
春有社火闹元宵的欢腾,夏有端午龙舟竞发的激昂,秋有中秋赏月话团圆的温馨,冬有重阳敬老传情的暖意……在高台,传统节日不再是日历上的标注,而是融入红色基因、承载民生温度、联动城乡发展的文化盛宴。“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正以多元姿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
机制保障,让节日活动落地开花
办好节日活动,健全机制是关键。高台县建立“三级书记”牵头负责的工作机制,将活动与农时农事、基层治理及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与重点工作同频共振、双向赋能。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活动有序开展注入多元活力。该县还构建起“1+6+N”志愿服务体系,1006支服务队实现“一键响应”,通过“需求、资源、项目”三单精准对接,搭配“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兑单”全流程闭环服务,让节日活动既贴合群众需求,又能持续提升满意度,真正做到落地见效、深入人心。
全域联动,让节日氛围浸润城乡
从县城到乡村,从实践阵地到田间地头,高台县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节日文化网络,精心打造“10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将活动触角延伸至社区、乡村、校园、企业等各个角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引领,串联全县9个镇、145个村(社区)文明实践所站及21个文明实践基地,整合优化公共文化与便民服务资源,围绕不同群体需求精准策划活动,让节日内容接地气、合民心。打破传统单向组织的局限,积极引导群众从活动受众转变为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实现节日活动全域覆盖、实践阵地全民参与、广大群众普遍受益,让节日文化深深扎根基层、融入百姓生活。2025年已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其中县级集中示范活动20余场,惠及群众达10万人次。
创新融合,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机
高台县在深耕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出了“文明实践+民俗体验+文化传承+民生服务”四位一体的活动模式,精心打造了“文明集市”“文化集市”“亲子集市”“共享集市”等特色载体,将节庆活动与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春节期间,高台县举办了“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非遗展示活动,千年九曲黄河灯阵、舞龙舞狮、太平鼓、非遗社火、秦腔等多项非遗技艺亮相迎新春;清明时节,“行走的思政课”与“云祭扫”同步推进,既缅怀先烈,又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端午期间,高台县成功承接了全国主场示范活动,创新设立文明集市,划分为展示展销、民俗体验、非遗传承、便民服务四大功能区,积极探索“节庆流量+电商渠道”的助农模式,9个镇的镇长化身主播直播带货,“高台辣椒”“新坝羊肉”等农特产品借势热销;七夕节融合青年联谊、集体颁证、移风易俗宣传,让传统婚恋观与现代文明新风相得益彰;重阳节推行“中心引领、所站响应、全域开花”的活动联动模式,让敬老温情遍及城乡角落。
品牌赋能,让节日温情直达民心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高台县在节日活动中创新打造以“我为乡亲出趟诊”“我为乡亲照张相”“我为乡亲来带货”等为主要内容的“我为乡亲+”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将服务领域从医疗、文化、电商延伸拓展至义剪、维修、农技、普法等方面。这些贴心服务让节日不再局限于文化盛宴,更成为传递温情的民生桥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文明实践在节日里彰显民生温度。
高台县“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以来,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报道,中央级媒体刊载121篇次,省级媒体65篇次,已成为全县亮丽的文化品牌。从机制保障到内容创新,从文化传承到民生服务,高台县“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县委宣传部 孙玉龙)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