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投资圈,要是没聊过人形机器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关注赛道!这股热潮跟当年新能源汽车刚兴起时一模一样,不管是行业大佬还是普通散户,都盯着这块千亿级别的大蛋糕。就在11月11日,工信部刚发布的配套政策里说得明明白白,要把人形机器人当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
2025年的投资圈,要是没聊过人形机器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关注赛道!这股热潮跟当年新能源汽车刚兴起时一模一样,不管是行业大佬还是普通散户,都盯着这块千亿级别的大蛋糕。就在11月11日,工信部刚发布的配套政策里说得明明白白,要把人形机器人当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不仅真金白银支持研发,还帮着对接应用场景,这政策东风一吹,整个赛道直接热到发烫,相关企业的关注度瞬间拉满。
现在市场上最火的就是三家企业:卧龙电驱、金发科技、岩山科技。有人说卧龙是实打实地龙头,有人觉得金发跟着量产能吃肉,还有人被岩山的概念炒得心痒痒。但炒股最怕的就是听风就是雨,真金不怕火炼,谁是靠真本事赚钱,谁是蹭热点割韭菜?今天咱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拿着2025年最新的三季报数据、实打实的订单合同、能验证的技术进展,把这三家的老底扒得明明白白。不玩专业术语堆砌,不搞虚头巴脑的宣传,不管你是懂行的老股民还是刚入市的小白,都能看清谁的含金量最高,谁在浑水摸鱼。
聊三家企业之前,咱得先搞懂一个核心逻辑:人形机器人这条产业链,谁说话最管用?答案很简单,按赚钱能力和话语权排序,就是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概念炒作。
这话咋理解?给大家举个通俗的例子:人形机器人就像一个能跑能跳的“超级大活人”,核心零部件就是它的心脏和肌肉——没了这俩,机器人就是一堆废铁,而且这玩意儿技术门槛极高,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所以做核心零部件的企业最赚钱、最稳;关键材料就是机器人的骨骼和皮肤,虽然也重要,但得跟着机器人量产的节奏走,机器人卖得多了,材料才好卖,话语权比核心部件厂商弱一截;而那些只喊口号、没实际业务的,就相当于给机器人贴了个花哨的纹身,看着唬人,其实一点用没有,风一吹就倒。
所以判断谁是真龙头,不用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公告,就盯着3个硬标准,而且必须是能查到、能验证的实锤信息:
1. 机器人相关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有多少?得有最新财报的明确数据,不能光说“有合作”“在布局”这种模棱两可的话;
2. 有没有拿到特斯拉、优必选这些头部机器人厂商的订单?合作对象是谁、供货多少、什么时候交货,都得说清楚,不能只晒个合作框架就完事;
3. 有没有真金白银投研发?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专利、产品性能参数这些实际进展?研发费用花了多少、占比多少,都得有数据支撑。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是未来的“超级智能设备”,那伺服电机就是它的“动力引擎”。咱说得再直白点:机器人的胳膊要抬、腿要迈、手指要抓东西,全靠伺服电机驱动,每台人形机器人至少得装20-30个,少一个都不行,是妥妥的核心中的核心。
卧龙电驱在电机领域干了30年,相当于这个行业的“老法师”,以前就给各种高端设备做电机,技术积累相当深厚。现在在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这块,卧龙实现了国产突破,不是吹的,目前赛道里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它——毕竟能搞定特斯拉供应商认证的,国内没几家。
业绩不玩虚的:订单拿到手软,营收直接暴涨(数据说话)
2025年三季报的数据摆在这里,卧龙电驱专门给机器人用的伺服电机及相关组件,营收已经达到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占公司前三季度总营收的15%。这个数字可不是靠概念炒出来的,全是实打实的订单撑起来的,咱拆解着看:
首先看产品性能,卧龙自主研发的伺服电机,扭矩密度能达到1.2N·m/kg,可能有人听不懂这个参数,咱通俗点说:就是同样重量的电机,卧龙的动力比行业平均水平强20%。这意味着啥?机器人用着又轻便又有劲,比如抓东西的时候又稳又快,走路的时候还不费电,完全满足人形机器人高精度、轻量化的核心需求。要知道,人形机器人对电机的要求特别苛刻,又要小、又要轻、又要动力足,卧龙能做到这个水平,技术确实硬。
再看客户,这可是最硬的背书——卧龙已经通过了特斯拉Optimus-Gen2机型的供应商认证,现在已经开始批量供货了。熟悉特斯拉的朋友都知道,它对供应商的要求有多严,相当于行业的“试金石”,能进去就说明产品真的过关。除此之外,卧龙还拿下了优必选、云迹科技这些国内头部机器人厂商的核心订单,已经从“送样品测试”阶段,正式进入“大规模交货”的阶段,这可是质的飞跃——样品送得再多,不如批量交货来得实在。
还有产能,卧龙早就提前布局了,现在伺服电机一年能生产50万台,其中专门给机器人用的产能占了30%,也就是一年能产15万台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后续订单多了还能继续扩产,完全不用担心交不出货,这就是龙头的远见——提前备产能,等风口来了直接起飞。
赚钱能力超硬:靠主业赚钱,没一点水分(现金流比啥都重要)
有些公司看着利润高,其实是靠炒股、投资这些非主营业务赚的钱,这种利润不靠谱,说没就没。但卧龙电驱不一样,利润全是靠主营业务赚来的,实打实,没一点水分。
