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打算换手机、买电脑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不少新品价格悄悄涨了;炒股的股民也盯着存储芯片板块不放,机构纷纷上调目标价,行情火热。这波存储芯片涨价潮到底有多猛?为啥会涨?对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影响还会持续多久?今天就用最新数据给大家扒个明白,用大白话讲清背后的逻
最近打算换手机、买电脑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不少新品价格悄悄涨了;炒股的股民也盯着存储芯片板块不放,机构纷纷上调目标价,行情火热。这波存储芯片涨价潮到底有多猛?为啥会涨?对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影响还会持续多久?今天就用最新数据给大家扒个明白,用大白话讲清背后的逻辑。
其实这波涨价不是短期炒作,而是行业供需格局和技术变革共同推动的结果。从市场表现就能看出热度,11月10日存储芯片概念集体活跃,神工股份、英唐智控直接涨停,香农芯创、江波龙等跟风上涨,资金布局迹象十分明显。更关键的是,机构预测这轮涨价周期远没结束,将深刻影响整个科技产业链。
一、涨价潮有多猛?数据说话,全品类同步上涨
这轮存储芯片涨价最核心的特点是“全品类、全球同步涨”,不管是NAND闪存还是DRAM内存,都迎来了价格飙升。11月闪迪大幅调涨NAND闪存合约价,涨幅高达50%,创下近年单月最大涨幅。而三星、SK海力士等头部厂商第四季度DRAM合同价最高上调30%,NAND闪存合同价也上调了5%~10%。
细分品类涨势更惊人,DDR5现货价格单周涨幅就达30%,高端HBM4单价更是涨到560美元/颗,较前代涨幅超50%。TrendForce数据显示,第四季度一般型DRAM预计价格环比上涨8%~13%,NAND Flash平均合约价预计增长5%~10%,服务器端NAND Flash价格还将继续走高。更反常的是,目前DRAM芯片报价已超过模块报价,业内预测模块价格短期内可能迎来飙升。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强烈反应,A股78只存储芯片概念股总市值约2.4万亿元,年内涨幅达64%,14只个股股价翻倍。融资客也在疯狂加仓,42只概念股获净买入,部分龙头个股净买入超10亿元,足以说明市场对涨价逻辑的认可。
二、为啥会涨价?AI需求爆发+产能转移是核心
这波涨价绝非偶然,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AI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二是上游原厂的产能战略调整。
AI对存储芯片的需求堪称“吞金兽”,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约为传统服务器的8倍,NAND用量约为3倍,2025年AI对存储的需求占比已达40%,且还在持续提升。这种指数级增长彻底打破了原有供需平衡,成为涨价的核心驱动力。有行业大佬甚至直言,这波由AI推理推动的存储行情“或许一生只会见到一次”。
与此同时,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原厂为了抢占AI高端市场,自2022年起将大量晶圆产能从DDR4等成熟制程转向利润更高的HBM与DDR5,导致DDR4供应锐减,部分厂商甚至计划彻底停产DDR4。供需缺口之下,“一天一价”成了市场常态,原厂甚至暂停报价,下游厂商为防断供积极囤货,进一步加剧了货源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周期和以往不同,不再依赖个人消费端,而是以AI算力基建与HBM技术作为新引擎,属于颠覆性的需求变革,而非短期供需调节。
三、影响手机电脑多久?终端涨价已落地,高景气将持续
存储芯片涨价的压力,已经实实在在传导到了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上。近期OPPO Find X9、vivo X300等国产旗舰新品集体涨价,以“价格屠夫”著称的红米K90全系列也比上一代涨价100至400元不等。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都坦言,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不得不调整产品定价。
从行业规律来看,存储芯片涨价周期通常会持续1-2年,而本轮超级周期受AI需求驱动,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机构预测,2025年下半年存储企业利润将加速释放,整个涨价浪潮至少会延续到2026年。主要原因是产能调整和技术迭代需要时间,三星等大厂的产能转移计划已确定,新产能释放至少需要18-24个月,短期内供需缺口难以填补。
对消费端来说,这种影响会呈现差异化:AI服务器厂商因需求旺盛不得不接受高成本;而消费电子厂商可能通过调整配置来平衡成本与性能,消费者要么接受涨价,要么选择配置稍低的产品,换机意愿可能受到一定抑制。有行业人士甚至预测,未来一年消费电子板块可能持续受存储成本上涨压制。
个人感悟与投资建议
作为长期跟踪科技板块的老股民,我深刻感受到这轮存储芯片涨价的颠覆性。和以往周期性上涨不同,AI需求的爆发让这次涨价更具持续性,但板块内部分化明显,盲目追高风险不小。
给大家几点具体建议:第一,普通消费者如果不是刚需,可暂时观望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等价格稳定或促销活动时再入手;如果是刚需,优先选择存储容量适中的机型,避开超大存储版本的溢价。第二,投资者关注存储芯片产业链时,优先选择有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比如国内存储龙头、上游材料和设备企业,避开纯概念炒作的标的。第三,控制仓位,存储板块波动较大,单板块仓位不超过总资金的15%,可采用逢低分批建仓的方式。第四,重点跟踪产能释放和需求变化数据,一旦出现原厂扩产加速、AI需求不及预期等信号,及时调整策略。
最后必须郑重声明: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这轮存储芯片涨价潮是科技行业变革的缩影,AI驱动的超级周期已悄然来临。对消费者来说,可能要接受一段时间的终端涨价;对投资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大家看清趋势,做出理性决策。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探讨学习!
来源:好运莲莲一点号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