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这耳朵,一到晚上就嗡嗡响,像有人在吹风似的。”
58岁的王阿姨苦笑着说,自己这耳鸣毛病,已经有快半年了。
最开始她还以为是感冒后的后遗症,拖一拖就好,可时间越久越严重。有时候,甚至在安静的房间里,能听到像蚊子在耳边飞、像水壶烧开的“嘶嘶”声。
到医院一查,医生却说:“你的耳朵没有发炎,也没有感染,是身体其他地方出了问题。”
更让她惊讶的是,这竟然和她的血压、颈椎,甚至情绪都有关系!
在很多人印象中,耳鸣不过是“上火”或“耳朵进风”,可医生提醒:耳鸣从不是无缘无故,背后藏着不少“沉默的健康信号”。
尤其是当耳鸣持续出现,甚至伴随头晕、心慌、听力下降等症状时,更要当心:它,可能不仅仅是“耳朵的事”。
耳鸣并非疾病本身,而是一种症状。医学上将其定义为在无外界声源刺激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知。
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有近35%存在不同程度耳鸣。其中不少人,原本以为是“小毛病”,却因此错过潜在疾病的预警。
医生解释,耳鸣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听觉中枢神经异常放电、耳蜗代谢紊乱、血管循环障碍等多个环节。
但最关键的是:耳鸣往往是身体内部“报警”的信号,不能忽视。
长时间反复耳鸣,可能不止是“耳朵累了”,更是身体其他部位向你“喊话”。
高血压或血管问题
耳蜗对血液供应极为敏感。一旦血压出现波动,或是血管弹性降低,便可能致使耳蜗供血不足,进而诱发耳鸣之症。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耳鸣风险较常人增加28%,尤其夜间耳鸣更为明显。
颈椎退行性改变
别以为颈椎只影响肩膀!当颈椎压迫到椎动脉,影响颅内供血,也可引发耳鸣、头晕、头痛等问题。
一项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观察中指出,颈源性耳鸣患者中,近六成存在不同程度颈椎变形或椎动脉受压。
听力系统老化
随着年龄增长,听神经的传导效率会下降,大脑会“误报”信号,形成持续性耳鸣。这种类型耳鸣常伴随听力减退,左右耳有区别。
这种“听觉衰老”,常被误解为“岁数大了耳背”,其实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
情绪焦虑、压力过大
长期精神紧绷、焦虑失眠,也会造成中枢神经异常放电,诱发耳鸣。
《英国医学期刊(BMJ)》曾分析指出,耳鸣在慢性焦虑和失眠人群中发病率高达42%,情绪因素常是诱因之一。
肾虚或代谢紊乱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会导致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等一系列表现。
此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因微循环障碍影响耳蜗功能,引发耳鸣。
尤其是中老年人,若同时伴有口干、腰酸、夜尿多等症状,更需警惕。
耳鸣虽多源头,但可防可控。医生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调理,有望缓解或改善耳鸣症状。
监测血压血糖,管理慢病基础
耳鸣常常是慢性病管理不当的副产物。建议中老年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在合理范围。
如有高血压病史,应按时服药、合理控盐,避免情绪激动引起血压波动。
改善颈椎姿势,保护脊柱血供
减少低头久坐,每天进行适当颈部拉伸,如“米字操”“颈部环绕”等动作。
若已出现颈椎退变,建议配合理疗或康复训练,避免剧烈扭头、冷风直吹后颈。
增强听觉训练,延缓衰老进程
可尝试听力刺激训练法:播放轻柔自然音(如海浪声、鸟鸣声)10分钟,有助于“重新校准”听觉系统,缓解耳鸣感。
也可使用耳鸣掩蔽器,利用外界声音干扰耳鸣信号,帮助大脑适应。
调节情绪睡眠,安神补脑
保持规律作息、学会减压放松,如冥想、呼吸训练、太极等方式,都有助于改善中枢神经敏感度,缓解神经性耳鸣。
晚上睡前避免使用手机、避免咖啡浓茶刺激。
食疗+中医调理,内外兼顾
可适量摄入滋肾填精类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枸杞子。
中医还常用六味地黄丸、耳鸣丸等药方,针对肾虚型耳鸣进行调理。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自行乱用补品。
耳鸣,不是病,却可能是“病的前奏”。别再把耳鸣当“小事一桩”,它可能藏着高血压、颈椎病、代谢异常、神经紊乱的蛛丝马迹。
听懂身体的“耳语”,你就能比疾病快一步。
越早发现,越早改善,也许就能免于一场更大的健康危机。
当然,耳鸣的成因因人而异,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与干预,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明确诊断,科学干预。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老年人耳鸣与血压异常相关性研究
《BMJ(英国医学期刊)》:情绪与耳鸣发病率回顾分析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耳科临床研究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手册》:耳鸣证型与治疗方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