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书坛名家周天球的《行书陋室铭轴》,纸本材质温润,纵130.1厘米、横31.5厘米的立轴形制,如君子立身般挺拔,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文徵明一脉书法传承的典范之作。这幅作品以刘禹锡81字名篇为载体,将文学的高洁志趣与书法的笔墨神韵完美交融,成为明代行书“尚韵”
明代书坛名家周天球的《行书陋室铭轴》,纸本材质温润,纵130.1厘米、横31.5厘米的立轴形制,如君子立身般挺拔,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文徵明一脉书法传承的典范之作。这幅作品以刘禹锡81字名篇为载体,将文学的高洁志趣与书法的笔墨神韵完美交融,成为明代行书“尚韵”风格的鲜活注脚。
周天球作为文徵明的得意门生,深得师门精髓,文徵明曾盛赞其“可继吾业”。此作中,他将晋唐法度与明代文人意趣熔于一炉,笔法精熟而不失灵动。起笔多露锋轻入,行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取妍,如“苔痕”二字的连带呼应,线条圆润中藏筋骨,既有二王的秀逸,又融入文徵明的温润。收笔或回锋蓄势,或轻提出锋,“鸿儒”“金经”等字的短笔画如珠落玉盘,长线条则行云流水,尽显书写时的从容气度。
结体与布局上,此作独具匠心。单字结构松紧有致,“陋”字左收右放,“室”字上密下疏,在规整中见变化,于统一中求生动。立轴章法纵成行而横无列,字距疏密相间,行距宽绰适宜,81字一气呵成,气脉贯通。墨色清润淡雅,浓淡枯湿变化自然,与《陋室铭》淡泊宁静的意境高度契合,展现出“厚拙俊雅”的独特风貌。
作品的珍贵之处,更在于形式与内容的深度共鸣。刘禹锡借陋室言志,抒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情怀,而周天球以笔墨为媒介,将这份不慕荣利、坚守本心的文人精神具象化。在明代书法复古思潮中,周天球既遵循“师古创新”的准则,又以个人性情诠释经典,使作品既有法度可循,又具人文温度,成为后世学书者临摹行书的优质范本。
这幅《行书陋室铭轴》,不仅是周天球书法技艺的巅峰展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墨合一”的生动例证。笔墨间流淌的,是书家的艺术修为,更是文人的精神坚守,历经数百年依然熠熠生辉,让观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体悟到“德馨为贵”的永恒价值。
释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