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本身没有静质量,不占据空间。你无法用勺子舀起一克“意识”,也无法在解剖大脑时找到一个独立的“意识粒子”。它是主观的、私密的体验,比如你感到的疼痛、看到的红色、内心的喜悦。这些体验本身不是由一种特殊的“意识物质”构成的。
金诗元,50后,北京作家,生命文学家,道家智慧实证者,深耕道家养生四十年。
意识到底是什么?
意识本身没有静质量,不占据空间。你无法用勺子舀起一克“意识”,也无法在解剖大脑时找到一个独立的“意识粒子”。它是主观的、私密的体验,比如你感到的疼痛、看到的红色、内心的喜悦。这些体验本身不是由一种特殊的“意识物质”构成的。
意识不是一种独立的物质实体,就像“软件”不是“硬件”一样。软件是硬件运行的一种状态和模式。
比如我们看到蓝天的澄澈、尝到糖果的甘甜、想起亲友的温暖时,那种鲜活又私密的感受。意识,究竟是什么?是大脑里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是像电流一样流动的能量?答案其实很简单: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我们大脑这台超级“电脑”运行时,自然“冒”出来的神奇功能。
先说说为什么意识不是物质。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一部智能手机,手机的外壳、芯片、电池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能摸、能称、能观察。但你用手机刷的视频、聊的微信,是物质吗?显然不是,因为你没办法把“微信”从手机里抠出来,就像医生解剖大脑时,永远找不到一块叫“意识”的组织。快乐、悲伤、思念这些意识体验,没有重量、不占空间,根本不是由“意识粒子”堆成的,就像软件不是硬件,是硬件运行时的状态和模式。
那意识是能量吗?也不是。大脑运转确实要消耗能量,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我们能用脑电图测出大脑里的神经电信号,但这些电信号只是“燃料”,不是意识本身。这就像投影仪需要用电才能播放电影,但电影里的故事、情感不是电流;电流是动力,真正的核心是画面和情节组成的信息模式,意识就是大脑用能量驱动后,呈现出的“信息大戏”。
目前科学界最认可的说法是:意识是“涌现”出来的。“涌现”听起来高深,其实很常见,比如单个水分子没有“湿”的感觉,无数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有了“湿润”属性;一只蚂蚁很笨拙,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的蚁群,却能精准筑巢、分工觅食,这种“集体智慧”就是涌现的。
我们的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就像一只“蚂蚁”,只会简单“放电”或“不放电”。但当这860亿个“蚂蚁”相互连接,以每秒亿万次的速度传递信息时,就涌现出了意识,你的思想、情感、自我认知,都是它们共同“演奏”的独一无二的“交响乐”。
关于意识,还有不少有趣的猜想。二元论认为意识和身体像司机和汽车,意识“驾驶”身体,却没人找到两者连接的“接口”;唯心论觉得意识是宇宙根本,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一场梦;泛心论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电子、石头都有微弱意识,大脑只是把它们整合成了复杂意识。
说到底,意识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大脑这台复杂物质系统,在能量驱动下上演的“信息戏剧”。你既是主角,也是导演和观众,在自己的大脑剧场里体验独一无二的人生。而这场戏剧究竟如何开场、落幕,至今仍是科学史上最迷人的谜题。
来源:金诗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