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州海川首届嘉年华奇石博览会上,《雾敛寒江》与《器》以66万总价成交的消息,在奇石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为自然艺术拍出高价喝彩,也有人对这类交易的真实性打上问号。其实比起纠结这两块奇石本身是否天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天价成交背后,奇石市场普遍存在的炒作套路与行业
柳州海川首届嘉年华奇石博览会上,《雾敛寒江》与《器》以66万总价成交的消息,在奇石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为自然艺术拍出高价喝彩,也有人对这类交易的真实性打上问号。其实比起纠结这两块奇石本身是否天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天价成交背后,奇石市场普遍存在的炒作套路与行业困局——毕竟没有实锤证据前,贸然质疑单块石头的天然性,既不严谨,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先说说这两块引发热议的奇石。《雾敛寒江》是块巴掌大的大湾石,宽7.5厘米、高10厘米,天然形成的灰白纹理像极了水墨山水画,配上置景底座,确实把“雾锁寒江”的意境拉满了;另一块《器》是6厘米长的盘江石,造型抽象流畅,有点像古代青铜器,搭配倒影底座后,被不少年轻藏家当成“观念艺术品”。客观说,从赏石审美来看,它们各有特色,能得到市场认可并不奇怪。
雾敛寒江
但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石头本身好不好看,而是“66万场外成交”这个说法。卖家只放出了成交消息,却没公开任何合同、付款凭证,这种“口说无凭”的交易,在奇石圈其实很常见。圈内人都清楚,不少“天价成交”更像是一场炒作:商家先通过自媒体放风,再让熟人或托儿在评论区烘托氛围,制造“手慢无”的紧张感,最终目的是抬升同类石种的市场价格。就像之前那块号称卖了350万的“天狗望月”,也是只闻其价、不见凭证,最后不了了之。这种缺乏官方背书的“场外交易”,本身就自带模糊性,难免让人多想。
器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类天价消息背后,是奇石市场长期存在的乱象。现在很多交易都藏在“场外”,没有公开透明的记录,这就给“左手倒右手”的自买自卖留足了空间;直播带货兴起后,不少主播把普通石头吹成“百年难遇的精品”,评论区雇水军刷屏“已购”“捡漏”,把不懂行的新手骗得团团转;还有些商家为了让石头更“出彩”,会做轻微打磨、染色处理,可行业里对“天然性”的界定本来就模糊,再加上权威鉴定成本高、普及度低,普通藏家根本没法分辨。2025年中国地质大学的检测数据就显示,送检的“天价奇石”里近六成有人工干预痕迹,这说明市场造假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是行业共性,而非某一块石头的问题。
其实大家对天价成交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市场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的担忧。奇石的价值本就靠“自然天成”和“审美共识”支撑,可现在太多资本和炒作介入,把赏石变成了投机游戏:石头好不好看不重要,能不能炒出高价才重要;天然不天然没人深究,会不会编故事才关键。这种风气让真正热爱奇石的人越来越难,要么怕买到假货不敢下手,要么看着虚高的价格望而却步。
与其纠结《雾敛寒江》和《器》是不是天然的,不如聚焦怎么规范市场:比如建立公开的交易备案系统,让“场外成交”也有迹可循;推广权威的鉴定技术,让普通藏家能花小钱做检测;行业协会多出台明确标准,界定清楚“天然石”和“人工处理石”的边界。只有让交易透明化、鉴定标准化,才能减少炒作空间,让奇石的价值回归到自然与艺术本身。
说到底,66万的成交消息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奇石圈的繁荣与乱象。我们不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质疑某一块石头,但若能借着这场热议,推动市场变得更规范、更透明,才是对每一位藏家、每一块奇石最负责任的态度。毕竟,真正能长久流传的奇石,靠的从来不是炒作出来的天价,而是自然赋予的独特之美和藏家们纯粹的欣赏之心。
来源:康桥50爱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