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拿到瑞典第一份工资单时,脑子里唯一的想法。 白纸黑字,扣掉各种税和社保,到手的钱差不多只有总额的 55%。 我当时就懵了,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看着身边走过的金发碧眼,心里反复计算:这笔钱,到底去哪了?
将近一半的工资不见了!
这是我拿到瑞典第一份工资单时,脑子里唯一的想法。 白纸黑字,扣掉各种税和社保,到手的钱差不多只有总额的 55%。 我当时就懵了,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看着身边走过的金发碧眼,心里反复计算:这笔钱,到底去哪了?
来北欧之前,我脑子里的画面是这样的: 高福利的天堂,人们幸福指数爆表,工作生活完美平衡,社会和谐的像童话书里的插画。 社会主义理想的终极形态,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可真正在这里生活了小一年,我发现这个“天堂”的入场券,价格标签藏在每一个你看的见和看不见的角落。 有些现实,甚至会让你对自己曾经坚信不“的”东西,产生一丝动摇。
一、那笔消失的巨款,铺成了脚下的路
我拿着那张工资单去问我的瑞典同事,一个叫拉斯的大叔。 他呷了一口咖啡,表情平静的像斯德哥尔Mälaren湖的湖面。 “很正常啊,我们都这样。”
他指了指窗外。 “你看,街道这么干净,是因为有足够的钱请人维护;你生病去医院几乎免费,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税在支撑;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不用花钱,也是这个道理。”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街道上,电车安静的滑过,路面没有一个坑洼。 远处的公园里,几个父亲推着婴儿车在晒太阳,设施崭新又安全。 公共厕所干净到你甚至愿意在里面多待一会。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享受低价的服务,背后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相对低的劳动力成本。 一顿十几块的外卖,几块钱的快递,背后是一个个奔跑的骑手和分拣员。 而在北欧,这一切都被量化成了钱。 你享受的每一份公共服务,都已经提前从你的工资里支付过了。 它不是“免费”的,而是“预付”的。
我开始观察价格。 在超市买一瓶可乐,20多克朗,差不多18块人民币。 在外面随便吃个午餐,一份沙拉或者三明治,轻松超过100克朗。 理个发,最简单的男士剪发,也要400克朗起步。 为什么这么贵?因为这里的人力成本高到吓人。 给你理发的小哥,他的工资、他的税、他的福利,最后都摊在了你的账单上。
这种感觉很奇妙。 你一边肉疼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一边又享受着这个高成本系统带来的体面和舒适。 街道上没有流浪汉,地铁里没有乞讨者,因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这些人兜住了。 你不用担心失业了会立刻饿死,也不用害怕生一场大病就倾家荡产。 代价就是,你永远成不了暴发户,也很难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 你的大部分劳动成果,都贡献给了这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机器,用来维持它的稳定运转。 你像一个齿轮,被安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得到的不是超额的回报,而是一个承诺:这台机器不会轻易抛弃你。
二、幸福指数第一?还是“不允许不幸福”?
每次看到世界幸福指数报告,芬兰、丹麦、瑞典总是霸占前几名。 我曾经以为,这里的人每天都笑的像花儿一样。 来了之后才发现,他们的幸福,可能跟我们理解的“幸福”不太一样。
北欧的幸福,更像是一种“没有痛苦”的状态。 它是一种底线很高的平静,而不是上限很高的快乐。 你很少会看到人们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情绪激动。 电车里,每个人都戴着耳机,面无表情的看着窗外。 邻居住了半年,见面也只是点头微笑,连对方叫什么都不知道。 社交,变成了一件需要提前预约的“正事”。 想跟朋友喝杯咖啡?得提前一周发消息,确定好时间地点,像安排一场商务会议。
有一次,我跟一个丹麦朋友聊起这个。 我问他:“你们真的像报告里说的那么幸福吗?” 他想了想,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我们不是被鼓励去追求‘幸福’,而是被教育不要‘不幸福’。”
我后来慢慢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文化密码——“詹代法则”(Law of Jante)。 这是在北欧不成文的社会准则,核心思想就是:不要认为你比别人更特别,不要炫耀你的财富和成就。 这种文化,一方面塑造了北欧社会高度的平等和谦逊。 你不会看到有人开着兰博基尼招摇过市,富豪和普通人一样在超市排队。 但另一方面,它也压抑了个性的表达。 “出众”在这里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 大家都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里,过着体面、安稳、但略显单调的生活。
