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同辈都在研究如何爆红时,他们在研究如何“退热”;当整个行业都在追逐数据时,他们却在守护自己的节奏。
如今,一夜爆红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当普通人突然被推至聚光灯下,多数人会选择顺势而上,抓紧这稍纵即逝的成名机会。
然而,总有那么一批人,是流量时代的“异类”。
当同辈都在研究如何爆红时,他们在研究如何“退热”;当整个行业都在追逐数据时,他们却在守护自己的节奏。
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三位,看看他们如何在流量洪流中,寻找选择属于自己的成功。
陆遥:戈壁滩上的修复者,让流量照进现实
他不玩算法套路,不追热点爆款,却用一则戈壁滩上的修复视频,收获了全网点赞。
今年9月,@略靠谱旅社 的陆遥独自驾驶着小货车,踏上了前往新疆哈密的旅程。通过卫星地图,他在戈壁深处发现了,上世纪60年代解放军第八航校为飞行员制作的地标大字。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在“人”字和“民”字之间,原本平整的地表被车轮碾出深深的沟壑。作为党员和军属,陆遥对“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有着特殊情感,那一刻,他下定决心修复这些字的“伤疤”。
图片源自B站
谁也没想到,视频记录下的修复过程一经发布,迅速在B站爆火,人民空军在B站评论区表示感谢,央视军事表扬回应,国防部点新闻发言人也前来点赞,后续引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网等多家官方媒体采访报道。
面对如潮的赞誉,陆遥却保持着难得的谦逊:“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它被破坏了,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会想去修复它。”
更加让人感到温暖的结局是,破坏地标的责任人已被找到并依法追责赔偿,曾经在大字地标上飞行过的老飞行员韩郑在新疆哈密与陆遥相见,在不同的时代共同守护这精神家园。
回顾陆遥以往所做的内容,从记录大凉山深处的慢火车,到帮助援藏医生,再到探访悬崖护林员,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依旧始终聚焦真实而温暖的题材。
图片源自@动静贵州
正如陆遥曾在采访中所说的:“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突然红了,我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内容创作者,我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我希望大家更加看到的是我的职业,因为我做的这些事情本身它是有意义的,它是能给大家带来正向影响的。”
对于他而言,比流量更珍贵的是有人读懂了故事背后的重量,关于未来,他也有着清晰的规划,那就是继续“做好有温度的内容。”
“真诚的故事本身,就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流量可以流向善意的光,照亮历史,也温暖人心。
晓华:手艺守心人在方寸理发店守住“不变”的温暖
@理发师晓华 在网络上的走红颇具戏剧性。去年,一条记录她日常工作的短视频意外爆火,单平台播放量超千万。镜头里没有网红滤镜,没有夸张的发型,简单与顾客沟通后,完美地剪出顾客的要求。图片源自抖音
网友们也因此称她为“最能听懂人话的理发师”“人民的理发师”,爆火后,无数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带火了湖南怀化这座城市,晓华本人也甚至把理发店开到了2024年的春晚后台,为幕后工作人员理发。
随着走红流量而来的,是各种“诱惑”。
有机构找晓华合作网红理发师培训,承诺帮她快速变现;也有投资人劝她涨价、开连锁店,扩大商业版图,但都被她婉拒:“我的精力有限,怕开了分店就照顾不好老顾客,也怕丢了手艺的本质”。
最终,她选择了在热度最高时依旧不涨价、不搬家的坚守。“我就是个普通理发师,一辈子就会剪头发”,晓华的店不大,却承载了街坊邻里几十年的记忆。
图片源自网络,时隔一年价格依旧未变
上个月十一假期,极目新闻的记者来到怀化,发现这早已没有去年人头攒动的场景,#晓华理发店已没了爆火时的人潮# 的话题也一度登上微博热搜,面对网友与媒体的热议,晓华只淡淡回复:“她现在一切都好。”
图片源自微博
“做好退热的准备,保持平常心”,在晓华身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晓华的理发店依旧没有夸张的招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扇总是敞开的门。她忙碌的身影,标志性的微笑,温暖着每位顾客,也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最朴实的初心与力量。
她更用自己的坚守与平常心,告诉我们:在流量驱动的时代,专注与坚守,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力量。
李福贵:她的流量,不为变现只为变好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照耀别人的人。”
这句朴实的心愿,出自今年爆火的河南姑娘李福贵之口。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用短视频温暖了千万网友的90后女孩,自己却有着一个“天崩开局”。
图片源自网络
李福贵的父母均身患残疾,爷爷年迈体弱。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她从小便负担一家四口的养家重担。但她从未破罐破摔、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用行动改变现状。
2024年,她拉着一辆小车,开始了走街串村的流动卖货生涯,并用短视频记录下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镜头里,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总是笑容灿烂。她开着“移动小卖部”穿梭在家家户户,而视频中最打动人的,是她与村里老人相处时流露出的那份自然真挚的温情。
李福贵,就这样带着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片段,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走红之后,她却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清醒,不仅婉拒了高价代言与MCN机构的签约,选择深耕三农。且在流量来临之际,当自己有能力之时,她第一个想到的,是回馈村里的父老乡亲。
于是,她带着46位村里的老人去郑州旅游,镜头里,老人们第一次坐高铁、参观博物馆、观看舞台剧,眼中闪烁的泪光与打动了千万网友。
图片源自抖音
就像平时走街串巷买货时,老人们不管买不买都有的一句问候:“闺女,吃饭了没,上我家坐坐”“闺女,别太便宜,你也不容易。”
在她的视频里,满是藏在生活琐碎细节中,人们真诚的善意和温暖。而她的“火”,在这个流量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时代,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网红的意义。
“我不想消费苦难,只想记录改变。”李福贵这样定义自己的内容。如今,她的直播间,不仅卖出了货物,一步步将“李福贵”这个IP打造成家乡优质农产品的信任标签,更向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温暖、充满希望的乡村图景。
结语
潮水退去时,他们成了彼此的印证
陆遥、晓华、李福贵用各自的选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另一个“正确答案”。
它可以是陆遥的善意修复、晓华的淳朴坚守、李福贵的努力变好,他们的共性,在于一种“反向”的清醒。
当流量将普通人推上巅峰,多数人选择抓紧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时,他们却集体表现出一种“舍得”的智慧:舍得拒绝,舍得放弃,舍得慢下来。
这些清醒与选择背后,是一种超越流量逻辑的智慧。
潮水终将退去,但岸一直都在。他们三人的存在,就像三座形态各异的精神之岸,告诉大家:在这个被流量重塑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保有选择的自由,选择如何定义自己的成功,选择让这突如其来的名望,为什么样的价值服务。
来源:公关世界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