2025年前三季度,卧龙的净利润达到8.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76%,而且利润增速比总营收增速还高。这说明啥?说明机器人业务的赚钱能力超强。咱说直白点,伺服电机的毛利率超过35%,比传统电机业务赚钱多了,现在机器人业务占比越来越高,公司整体赚钱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公司经营活动赚来的现金,和净利润的匹配度高达95%。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公司赚的钱都是实实在在到账的,不是账面上的“应收账款”这种虚钱,现金流非常健康。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现金流比净利润还重要,手里有现金,才能持续搞研发、扩产能,不用怕资金链断裂。
而且卧龙在研发上一点都不吝啬,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花了6.8亿元,比去年增长28%,其中超过40%的研发费用都用在了机器人核心部件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花钱搞研发→技术突破→拿到高端订单→赚更多钱→再把钱投去研发,这样的企业才能越做越强,这才是核心龙头该有的样子。
未来潜力看得见:量产红利一到,增长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X这些主流机器人机型都开始进入量产阶段了,人形机器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对伺服电机的需求肯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行业机构预测,2025-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的市场规模每年都会翻一倍还多,增长速度超12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卧龙的增长空间还大得很。
卧龙电驱现在已经占了先机,技术有壁垒,客户有资源,成长路径特别清晰。按照现在在头部客户60%的渗透率算,到2026年,机器人相关业务的营收有望突破30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能提升到25%以上。而且现在国内都在搞国产替代,以前很多机器人厂商用的是海外品牌的伺服电机,又贵又难拿货,现在卧龙的产品性能不差,价格还更有优势,肯定会慢慢替代海外品牌,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的核心供应商之一。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10万台,每台需要25个伺服电机,那就是250万台的需求,卧龙按60%的渗透率算,就能拿到150万台的订单,按现在的单价算,营收轻松突破30亿元。这样的企业,既有现在的业绩支撑,又有未来的成长空间,不是真龙头是什么?
如果说伺服电机是机器人的“肌肉”,那金发科技做的PEEK材料、改性工程塑料这些关键结构件,就是机器人的“骨骼和皮肤”。机器人能不能做得轻、能不能耐高温、用得久不久,全看这些材料好不好。比如机器人关节天天转动,材料得耐磨;机身要轻便,材料得轻量化;工作时会发热,材料还得耐高温——这些都是金发科技的强项。
金发科技是国内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相当于材料领域的“老大哥”,做了几十年材料,技术积累深厚。它提前抓住了人形机器人的风口,绑定了特斯拉这些头部厂商,成为人形机器人材料赛道的“先行者”,虽然不是核心零部件,但跟着量产节奏,也能吃到不少红利。
订单爆发式增长:绑定头部客户,供货量蹭蹭涨(实锤订单说话)
2025年以来,金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材料这块的订单简直是爆发式增长,不是说说而已,有实实在在的合作和数据支撑:
首先是特斯拉供应链,金发自主研发的PEEK材料,已经稳定供应特斯拉Optimus-Gen2机器人了,主要用在关节轴承、结构连接件这些核心部位。可能有人不知道PEEK材料有多牛,给大家科普一下:这种材料比铝轻50%、比钢还结实,而且耐高温、耐磨,自带自润滑属性,特斯拉Optimus用了这种材料之后,直接减重10公斤,还降低了15%的成本,可见这材料的重要性。2025年这部分的营收预计能达到3.2亿元,比去年增长28%,虽然绝对值不算特别高,但增长趋势很明显。
然后是国内厂商,金发是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的核心材料供应商,给它们提供定制化的改性塑料和复合材料。2025年供货金额预计能突破20亿元,比去年增长42.8%,这个增速相当可观。要知道,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现在都在加速量产,金发作为核心材料供应商,自然能跟着喝汤吃肉。
而且金发还在不断拓展产品种类,除了PEEK材料,研发的阻燃PC/ABS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些,已经通过了多家机器人厂商的认证,马上就要开始批量供货了。产品种类越多,能覆盖的客户就越多,未来的增长空间还能再打开。
2025年三季报显示,金发科技前三季度总营收316.36亿元,其中新材料板块营收同比增长9%。别小看这9%,要知道金发的基数很大,9%的增长背后,人形机器人业务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现在已经成为新材料板块的核心增长引擎。
优势很突出,短板也明显:先发卡位+技术迭代,但依赖量产节奏
金发科技的核心优势有两个,第一个是“先发卡位”,它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人形机器人核心材料国产化量产的企业。以前这些高端材料都是海外企业垄断的,价格又贵,交货还慢,金发打破了这个局面,自己的产品价格比进口的低20%-30%,成本优势特别明显,厂商肯定更愿意用国产材料——毕竟能省钱还不耽误量产,谁不乐意呢?