所以,这里的“幸福”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 它包含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温馨的家,每年固定的滑雪和夏日度假,以及对社会规则的绝对遵守。 你很难在这里看到国内那种“逆天改命”的创业故事,也很少有人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赌上一切。 生活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网眼的大小刚刚好,让你掉不下去,但也让你跳不起来。 这种可预见的安稳,对一些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港湾,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座精致的牢笼。
三、孤独,是刻在骨子里的社会病
如果说高税收是北欧的A面,那孤独就是它的B面。 瑞典是世界上单人家庭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一半的家庭只有一个人。 走在城市的居民区,晚上七八点钟,窗户里透出的多是形单影只的灯光。
我租的公寓,隔音效果极好。 好到我一度以为这栋楼里只住了我一个人。 没有孩子的吵闹声,没有夫妻的争吵声,甚至没有邻居挪动家具的声音。 安静的让人心里发慌。
我试过主动社交。 在洗衣房碰到邻居,我笑着打招呼:“Hej! (你好)” 对方也礼貌的回一句“Hej”,然后就各自埋头整理衣物,空气再次陷入沉默。 这种沉默不是尴尬,而是一种常态。 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礼貌的保持着安全距离,互不打扰。
为什么会这样? 完善的福利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连接。 在国内,我们讲究“养儿防老”,家庭成员之间有很深的经济和情感捆绑。 邻里之间,今天你家缺了酱油,明天我家少根葱,一来二去就熟络了。 但在北欧,国家承担了养老、医疗、教育的绝大部分责任。 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通过与“系统”的互动来完成,而不再依赖于其他“人”。 这种模式高效、公平,但也冰冷。 它让人变得极度独立,独立到不再需要他人。
冬天,是这种孤独感的放大器。 下午三点天就黑了,漫长的黑夜和刺骨的寒风,把所有人都困在自己的小盒子里。 我认识一个本地朋友,他说他冬天最常做的事,就是在家点上蜡烛,喝点酒,看书或者看剧。 我问:“不找朋友聚聚吗?” 他耸耸肩:“天这么冷,谁愿意出门呢?而且大家都有自己的安排。”
我才明白,为什么北欧国家的抑郁症和酗酒问题一直居高不下。 当物质生活被极大满足,精神上的空虚就会成为更难对付的敌人。 他们热爱夏天,几乎是疯狂的。 因为短暂的阳光和温暖,是他们从漫长孤独中挣脱出来的唯一机会。 你会看到所有人都涌向公园、海边,贪婪的吸收着每一缕阳光,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那几个月的灿烂,仿佛是为了积攒足够的热量,去抵御剩下大半年的寒冷与孤寂。
四、效率至上,但也“没有人情味”
北欧的社会运转,像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 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线上完成,预约、缴费、申请,点点鼠标就行。 去政府部门办事,没有拥挤的大厅和争吵的窗口,每个人都拿着预约号,安静的等待。 超市里,自助结账通道越来越多,有时候你逛完一整个超市,都说不上一句话。
这种极致的效率,一开始让我觉得非常舒适。 不用排队,不用求人,不用看人脸色。 但时间长了,我开始怀念那种“不方便”背后的人情味。
有一次我网购了一个包裹,快递员没有按门铃,直接把包裹放在了楼下的公共区域。 结果包裹丢了。 我给快递公司打电话,客服的声音毫无波澜,公式化的告诉我:“我们会进行调查,请等待邮件通知。” 没有道歉,没有安抚,只有流程。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人”沟通,而是在和一个系统的语音助手对话。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麻烦一下”。 快递小哥会打电话问你放哪方便,餐厅服务员会热情的给你推荐菜品,甚至连楼下保安都会跟你拉几句家常。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时候会带来麻烦,但也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温度。 而在北欧,系统替代了人。 规则被严格遵守,但规则之外,再无其他。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这里的服务业,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服务员不会对你笑脸相迎,因为他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没有必要提供额外的情绪价值。 医生会专业的帮你解决病痛,但不会像国内的医生一样,多叮嘱你几句“注意休息,多喝热水”。 一切都点到为止,专业,但疏离。
这种文化也体现在工作上。 准点下班是天经地义,没有人会因为你早走而说三道四。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非常清晰。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另一面是,同事之间很难发展出真正的友谊。 大家在办公室里是专业的合作伙伴,下班后就各回各家,互不相干。 那种下班后一起撸串喝酒,吐槽老板的场景,在这里几乎不可能发生。 每个人都活的很有边界感,但也很有距离感。
