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住了三个月,才知道,真实的英国生活,远比想象中无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0 17:37 1

摘要:下午四点半。 这是十月份,英国曼彻斯特的天黑时间。 不是那种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浪漫黄昏,而是像有人把一块巨大厚重的灰色幕布,毫无征兆的,“哐”的一声从天上砸下来。 整个世界的光线,在半小时内迅速的流失,快到让你怀疑自己的手表是不是坏了。

下午四点半。 这是十月份,英国曼彻斯特的天黑时间。 不是那种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浪漫黄昏,而是像有人把一块巨大厚重的灰色幕布,毫无征兆的,“哐”的一声从天上砸下来。 整个世界的光线,在半小时内迅速的流失,快到让你怀疑自己的手表是不是坏了。

我刚来英国的第一个月,每天都在跟这种天黑的速度赛跑。 下午三点出门,感觉时间还早,去超市逛一圈,出来的时候,路灯已经亮了,街道上带着一层湿漉漉的冷光,办公室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黄光,提醒你,一个叫“工作”的社会活动,即将结束。 而另一个叫“生活”的,好像也并不打算真正开始。

来之前,我对英国的想象,是福尔摩斯的大雾,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是国王十字车站的喧嚣,是披头士的摇滚,是伦敦西区永不落幕的戏剧。 我以为我会一头扎进一个充满古典魅力和现代活力的文化熔炉。 结果住了三个月,我才发现,那些东西都在,但它们是贴在英国这块巨大蛋糕上的精致糖霜。 而蛋糕本身的味道,远比我想象的,要朴素,甚至,是无聊。

一、下午五点的“集体消失”

在中国,下午五点是什么概念? 是晚高峰刚刚开始的号角,是外卖小哥在路上飞驰的黄金时间,是写字楼里的人准备点一杯咖啡,再战三百回合的序曲。 在英国,下午五点,是“终场哨”。

我住的公寓楼下有一条不大不小的商业街,书店、服装店、咖啡馆、手机维修店,一应俱全。 头一个星期,我总觉得这条街有点奇怪,直到我摸清了它的规律。 下午四点四十五分,店员开始整理货架。 四点五十,门口挂出“Closed”的牌子。 五点整,卷帘门准时落下,发出沉闷的金属撞击声。 五点零一分,整条街,除了超市和酒吧,几乎全黑了。

有一次我的充电线坏了,四点半才想起来要去买。我冲下楼,跑进那家电子产品店,气喘吁吁的问老板还有没有iPhone的充电线。 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白人胖大叔,他指了指墙上的钟,慢悠悠的说:“还有十分钟,年轻人,你需要快一点,我的狗还在家等我吃饭。” 我抓起一根线,跑到收银台,他扫码、装袋,动作不紧不慢。 等我付完钱出门,隔壁服装店的姑娘已经锁好门,骑上自行车,吹着口哨走了。 那一刻,我站在空荡荡的街上,手里攥着那根救命的充电线,心里却一阵发慌。 那种感觉,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所有人都说好了在某个时间点一起瞬间消失,只剩下你一个人,站在原地,音乐都停了。

这种“准时下班”的契atc,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共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听起来很美好,是国内无数“996”打工人梦寐以求的平衡。 可当这种平衡变成一种铁律,它带来的另一面,就是巨大的“不方便”。 你想在下班后逛个街?对不起,商店关了。 你想去银行办个业务?对不起,三点半就结束了。 你想在周日去邮局寄个快递?对-不-起,周日我们不开门。

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严格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 这逼迫你成为一个“时间规划大师”。 任何一点小事,比如去市政厅交个文件,或者去银行开个证明,都意味着你需要在工作日请假,因为它会消耗掉你一整个上午或者下午。 那种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能解决问题的“中国式便利”,在这里,是彻头彻尾的奢侈品。

二、被“Sorry”包裹的社交距离

来英国之前,我听说英国人绅士、礼貌。 来了之后,我发现他们确实是,甚至礼貌的有点“过分”。 “Sorry”是英国人的口头禅,其使用频率之高,功能之复杂,堪比中文里的“那个”。

走在路上,你没撞到他,他离你一米远绕过去,会说“Sorry”。 在超市里,你想拿他面前的牛奶,还没开口,他感觉到了你的意图,立刻退后一步,说“Sorry”。 你问路,他不知道,他会一脸真诚的跟你说一分钟的“Oh, I'm so, so sorry”。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呼吸了我的空气,可能都想说一句“Sorry”。