第二个是“定制化能力强”,不同的机器人机型,对材料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地方要耐高温,有的地方要轻便,有的地方要耐磨。金发能根据厂商的需求,快速研发出定制化的材料配方,这个响应速度在量产阶段太重要了。比如某个厂商要赶在年底推出新款机器人,急需一种特殊的轻量化材料,金发能在短时间内搞定配方、量产供货,帮厂商节省大量时间,这就是金发的核心竞争力。
但金发也有明显的短板,首先是机器人业务占比还不高,目前机器人相关业务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还不到7%,主业还是传统的改性塑料和石化板块,机器人业务现在还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这意味着,即使机器人业务增长再快,短期内也很难改变公司的整体营收结构。
其次是议价权相对较弱,材料行业受上游原油价格影响很大——原油涨价,材料成本就高,利润就会受影响;而且材料的销售情况高度依赖下游机器人的量产节奏,机器人卖得多,材料才好卖,如果机器人量产不及预期,金发的业绩增长也会受影响。跟卧龙这种核心零部件厂商比,金发的话语权确实弱了一截。
不过金发也在想办法对冲风险,比如优化生产工艺、拓展原材料采购渠道,尽量减少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高附加值的材料,提升产品的利润率。总的来说,金发的优势很突出,但短板也不能忽视。
未来看点:量产规模越大,金发赚得越多(跟着产业周期走)
按照行业预测,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有望突破10万台,2027年能突破30万台——机器人产量一上来,对核心材料的需求肯定会同步爆发,金发科技的增长机会就在这里。高盛的调研报告里也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头部整机厂在2026年的真实订单。
对于金发来说,未来增长的核心逻辑就是“量产规模驱动”:如果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10万台,金发相关的营收有望突破5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能提升到12%以上,到时候机器人业务就会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长支柱;如果2027年产量突破30万台,金发的营收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而且金发还在持续升级技术,现在已经布局了聚酰亚胺(PI)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些更高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更轻、更耐高温、更耐磨,有望用在下一代人形机器人上,到时候产品的附加值更高,赚钱也更多。比如PI材料,能在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未来机器人要是用于工业生产、高温作业等场景,这种材料的需求肯定会大增。
总的来说,金发科技是材料赛道的“先行军”,绑定了头部客户,增长弹性很大。只要人形机器人量产规模上来,它就能跟着喝汤吃肉,适合那些能把握产业周期、愿意陪着企业成长的投资者——但前提是,你得能接受量产不及预期带来的风险。
和卧龙电驱、金发科技的“真刀真枪”比起来,岩山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布局,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截至2025年三季报披露,岩山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还没有任何实质业务落地,说白了,现在就是靠概念吸引关注,含金量到底怎么样,还得等时间验证——但目前来看,啥都没有。
布局现状:光贴标签,没实际动作(蹭热点教科书)
岩山科技以前是做2345网址导航的,估计很多人都用过这个网址导航。2023年改了名字,开始往科技领域转型,一下子贴了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29个热门标签,被市场调侃为“A股蹭热点教科书”。但咱投资不能只看标签,得看实际动作,岩山科技的实际动作有啥?答案是:啥都没有。
首先,公开信息里,岩山科技没有披露任何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营收数据——你说你在做机器人业务,那赚了多少钱?占总营收的比例是多少?这些最基本的数据都没有;也没有说拿到了什么专利技术——做高科技产业,没专利还谈啥技术?更没提和哪个机器人厂商合作了——连个合作意向都没有,怎么谈订单?一点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
其次,2025年三季报里,公司在“未来发展规划”部分,只说了一句“关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趋势”。至于在这个领域投了多少钱研发、有没有专门的团队、什么时候能有落地产品,一个字都没提,全是模糊的说法。这种话跟没说一样,任何公司都能说“关注新兴领域”,但关注和实际布局,差了十万八千里。
还有在互动平台上,投资者问起人形机器人的进展,公司的回复也都是“探索性布局”“持续关注”这类空话,没有任何具体、可验证的进展信息。说白了,就是只喊口号,不干活,把投资者当傻子忽悠。
业务结构:主业还是老样子,没能力支撑高研发(根本没钱搞技术)
从业务结构来看,岩山科技现在的核心收入还是来自数字营销、金融科技这些传统业务,2025年前三季度总营收中,新兴科技领域的收入占比还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岩山科技本质上还是一家传统公司,跟“高科技”没啥关系。
