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王阿姨夜不能寐,反复在脑中盘旋一个念头,我会不会被感染了?”她几乎不敢和家人开口,下意识觉得,艾滋病总是离自己很远,难道一次接触就会中招?
最近在门诊里,60岁的王阿姨神色慌张地坐在医生办公室门口。
原来,她前段时间在无意中得知,曾经与人发生过一次无防护的性行为,而那个人据说后来被诊断为艾滋病患者。
这几天,王阿姨夜不能寐,反复在脑中盘旋一个念头,我会不会被感染了?”她几乎不敢和家人开口,下意识觉得,艾滋病总是离自己很远,难道一次接触就会中招?
医生也经常遇到类似的咨询,有的人谈“艾”色变,有的人则完全掉以轻心。
但真实风险到底有多大?“一次无防护性行为后感染HIV的概率,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但也绝非零风险。”一句医学叙述,打破了王阿姨心中的迷思,也为很多人敲响了健康警钟。
那么,究竟与艾滋病人发生关系后,被感染的概率有多少?这个答案或许超出你的想象。很多人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甚至对传播机制一知半解。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只要发生一次无防护性行为,就肯定会感染艾滋病”,但医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绝对化看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性传播是最主要途径,在中国占比高达95%以上。但并不是每一次与HIV感染者的亲密接触都会导致感染。
多个全球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感染风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是否为无保护性行为、行为类型、伴侣HIV的病毒载量、是否处于抗病毒治疗期、是否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等。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一次无防护的异性性行为,女性感染男性HIV阳性的概率约为0.08%(千分之0.8),男性感染女性HIV阳性的概率约为0.04%(万分之4);而男男性行为、肛交等高风险行为,感染概率则升高至1.38%甚至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字意味着一次性接触感染HIV的概率远低于大众印象,但“并不等于安全”。正如清华大学医学院指出,任何一次无保护的高危行为,都有可能成为感染链条的突破口。
另外,感染风险也与HIV感染者体液中的病毒载量密切相关,正在规律接受抗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HIV感染者,几乎不具备传染性。这也是近年来“不可检测=不可传播(U=U)”理念的科学基础。
有的人听到“一次接触感染概率很低”,便放松警惕,甚至以为可以“以身试险”。其实,这样的侥幸心理,正是防控HIV的最大的隐患。因为概率低≠你不会中。如果是长期、多次的无防护性行为,累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比如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随访研究发现:在持续一年每周一次的无防护性行为下,累计感染概率可上升到10%甚至更高。
除了行为次数,有无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等),会大幅增加HIV感染风险。这些疾病导致生殖黏膜屏障受损,病毒更易进入体内。
另据中华医学会艾滋病学分会的权威解读,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血液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握手、拥抱等)不会导致感染,这点需要澄清常见谣言。
医师门诊中常见患者因为“事后恐慌”出现精神压力大、失眠,甚至产生社会隔离自我污名,但绝大多数人在有过暴露后通过规范检测与防护措施,最终未被感染。
“暴露后72小时内及时服用阻断药(PEP)可将感染风险降至零。”这条临床共识,也提醒有风险暴露的朋友不要错过黄金拯救期。
权威医学指南明确指出,可以通过科学措施大大降低HIV感染概率。其中,最重要的三项建议是:
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
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证实,在所有性传播途径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使感染风险降低约80%以上,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尤其是多性伴、高危人群,更应养成习惯。
及时、规范检测与用药。
遇到高危暴露(如与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务必在72小时内前往正规医院感染科就诊,考虑口服阻断药(PEP)。权威数据显示,合规使用PEP药物能有效阻断HIV感染。
消除羞耻,理性对待和及时检测。
艾滋病不是道德疾病,不是谈“艾”色变,而是需要大家科学认识。如果有高危暴露,请理性评估风险并主动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守护家人和社会健康的关键。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HIV/AIDS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更新报告》
《艾滋病预防控制手册(中华医学会)》
吕建民. 艾滋病防治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规范(2021年版)》
陈灏珠. 内科学(第九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HIV新发感染现状及预防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2023年“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