一开始,我觉得这种礼貌很可爱。 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这层礼貌的外壳,像一层光滑的玻璃,你贴的再近,也感受不到里面的温度。 它是一种程序,一种社交润滑剂,唯独不是亲近。

我隔壁住着一个叫James的邻居,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平面设计师。 我们每天在楼道里遇到,都会进行一套标准流程的“英式寒暄”。 “Hi James, how are you?” “I'm good, thanks, you?” “Yeah, not too bad, thanks.” 然后相视一笑,各自开门回家。 对话永远停留在这三句半。

有一次,我烤了蛋挞,想着送点过去,增进一下邻里感情。 我敲开他的门,他看到我手里的蛋挞,表情先是惊讶,然后是那种标准的,带着歉意的微笑。 “Oh, that's so lovely of you, you really shouldn't have.” (你太好了,真不该这么麻烦的。) 他接了过去,道了谢,然后我们的对话就结束了。 没有邀请我进去坐坐,也没有更多的交流。 那扇门关上的时候,我感觉我送出去的不是蛋挞,而是一个投入社交黑洞里的,小小的石子,连个回声都没有。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英国人的社交,是“预约制”的。 很少有“今晚吃个饭?”这种心血来潮的邀约。 一切都需要提前计划。 你想约一个朋友吃饭,通常需要提前一到两周。 对方会拿出手机,打开日程表,像安排一个商务会议一样,仔细的寻找一个双方都有空的“时间窗口”。 定好时间,定好地点,然后大家就严格的遵守这个约定。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每个人都尊重对方的时间,生活很有秩序。 坏处是,它扼杀了所有的自发性和惊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可以并行,可以规划出交汇的站点,但很难有那种突然的,不期而遇的碰撞。 大部分时间,你都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不是没人理你,而是你被一层温和而坚固的礼貌,隔离在了每个人的安全距离之外。

三、午餐的终极奥义:Meal Deal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代表英国的饮食文化,那不是炸鱼薯条,也不是英式下午茶。 而是“Meal Deal”——套餐优惠。 一个三明治(或卷饼、沙拉),一包薯片(或巧克力棒),一瓶饮料。 三样东西加起来,通常是3到4英镑。 这是英国人,尤其是上班族的“国民午餐”。

我第一周上班,中午不知道吃什么,同事就带我去了楼下的Tesco(乐购超市)。 一进门,最显眼的位置,就是一整个冷柜的Meal Deal。 琳琅满目的三明治,各种口味的薯片,五颜六色的饮料。 看起来选择很多,但你吃上一周,就会发现它们的内核,高度统一。 面包夹着各种冷的,湿的,口感模糊的馅料。 最常见的组合是:鸡肉培根、金枪鱼蛋黄酱、芝士火腿。 我当时选了一个“鸡肉法士达卷”,满心期待的以为会是热辣的墨西哥风味。 一口咬下去,冰冷的鸡肉丝,混着一点甜椒,酱料的味道很淡,饼皮是凉的,还有点韧。 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想念楼下的兰州拉面。

薯片是英国人最后的倔强。 他们对薯片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口味千奇百怪,盐醋味、奶酪洋葱味、烤虾味……每一种都非常“浓烈”,像是要把三明治里缺失的味道,一次性补回来。 于是,英国人的午餐,就变成了一场冰与火的交响。 嘴里是冰冷柔软的三明治,耳朵里是“咔嚓咔嚓”的薯片碎裂声。

这种饮食习惯,深刻的影响了英国的城市面貌。 在市中心,你很难找到像国内那样,成行成市的,充满烟火气的小吃街、快餐店。 中午十二点半,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会像工蜂一样涌进附近的超市,迅速的拿好自己的Meal Deal,然后回到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沉默的解决掉午饭。 没有饭搭子,没有热火朝天的讨论“今天吃什么”,一切都高效,冷静,且孤独。

当然,英国也有很好吃的餐厅。 伦敦的米其林餐厅,曼彻斯特的咖喱角,爱丁堡的海鲜…… 但那些都是“特殊场合”的食物。 日常的,构成普通人生活底色的,就是这种冰冷的,标准化的,被塑料盒子包裹的食物。 它不是为了享受,只是为了“补充燃料”。 这种对“吃”的极简主义态度,有时候会让我觉得,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好像都用在了别的地方。 比如,忍受糟糕的天气,和排队。

四、在“等待”中修行的人生

英国的生活,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个词,是“Patience”——耐心。 因为在这里,你无时无刻不在等待。