而且公司的利润情况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里,很多都是靠炒股、投资这些交易性金融资产赚来的,不是靠主营业务赚的钱。2024年的时候,公司还因为主业低迷,净利润暴跌了87%,只剩下2800万到4200万元。大家想想,人形机器人是个高研发投入的领域,需要持续砸钱搞技术、建产能,动辄几亿、几十亿的研发费用,以岩山现在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么大的投入,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
有人说,岩山科技零负债,手里握有一定的现金储备,说不定以后会加大投入。但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截至目前,岩山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还停留在“想想”的阶段,没有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零负债、有现金是好事,但现金也不能乱花,人形机器人研发风险极高,不是砸点钱就能成功的,岩山有没有这个技术团队、有没有这个行业资源,都是未知数。
所以,岩山科技现在就是典型的“蹭热点”,把人形机器人当成吸引投资者关注的噱头,实际一点干货都没有。投资者可不能光看它喊口号就冲动跟风,不然很可能被割韭菜。
人形机器人赛道确实是未来的大趋势,有技术突破,还有政策支持,属于长期向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赛道热不代表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赚钱,核心机会还是集中在“有技术、有订单、有业绩”的企业中。结合三家企业的最新动态和数据,结论其实很清晰:
- 卧龙电驱:妥妥的“核心部件真龙头”,技术壁垒高,订单落地实,业绩增长稳,是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确定性最强的标的之一。如果你看重长期价值,想布局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不想承担太多风险,那卧龙电驱是首选——它就像赛道里的“老黄牛”,踏实做事、稳步增长,虽然可能不会一夜暴涨,但胜在稳、胜在实。
- 金发科技:“材料赛道先行军”,绑定了头部客户,增长弹性足,但业绩增长和机器人量产节奏高度相关。如果你擅长把握产业周期,愿意陪着企业一起成长,能接受一定的不确定性,那可以关注金发科技——它就像赛道里的“短跑健将”,一旦量产红利到来,增长速度会非常快,但如果量产不及预期,也可能会回调,适合能承受风险的投资者。
- 岩山科技:“概念探索型标的”,目前没有任何实质业务落地,只是在关注和探索。只有那些对新兴领域布局有长期跟踪意愿、风险承受力极强的投资者,才适合关注它,而且必须持续跟踪后续的研发进展和业务落地情况,不能盲目跟风——它就像赛道里的“未知数”,可能会突然爆发,但更可能一直原地踏步,普通投资者最好敬而远之。
这里必须提醒大家一句,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沉淀,人形机器人现在还处于量产初期,相关企业的业绩兑现还有不确定性。高盛的报告也说了,现在就等头部厂商的真实订单,订单来了,赛道才能真正进入爆发期。所以投资者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订单落地情况这些实质信息,不能光听概念、看热度,不然很容易被割韭菜。
另外,投资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周期都不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标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看着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也不要被短期的涨跌左右,长期持有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是在资本市场赚钱的根本逻辑。
特别提醒:股市投资有风险,以上内容仅为个人经验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标的推荐或操作指导。股票价格波动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公司业绩、市场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周期、资金规模不同,投资决策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必要时可咨询持牌证券投资顾问,谨慎判断,风险自担。
看完这三家企业的硬核数据对比,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你认为谁能最终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长期领跑者?是手握核心技术的卧龙电驱,还是跟着量产喝汤的金发科技,或者是现在还在探索阶段的岩山科技?
另外,你更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哪个环节?是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还是终端整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判断,也可以提出你关心的问题,比如具体企业的后续跟踪方向、赛道还有哪些技术瓶颈等,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关注我的账号,后续我会持续跟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政策、核心企业的订单进展和技术突破,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最真实的数据,为你解读赛道机会,让你在投资路上少走弯路~
来源:岛屿的探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