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里跳水池边的大红背板,第一行就是“广东队”,第二行直接写“香港队”。字幕条、计分牌、运动员入场口,全都没带前缀。有人截图发到群里问是不是忘了打,马上有人贴出田径场、篮球场、游泳馆十几张现场照,统一格式,没有例外。群友才反应过来,这不是临时工手抖,是统一安排
看电视直播时突然找不到“中国”两个字,弹幕瞬间炸成一片,以为信号出错,结果越看越不对劲。
画面里跳水池边的大红背板,第一行就是“广东队”,第二行直接写“香港队”。字幕条、计分牌、运动员入场口,全都没带前缀。有人截图发到群里问是不是忘了打,马上有人贴出田径场、篮球场、游泳馆十几张现场照,统一格式,没有例外。群友才反应过来,这不是临时工手抖,是统一安排。
其实苗头去年就出现了。新闻频道播港队参加内地邀请赛时,下方滚动条就用“香港”两个字。综艺里介绍嘉宾,字幕也是写“香港歌手”“香港演员”。当时没多少人在意,以为只是屏幕排版省空间。一直到这次全运会,现场1800名香港运动员的证件、背心、号码布全都跟着改,观众才意识到变化已经落地。
官方口径没开新闻发布会,只在媒体群里补了一句:自家赛事,统一叫法。省掉前缀的不止香港。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全都只有地名。观众席里,北京大爷给香港小孩递水,四川嬢嬢帮澳门阿姨拍照,没人觉得哪里不对。身份不用额外标注,大家心里早就有数。
国际比赛又是另一套做法。奥运、亚运的秩序册、号码布、检录表,依然印着完整名称,因为得遵守国际奥委会的章程。回到国内赛场,规则自己说了算,能把复杂的事简化就成。省掉两个字,转播字幕可以少打四下键盘,主持人念稿也少两个音节,镜头扫过去画面更干净。
更关键的是味道对了。以前加前缀是怕有人弄混,像给自家门牌再钉一块大铁皮。现在钉子拆了,门还在,钥匙大家都有。跳水池边,香港队教练跟广东队队员聊压水花技巧,聊完一起合影留念;羽毛球馆,四川队把多余的手胶塞给香港队小伙,说别见外;田径场终点,志愿者给香港选手递香蕉,还贴心剥开一半。喊名字就行了,谁还翻户口本。
现场还有一组数字更直观。香港这次派出1800人,破了自己历史纪录。近五百名普通市民报名广场舞,平均年龄五十五岁,最大那位已经七十三。入场前,她们在休息区跟成都嬢嬢学扭腰,动作整齐,笑声盖过音乐。观众拍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播放量一下冲到两百万,下面留言全在问这件印着“香港”两个字的背心哪里买。
变化不只停留在赛场。街头熟食店的电视播着田径预赛,字幕一闪,老板抬头说:哟,阿杰出场了。阿杰是他从小看到大的邻居,现在代表香港跑四百米。老板没加任何前缀,语气跟说“我儿子放学了”一样自然。老板娘在旁边补一句:跑完记得回来喝糖水。屏幕里是赛道,屏幕外是街坊,界限早就模糊。
有人担心省掉两个字会被人误会。其实多虑了。去年国庆烟花汇演,维港两岸挤满游客,普通话、粤语、闽南话混在一起,没人怀疑这片土地归属。身份证在手里,护照在抽屉,人心在胸膛,称呼缩不缩写都不影响事实。真要问路,街边卖鱼蛋的大叔会直接给你指方向:往那边走,五分钟就到地铁站,别墨迹。
转播信号继续切到下一场比赛。镜头扫过看台,香港少年挥着特区区旗,旁边北京姑娘挥着五星红旗,两面旗子并排摇晃,节奏一致。现场DJ没喊口号,音乐放到beyond的老歌,全场大合唱。字幕上依旧只有“香港队”三个字,简单、干净、舒服。
省掉前缀的小动作,像把棉袄换成T恤,季节到了,就该这么穿。三十年前需要裹厚重外套,现在温度上来了,轻装上阵更自在。往后国际赛场该怎么写还怎么写,自家客厅就不必端着了。观众也不傻,一眼就能认出自家人。
来源:元气橘子bDn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