等公交车。 站牌上写的“10分钟一班”,但它可能25分钟后才来。没有人抱怨,大家只是默默的,从队伍的一头,挪到另一头。 等火车。 英国的火车系统,以“昂贵”和“不准时”闻名于世。 你花50英镑买了一张提前预定的火车票,兴冲冲的跑到火车站,看到的却是屏幕上的一行红字:“Cancelled”(取消)。 原因可能是“信号故障”、“铁轨上有人”,或者最常见的,“员工罢工”。 这时候,你会看到整个车站的人,都露出一种“哦,好吧”的平静表情,然后熟练的开始查下一班车,或者转头去坐大巴。 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我猜,都是被这套系统训练出来的。

最能体现“等待的艺术”的,是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 它全民免费,听起来是天大的福利。 但“免费”的代价,就是漫长的等待。 我因为过敏,想去看一次医生。 首先,你不能直接去医院,你得先给你注册的社区诊所(GP)打电话。 电话通常很难打通,你要在早上八点整,准时开抢,跟全国人民一起挤电话线。 打通了,接线员会问你一大堆问题,然后告诉你,最近的预约,在两周后。 如果你觉得等不了,她会建议你去药店自己买点药。

我等了两周,终于见到了医生。 整个问诊过程,不超过十分钟。 医生给我开了一张处方,然后告诉我,如果我想看专科医生,需要他帮我提交申请,等待时间,大概是“几个月到一年”。 我拿着那张处方走出诊所,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突然觉得,我的过敏,好像自己已经好了。

这种“慢”,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里网络坏了,预约工程师上门,要等一周。 想开一个银行账户,从提交申请到拿到银行卡,要一个月。 网购一个东西,快递显示“预计3-5个工作日送达”,那它就真的会在第五天的下午,才慢悠悠的出现。

这种慢,磨平了你的脾气。 你不再期待“即时满足”,你学会了把所有的事情都提前计划,给自己留出充足的“等待Buffer”。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修行。 它强迫你慢下来,接受这个世界,并不会围绕你的需求高速运转。 只是有时候,在深夜里,当你想到国内半小时就能送达的夜宵,和24小时在线的客服时,还是会感到一阵恍惚。 不知道自己失去的,到底是不是比得到的更多。

五、一片绿色的“温柔陷阱”

英国的风景,毫无疑问是美的。 那种美,是一种温和的,治愈的,田园诗一般的美。 连绵起伏的绿色丘陵,被古老的石头墙分割成一块块的田地,成群的绵羊像散落在草地上的棉花糖。 精致的乡村小镇,蜜色的石头房子,爬满了常春藤和玫瑰。 你开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两边是高大的树木,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隧道。

我去过湖区,那里的湖光山色,确实像华兹华斯的诗一样,宁静而忧伤。 我也去过科茨沃尔德,那里的村庄,每一个都像是从《唐顿庄园》里走出来的。 但你看多了,真的会“视觉疲劳”。

这种美,是“同质化”的。 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看起来很像。 一座山和另一座山,看起来也差不多。 它缺少那种让人心跳加速的,壮丽的,充满冲击力的“奇观”。 没有陡峭的悬崖,没有奔腾的大河,没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一切都是柔和的,被精心打理过的,像一个巨大的,完美的英式花园。

这种风景,非常适合“放空”和“躺平”。 你可以在草地上坐一下午,看着云飘过,什么都不想。 但它很难给你带来“激情”和“灵感”。 它太安逸了,安逸到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生活的热情,都被这片无尽的绿色,给吸收掉了。

我有一个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峰区徒步。 我们走了四个小时,看到的风景,基本上就是:草地、羊、石头墙,草地、羊、石头墙…… 走到山顶,风很大,吹的人有点冷。 往下看,还是连绵的,温柔的绿色。 朋友问我:“壮观吗?” 我看着远方,很诚实的说:“很舒服,但谈不上壮观。”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英国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去西班牙、希腊度假。 他们需要阳光,需要大海,需要那种强烈的,能刺痛皮肤的感官刺激,来对冲这种日常的,过于温柔的绿色。

六、两本账单,两种人生

把英国的生活成本,和国内的放在一起算,你会发现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账。

在英国,人力成本极高,而工业化的产品,相对便宜。 去超市买一块牛排,可能只要5英镑。 但你要是想请个水管工来修一下漏水的水龙头,上门费可能就要80英镑。 在外面吃一顿最简单的饭,人均15英镑是起步价。 但你自己去超市买一周的食材,可能也就花50英镑。 所以,在这里生活,会逼着你变成一个“全能选手”。 自己做饭,自己理发,自己修东西,自己组装家具。 因为任何需要“人”来服务的项目,都贵到让你心疼。

