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又跑一个!孙东旭离职内幕曝光,俞敏洪的铁军为何留不住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3:46 1

摘要:孙东旭2007年从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新东方。那一年,新东方已经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一年多,正处在高速扩张期。孙东旭从天津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做起,后来担任合肥新东方助理校长,再到西安新东方校长,一路做到东方甄选的CEO。这个过程走了十几年。

11月6日下午,俞敏洪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证实了外界传闻许久的消息。

孙东旭,这位东方甄选的联合创始人,因个人原因正式离职,不再参与公司工作。

声明里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词汇,俞敏洪只是强调两人之间没有龃龉和隔阂,保持着良好沟通。

但这个消息还是在网上炸开了锅,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董宇辉到敬文、顿顿,再到现在的孙东旭,新东方似乎总是留不住那些曾经为它拼过命的人。

孙东旭2007年从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新东方。那一年,新东方已经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一年多,正处在高速扩张期。孙东旭从天津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做起,后来担任合肥新东方助理校长,再到西安新东方校长,一路做到东方甄选的CEO。这个过程走了十几年。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新东方的K12业务遭受重创。俞敏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新东方转型做直播带货。

孙东旭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和俞敏洪一起创办了东方甄选,两个人从零开始搭建团队、选品、培训主播。那段时间,孙东旭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2022年6月,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一炮而红。他用双语讲解牛排的视频在抖音疯传,一夜之间给东方甄选带来了海量流量。

东方甄选的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从2022年6月10日到2023年1月20日,股价累计涨超1548%。那段时间,孙东旭作为CEO,站在了事业的巅峰。

但好景不长。2023年底,围绕董宇辉文案归属权的争议爆发。孙东旭在直播间说了那句"我来开个会",态度强硬地回应粉丝质疑,结果引来更大的舆论风暴。

最后的结果是,孙东旭被免去CEO职务,只保留非执行董事身份。2023年12月,他连非执行董事也辞任了,转而以俞敏洪顾问的身份继续工作。

今年8月,关于孙东旭要离职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东方甄选当时发了声明否认,说他只是在休假,没有离职。但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离职的决定可能已经在酝酿了。11月6日俞敏洪的声明,算是给这件事画上了句号。

翻开新东方的历史,离开后自己创业或者在其他领域闯出名堂的人多得数不过来。最有名的当然是罗永浩。

他2001年写了一封上万字的求职信给俞敏洪,成功进入新东方当英语老师。在新东方的几年里,罗永浩凭借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积累了大批粉丝,"老罗语录"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2006年,罗永浩从新东方辞职。他后来创办了牛博网、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再到锤子科技。虽然创业过程中欠下了巨额债务,但他在直播带货领域又找到了新天地。

2020年4月,罗永浩在抖音完成直播首秀,支付交易总额超过1.1亿元,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800万。通过直播还债的故事,又给他的传奇人生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翔是另一个典型例子。这位如今拥有千万粉丝的法学教授,2005年到2008年也在新东方待过三年,教司法考试相关课程。在新东方的那三年,罗翔学会了如何把枯燥的法律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后来他在网上火了,凭借"法外狂徒张三"系列视频成为现象级网红。他讲课的方式,很明显能看出新东方的影子。

还有李笑来,这位曾经的比特币首富。他是罗永浩拉进新东方的,在新东方当老师期间写了《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卖了170多万本。后来他看准了比特币,在数字货币领域赚得盆满钵满。

陈向东在新东方待的时间最长,十几年里从普通老师做到高级副总裁。2014年离开新东方后,他创办了跟谁学(后改名高途),2019年在纽交所上市。虽然后来因为双减政策受到冲击,但高途在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又找到了新方向。

新东方能培养出这么多跨界人才,跟它的培训体系有很大关系。新东方老师的工作强度在行业内是出了名的高。有离职老师透露,连续工作10小时算是低强度的一天。除了上课,晚上还要参加师训、刷题到凌晨,寒暑假高峰期更是进入地狱模式。