五、自然的崇拜,是城市生活的解药
在这里待久了,你会发现北欧人有一种近乎信仰般的对自然的崇拜。 一到周末,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涌向森林、湖泊、海边。 徒步、划船、露营,仿佛只有在自然中,他们才能卸下城市生活里的那层坚硬外壳。
几乎每个家庭,都梦想着在乡下有一座自己的夏日木屋(Stuga)。 那是一个没有网络、没有邻居,只有森林和湖水的地方。 每年夏天,他们会花上几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待在木屋里。 劈柴、生火、钓鱼、采蘑菇,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
我曾被邀请去朋友的夏日木屋过周末。 那是一栋红色的木房子,坐落在湖边,周围是密密麻麻的松树。 手机信号时断时续。 白天,我们划着船去湖心钓鱼,整个湖面只有我们。 晚上,我们在壁炉里点起火,就着烛光玩纸牌游戏。 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的压力,时间仿佛都变慢了。
朋友告诉我:“城市是为了生存,而这里,是为了生活。” 我突然明白了。 正是因为城市生活的高度秩序化、理性化甚至有点压抑,他们才需要一个可以彻底释放天性的出口。 自然,就是他们的解药。 在这里,他们不用遵守“詹代法则”,可以大声唱歌,可以不修边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近了。 在篝火旁,大家会分享内心深处的故事,这是在城市的咖啡馆里绝对不会发生的。
这种对自然的依赖,也塑造了他们极强的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做的极其严格,超市里的塑料袋要收费,很多人都骑自行车出行。 他们保护自然,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精神的最后避难所。 如果连这片净土都失去了,那生活就真的只剩下那个精密而冰冷的社会机器了。
六、写在最后
从北欧回来,朋友问我,那里到底好不好? 我说不上来。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不能只爱其中一面,而拒绝另一面。
你想要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保障体系吗? 那就要接受你一半的工资被拿走,去供养这个体系。
你想要一个平等、谦逊、没有歧视的社会氛围吗? 那就要接受个性的被压抑和“出众”的被侧目。
你想要一个高效、便捷、人人遵守规则的社会秩序吗? 那就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独感。
这里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没有跌落谷底的绝望。 它用高税收削平了山峰,填满了谷底,让整个社会变成了一片广阔但起伏不大的平原。 生活在这里,就像在一条水流平缓的河里漂流。 安全、稳定,但你看不到波澜壮阔的风景,也感受不到惊心动魄的刺激。
我离开斯德哥尔摩的那个清晨,天还没亮。 一个环卫工正在安静的清扫街道,他的动作不快,但很有节奏。 路灯的光洒在他橙色的工作服上,像一幅油画。 他看到我拖着行李箱,对我点头微笑了一下。 那是我在北欧收到为数不多的,来自陌生人的、不含任何目的的温暖。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谓的“主义”和“模式”,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我们拼命想建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却忘了社会本身就是由无数不完美的人组成的。 或许,根本不存在什么理想的天堂。 存在的,只是不同的选择,以及为这些选择付出的、不同的代价。
北欧旅行出行Tips:
预算要充足,非常充足: 北欧的消费水平是欧洲最高的之一。一瓶水的价格都可能让你心头一紧。提前做好预算,多使用信用卡,因为很多地方不接受现金。
学会享受独处: 不要指望在这里能轻易交到朋友或体验到热情似火的社交。带上几本好书,一副好耳机,学会在风景中与自己对话。
拥抱自然,而不是城市: 城市只是北欧的门面,它的灵魂在森林、峡湾和湖泊里。租一辆车,去国家公园徒步,或者在湖边住一晚小木屋,这才是最地道的体验。
遵守规则,尊重边界: 准时是基本礼仪,排队是必须的。与人交谈时保持一臂的距离,不要打探对方的隐私,比如工资和婚姻状况。
带对衣服: 即使是夏天,北欧的早晚温差也很大,天气多变。防水防风的外套是必备品。冬天则需要全套专业保暖装备,否则你可能连门都出不了。
善用公共交通: 北欧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和准时。购买一张通票会非常划算,而且能让你像本地人一样穿梭在城市里。
咖啡和肉桂卷是灵魂伴侣: 体验瑞典的“Fika”文化(咖啡茶歇),找个舒适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和一个肉桂卷,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甜美。这是融入当地生活最简单的方式。
来源:轻舟一号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