交通是另一笔巨大的开销。 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的火车票,如果临时买,单程常常超过100英镑,比一张飞往欧洲大陆的廉价机票还贵。 市内的公交车,单程票价2英镑,一天坐几次,钱包就瘪了。 很多人选择买车,但养车的成本,保险、路税、油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最大的开销,是房租。 在伦敦,一个单间的月租金,轻松超过1000英镑。 即便是在曼彻斯特这样的二线城市,一个像样点的一居室公寓,月租也要在900英镑以上。 这笔钱,会吃掉一个普通上班族税后工资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高昂的生活成本,像一只无形的手,限制了你的生活半径和想象力。 你不再敢轻易的“说走就走”,因为每一次出行,都意味着一笔不菲的开销。 你也很少在外面吃饭,因为自己做饭,能省下太多的钱。 生活,变成了一道精密的数学题。 你每天计算着收入和支出,努力在昂贵的账单之间,寻找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快乐。 这种快乐,可能就是周五晚上去酒吧喝一杯啤酒,或者在打折季,买一件心仪已久的大衣。

这种生活,稳定,可预测,但缺少惊喜。 它像一条水流平缓的河,你知道它会流向哪里,沿途的风景也大致如此。 它不会有急流险滩,但也很难看到波澜壮阔。

写在最后

离开英国的那天,飞机在希思罗机场的跑道上滑行。 窗外,是熟悉的,永恒的灰色天空。 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在公园的长椅上,和一个遛狗的英国老太太聊天。 我跟她抱怨,说这里的生活节奏太慢,天气太差,吃的太无聊。 她听完,笑了笑,指着远处草地上,一只正在追逐松鼠的狗,对我说: “But the dog is happy, isn't it?” (但你看,那只狗很快乐,不是吗?)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懂了。 我所谓的“无聊”,其实是换了一个参照系。 我习惯了中国的热闹、便利、高效,习惯了被无数的选择和可能性包围。 而英国的生活,是另一种逻辑。 它把外部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强迫你向内看,去关注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一次安静的散步,一本好书,一杯热茶,一段和家人的时光。

它无聊吗? 从某种角度看,是的。 但这种“无聊”,也给了你巨大的空间和自由。 你不用被别人的期待推着走,不用参与无意义的社交,不用在信息的洪流里挣扎。 你可以真正的,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第一次变得刺眼。 我低头看了一眼手机,上面是朋友发来的信息,问我回国后,第一顿想吃什么。 我毫不犹豫的打出两个字: 火锅。

我想,这大概就是旅行和居住的意义。 去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体验一种截然相反的生活,然后,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英国旅游出行Tips:

关于天气: 永远不要相信天气预报。一件防风防水的带帽外套,是你在英国生存的必备单品。雨伞在风大的时候基本没用。请习惯“一日四季”的随机切换。

关于交通: 提前预定!无论是火车还是大巴,提前一到两周在网上订票,价格会便宜非常多。办理一张Railcard(青年、老年、两人同行等),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火车票价。伦敦的交通,请活用Oyster Card或者非接触式银行卡,比买单程票划算。

关于住宿: 除了酒店,可以考虑连锁的经济型旅馆(如Premier Inn, Travelodge),或者通过Airbnb预定民宿,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能更好的体验当地生活。

关于饮食: 超市的Meal Deal是省钱的午餐首选。想吃顿好的,可以留意餐厅的“午市套餐”(Lunch Menu),通常比晚餐便宜很多。Pub(酒吧)里的食物,性价比通常不错,可以试试周日的“Sunday Roast”。另外,英国的印度菜和中东烤肉(Kebab)普遍水准很高,值得尝试。

关于购物: 大多数商店在下午5-6点关门,周日关门更早,甚至不开。购物请规划好时间。每年有两次大的打折季,分别是夏季(6-7月)和圣诞节后的“Boxing Day”(12月26日)。

关于支付: 信用卡和非接触式支付(手机支付)极为普及,大部分地方可以不带现金。但建议随身准备少量零钱,用于一些小摊贩或者上厕所。

关于礼仪: 排队是英国的“国粹”,请务必遵守。在自动扶梯上,请靠右站立,左侧是“快速通道”。“Please”, “Thank you”, “Sorry”请常挂嘴边。

关于景点: 英国大部分国家级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免费的(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但可能会建议你捐款。热门景点(如伦敦眼、白金汉宫等)建议提前在网上订票,可以节省排队时间,有时还有折扣。

来源:头号英雄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