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解员同志,求你们帮个忙!我卖棉花的货款一直没拿到,明天就要还银行贷款了,这可怎么办啊!”11月11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司法所内,棉农陈某的声音带着颤抖,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泛红的眼眶里满是焦虑与无助。这份急切,不仅是为一笔货款,更是为
“调解员同志,求你们帮个忙!我卖棉花的货款一直没拿到,明天就要还银行贷款了,这可怎么办啊!”11月11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司法所内,棉农陈某的声音带着颤抖,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泛红的眼眶里满是焦虑与无助。这份急切,不仅是为一笔货款,更是为守住一年生计的“信用底线”——他知道,一旦贷款逾期,不仅要付罚息,后续征信也可能受到影响。
11月5日上午,当事人陈某带着满心焦灼走进司法所时,团场“三秋” 工作已进入收尾倒计时。对棉农而言,此时的棉款是结清雇工工钱、归还农资欠款的“救命钱”,更是为来年春播铺路的“定心钱”。一二六团司法所干警刚听完陈某的诉求,便立刻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你放心,棉款的事耽误不得,我们马上联系企业,今天一定给你一个说法!”随后,他第一时间联系涉事企业负责人信某,邀请其到司法所现场调解。挂断电话,干警又迅速梳理此前沟通的核心细节,提前规划还款方式,只为让调解高效、稳妥,不耽误陈某次日的贷款还款。
原来,10月24日,当事人陈某将自家地里辛苦采收的38000多公斤棉花,悉数卖给了信某的公司。双方当场敲定,棉花收购价为每公斤6.31元,总货款24万余元,棉花当天就运到公司仓库,交割得明明白白。可眼看11月6日的银行贷款还款日越来越近,这笔棉款却像“断了线的风筝”,迟迟没到账。当事人陈某一次次找公司财务沟通,得到的答复总是“再等等,就这几天”,从最初的耐心询问到后来的辗转难眠,他实在没了办法,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司法所。
“现在先请陈某说说你的诉求和经过,咱们把关键问题摆出来。”调解一开始,调解员便温和地引导,既给了陈某倾诉的空间,也让一旁的信某能清晰了解农户的难处。陈某深吸一口气,声音仍带着哽咽:“我就想要回那24万棉款,明天贷款就到期了,这钱要是没着落,我明年种地都没指望了!”
面对陈某的诉求,信某当场核对了棉花交割单和发票票据,很快点头确认:“金额、数量都对,棉花我们早就入库了。之前没付款,一是会计出差,财务流程走不动;二是公司每天有支付限额,而且只能工作日支付,快的话第二天就能支付,慢的话10天半个月也有可能。我也是今天才知道陈某的情况,真不是故意拖欠。”他语气里带着歉意,还主动解释了企业付款的客观限制,让这场原本可能剑拔弩张的调解,多了几分理解的空间。
“信总,企业有经营流程我们理解,但棉农种地更不容易啊!”调解员抓住关键,语气温和却态度坚定地说,“‘三秋’收尾,农户等着这笔钱还贷款、结工钱,这关系到他的个人信用,也关系到咱们企业和农户的长久合作。诚信不仅是生意的本分,更是咱们兵团企业该有的担当——多站在农户角度想一想,特事特办,才能让合作走得远。”这番话,既点出了企业的责任,也没否定企业的实际困难,让信某连连点头。
“你放心,陈某的事我一定特事特办!”没等调解员再多说,信某便拿起手机,当场拨通了会计的电话,声音洪亮地叮嘱:“马上优先处理陈某的24万棉款,不管今天限额够不够,都想办法全额转过去,绝对不能耽误他明天还贷款!”挂了电话,他还特意给陈某告知:“你别着急,会计已经在办了,很快就到账。”
陈某攥着手机,指尖都有些发白——他既期待又紧张,生怕再出意外。可没过多久,手机“叮”的几声短信提示音响起,他慌忙点开,只见屏幕上清晰显示:“你尾号 XXX 账户累计入账240000元”那一刻,当事人陈某紧绷的肩膀瞬间垮了下来,激动得站起身,紧紧握住调解员的手,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谢谢你们!谢谢信总!这下我能按时还贷款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从信某打电话安排付款,到当事人陈某收到24万棉款,前后不过10分钟;而从当事人陈某走进司法所求助,到纠纷彻底化解,全程还不到30分钟。这场“闪电调解”,不仅守住了棉农的“钱袋子”,更暖了农户的心。
调解结束后,一二六团司法所工作人员还特意陪着信某回到企业,结合这次纠纷给出了三条实实在在的建议:“第一,以后收购棉花时,不妨建立‘农户需求台账’,主动问一句农户是否有贷款、应急等急需,对特殊情况的农户开通付款绿色通道,这样能暖人心,聚农心;第二,付款流程有变动时,比如会计出差、限额调整,及时跟农户沟通,让他们知道进度,不用干着急;第三,咱们可以和司法所合作,定期给员工做涉农法律培训,把合同条款、履约时间写清楚,从源头减少纠纷。”
信某听得认真,还拿出笔记本一一记下:“你说得太对了!这次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以后我们不仅要守诚信,更要懂农户的难处,把服务做到位,这样才能和农户好好合作,一起互利共赢。”
临走时,调解员还特意叮嘱双方:“企业守诚信,农户讲情理,咱们才能拧成一股绳。以后遇到问题别憋着,早点沟通,或者找司法所帮忙,小问题解决在萌芽里,合作才能长久。”信某和陈某都笑着点头,曾经的焦虑早已变成了对未来的期待。
这场半小时到账24万的调解,不仅是一次纠纷的化解,更是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政法干警与人民调解员用行动证明,法治的温度能暖透田间地头,诚信的力量能撑起农业发展的“一片天”,而这“连心桥”两端,连着的是农户的生计,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眼下,一二六团的棉田已褪去金黄,“三秋”收尾的脚步越来越近。为确保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归户,未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司法所将始终把法律维权和调解服务往农户身边送、往企业车间挪,用一次次高效的调解、一句句温暖的叮嘱,架起棉企与农户之间的“连心桥”。(梁文超 赵建新)
来源:人民法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