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灶台,也是她的直播间。每天下午3时20分,在红梅竹林菜场“悦淼家”操作间,韩淼准时上线:面团在她掌心旋转,裹满馅料,再被灵巧地擀成一张直径30厘米的“月亮饼”。
她的灶台,也是她的直播间。每天下午3时20分,在红梅竹林菜场“悦淼家”操作间,韩淼准时上线:面团在她掌心旋转,裹满馅料,再被灵巧地擀成一张直径30厘米的“月亮饼”。
“皮薄,馅大,这是咱们孟河、小河土著儿时的回忆。”她一边将饼烙得金黄焦香,一边和粉丝唠着家常。短短8个月,这家小店凭借实力圈粉,中秋期间日销突破400个。
这位“80后”女主播的梦想,是让这轮“月亮”跟着常州一起出圈,成为常州美食界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月亮饼:常州城西北一带的味蕾记忆
月亮饼“原产地”在常州城西北一带,也就是新闸、奔牛、罗溪、西夏墅、小河、孟河等地。作为小河人,韩淼吃着姥姥和母亲做的月亮饼长大。
“我小时候家里是买不起月饼的,就算买了一块月饼,每个孩子也只能分到一个角,相比之下月亮饼却能管饱。所以村里家家户户都做月亮饼,算是‘土月饼’。老人做饼不是用工具按压,而是用双手凌空拍打,声音很响而且有节奏。”韩淼的母亲马均玉出生在小河朝北门,现在跟女儿一起经营小店。
马均玉介绍,月亮饼的馅一般分甜咸两种,甜的是用刚收上来的新芝麻炒熟,放在石臼里舂碎,再拌上些绵白糖,做成芝麻馅;咸的则是从田间摘几棵青菜,挖几个山芋,条件好的人家到街上斩一刀肉,做成菜肉馅。“月亮饼味道绝对不输给月饼,‘拍’好面饼后,用油一煎,酥酥脆脆的,特别香。”
江苏省烹饪协会副会长龚剑锋介绍,常州民俗、民间文学家伍受真老先生所著《武进食单》一书详细记录了月亮饼,“当时罗溪、西夏墅、小河、孟河都属于武进,过去那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个饼。”
一度沉寂,又回到常州人的餐桌上
初中时,韩淼开始跟外婆、妈妈学着做月亮饼,但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月亮饼在她的生活中慢慢消失了。“生活条件好了,在农村人眼中,月饼早就不再是‘奢侈品’。再加上农村人家大多用上了液化气或电磁炉,原来的大灶头少了,自己在家做月亮饼的越来越少,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大约是三四年前,韩淼惊喜地发现,月亮饼突然出现在很多菜场,勤业、翠竹、清潭菜场都有卖。搬到城里和女儿一起住的马均玉,也隔三岔五在家里做饼,元麦粥加月亮饼,成了母女俩最喜欢的早饭。
“特别是中秋节前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都在报道月亮饼,在常州本地,这种‘土月饼’的热度和流量不比月饼差。”韩淼也尝了尝其他小店的月亮饼,“味道都还不错,就是油稍稍有些大,像苏北一带的油饼。”
接过外婆、母亲的擀面杖,边卖饼边直播
“我妈做的月亮饼,就是以前新北乡下的老味道,她是跟我姥姥李彩英学的,手艺传到我这辈算是第三代。”韩淼说,做月亮饼揉面很讲究,首先要保证面粉质量,其次要保证每块饼的面粉用量和饼的大小,还要掌握水量,面粉团不软不硬,拌馅要控制咸淡。
“馅的品种越来越多,满足各种人群,我们常做的有韭菜、荠菜、青菜、梅干菜、南瓜、芝麻、豆沙等。月亮饼,就要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我们家做的每块饼面直径为30厘米,比人脸都大。要保证饼馅到饼的边沿,芝麻撒均匀,做到色、香、味俱全,男女老少皆宜。”韩淼对家传的手艺很有信心,慢慢地产生了开店的念头,只要有空就到处寻找合适的店面。
今年3月,韩淼终于找到了位置、价格合适的店面,于是火速租下装修,“悦淼家”3月21日正式营业。她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第一天生意就不错,卖出去了100多块饼。今年中秋前后,店里的生意更加红火,一天要卖400多块,母女俩凌晨4时就要开始忙碌。“通过网络直播,很多客人赶过来买饼,中秋前,一个在新加坡定居的客人特意来买了十几块,要带给当地的常州人尝尝家乡的味道。”韩淼自豪地说。
走出中秋“限定”,常州月亮饼正“出圈”
自“悦淼家”开张以来,韩淼已积攒了60多位忠实的回头客,而网络直播,让这枚小小的月亮饼让更多外地朋友熟知——小店的月亮饼被快递到北京、广东、海南等地,更有苏州、无锡等地的客人特地上门购买。
记者采访时,一位“80后”钱女士特意从北港街道赶来。她出生在罗溪镇,记忆里,曾围在灶台边,等待一块块圆润饱满的月亮饼带着焦香出锅。可从初中起,随着长辈年迈,那熟悉的香味就消失了。直到前几天,她在抖音直播间里看到韩淼直播,“一看竹林菜场有月亮饼卖,我说什么也得来尝尝小时候的味道。”许多像钱女士一样专程赶来的客人,都愿意在等待饼出锅的间隙,和韩淼母女聊上几句关于月亮饼的回忆。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认可,让韩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今年的‘苏超’联赛,让常州彻底火了,很多外地游客来常州品尝美食时,自然会想到银丝面、大麻糕、小笼包。我觉得,我们的月亮饼完全有潜力像这些传统名吃一样‘出圈’,成为常州又一张响当当的美食名片。”
来源:常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