课后要写千字课后反馈,跟大量家长沟通,参加磨课教研。这些繁琐的工作都穿插在高强度的日常工作中。新东方的教师分级制度从T1到T6,T1到T3代表初中高级教师,从T4开始,老师还可以选择做培训师、管理者或者演讲师。

在课程中插入段子是新东方的特色。所有老师在师训期间都要经过不断的"磨课"。学生能不能听懂,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听下去,都是把教案推倒重来的理由。连笑点都要反复审查。只有经过一遍遍打磨、反复试炼,才能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确实能筛选出最能坚持、最会表达、最懂转译的人。但问题是,这些人一旦成熟,往往就会选择离开。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创业或者在其他领域发展的能力。业内流传着"撑过新东方三年,同行业内随便选"的说法。

董宇辉离开后,东方甄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24年7月25日董宇辉宣布离职的第二天,东方甄选股价暴跌23%,市值蒸发近30亿港元,盘中最低跌到8.92港元。市场当时普遍认为,失去了超级主播的东方甄选,可能会在直播电商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失色。

但俞敏洪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加速转型,重点发展自营产品和会员体系,努力摆脱对头部主播的依赖。2025财年,东方甄选累计推出了732款自营产品,比上一财年的488款增加了不少。自营产品已经占到总GMV的约43.8%。

今年7月以来,东方甄选股价开始反弹。从7月2日的12.94港元一路涨到8月19日的最高53.7港元,短短不到50天涨幅超过200%。但这个涨势没能持续太久。8月22日公布2025财年业绩后,股价连续两天大跌,截至11月6日收盘报21.44港元,总市值226亿港元。相比2023年1月的巅峰市值740亿港元,缩水了69%,市值蒸发超过500亿。

东方甄选2025财年的业绩确实不太理想。持续经营业务总营收为43.92亿元,同比下降32.7%。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5亿元降到620万元,同比下降97.5%。如果剔除出售与辉同行的财务影响,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1.354亿元,同比增长30%。

财报还显示,东方甄选员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四分之一。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选择离开的员工。除了孙东旭,今年主播敬文和顿顿也相继离职。每个人离开的原因可能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新东方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还是流向了外部。

为什么新东方总是留不住人?罗永浩曾经说过一句话:"凡是来到新东方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俞敏洪。"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本质。

新东方的成功始终和"个人"有强绑定关系。俞敏洪是新东方的灵魂,公司能在不同阶段培养出一个又一个闪光的个人,却始终难以打造真正"去个人化的公司"。当"新东方出身"成为一种醒目标签时,这些人迟早会想要建立自己的事业版图。

2006年,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这"新东方三驾马车"分道扬镳。徐小平和王强离开后创办真格基金,成为中国创投圈的传奇推手。

他们投资了小红书、完美日记、51Talk、逻辑思维等无数明星项目。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离开新东方后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在新东方时期。

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后,俞敏洪曾在采访中说:"我当时没参与创作,后来看我的那个形象感觉很窝囊,徐小平和王强参与了,他们俩的角色就很完美。"这句话里,多少能听出一些无奈。

新东方没有竞业协议,俞敏洪在采访中也说过:"很多能干到上市公司的都是我的弟子。"这种开放的态度,一方面体现了俞敏洪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说明新东方确实留不住这些人。与其强行留下来制造矛盾,不如大方放手。

但这种模式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新东方花费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成了整个行业的"黄埔军校"。公司自身却陷入不断培养人、不断失去人的循环。

新东方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的故事。它用残酷的淘汰机制筛选出了最适应时代的人,却无法把这些人长久地留在自己的体系内。

离开的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继续书写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新东方精神。而新东方本身,也在不断寻找下一个辉煌的支点。

孙东旭走了,还会有新的人加入,这个循环不会停止。祝福每一个曾经为新东方奋斗过的人,也祝福依然在坚守的俞敏洪。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