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夜壶分“男女款”?女性专用设计曝光,难怪能流传千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9 03:21 1

摘要:逛博物馆时,不少人都会对着展柜里的古代夜壶犯迷糊:这玩意儿口比酒杯口大不了多少,男人用着还算顺手,古代女性该咋解决?难道真有啥咱们不知道的“使用技巧”?

【声明】文中观点仅为本人查阅各类资料和本身知识融合后得出的粗鄙观点和见解,若有不同意见或结论还请评论区留言讨论。

逛博物馆时,不少人都会对着展柜里的古代夜壶犯迷糊:这玩意儿口比酒杯口大不了多少,男人用着还算顺手,古代女性该咋解决?难道真有啥咱们不知道的“使用技巧”?

其实答案特简单,古人早把“男女差异”藏进设计里了,看完才懂老祖宗多会过日子!

夜壶这东西,在中国可不是近代才有的,往上数能追到战国时期,最早它有个超威风的名字——“虎子”。

这名字的由来,和西汉名将李广有关:据说李广一次打猎时射死猛虎,为了彰显自己的勇武,他特意让人照着老虎的样子铸了个铜制溺器,每次使用时都对着虎嘴,意思是“连猛虎都得给我当容器”,这物件也就被称作“虎子”,在汉晋时期特别流行。现今出土的青瓷虎子上,还能看到逼真的虎形纹饰。

可这霸气的名字,到了唐朝就“闯了祸”。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是皇室的直系先祖,按古代“避讳”的规矩,不管是说话还是写字,都不能随便提祖宗的名讳,更别说把这名字用在夜壶这种“不雅之物”上了。于是朝廷当即下了命令,让全国百姓给“虎子”改名。

当时百姓琢磨来琢磨去,瞧着这物件的身形有点像小马,干脆就叫“马子”,既避开了忌讳,又好记,这名字一叫就是几百年。

直到南宋,“马桶”这个词才慢慢传开,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就写过,临安城的百姓家里大多没有厕所,全靠马桶解决需求,每天还有专门的人来清理,可见当时马桶已经成了居家必备品。

夜壶的材质也跟着时代升级:最早是粗糙的陶罐,后来富贵人家用上了铜壶、锡壶,上面还刻着花鸟纹饰;明清时期瓷器工艺发达,青花瓷、粉彩瓷的夜壶应运而生,有的甚至绘着宫廷题材的图案,精致得让人看不出是如厕用具,比如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缠枝莲夜壶,如今在古玩市场上还能拍出不低的价格。

夜壶在南北方的“地位”,那可是天差地别。南方气候温暖,就算是冬天,半夜起身去室外茅厕也能扛得住;可北方的冬天,半夜如厕那就是“冻死人不偿命”——三九天夜里,气温能降到零下二三十度,北风刮得窗户纸“哗哗”响,屋里没暖气,厕所还都在院子的角落里。

想想看,大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只穿一件单衣,冻得浑身发抖,再一层层穿棉袄、戴棉帽、裹围巾,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茅厕,来回折腾十几分钟,人都快冻僵了。要是家里有老人、孕妇,这么一折腾,轻则感冒,重则可能落下病根。

所以北方人家的床底下,几乎都藏着一只夜壶,睡前摆到床边,半夜起身不用出门,用完盖紧盖子防异味,第二天一早再倒掉,这可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过冬智慧。

除了御寒,行动不便的人更是离不开夜壶。古代医疗条件差,人一旦生病,卧床就是十天半月,夜壶便成了“救命神器”;富贵人家还会特意给病人准备铜制夜壶,不仅轻便,还不容易碎,显得体面。

民间对夜壶还有不少讲究:新媳妇进门,婆家要备齐“嫁妆配套”的生活用品,夜壶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地方还会在夜壶里放几枚铜钱,寓意“马到成功、财源滚滚”,把普通的生活用具,变成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咱们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夜壶,大多是“大肚小口带把手”的造型,其实这是男用款——小口设计能有效防止渗漏,对男性来说使用起来很方便。可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男性不同,这种小口夜壶根本没法用,难道古人会忽略这么重要的问题?

当然不会!古代工匠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专门为女性“量身定制”了夜壶。女用夜壶看着和男用款差不多,实则暗藏“小心机”:首先是壶口,女用款的壶口明显加宽,呈漏斗状或船形,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既能贴合身体,又能避免溅漏;不少女用夜壶还在壶口加了一圈平整的边沿,不仅能稳稳坐下,讲究人家还会在边沿包上一层软布,冬天用着也不冰人。

女用夜壶的壶身也比男用款更宽大,毕竟使用姿势不同,需要更多的容纳空间。在古代的瓷器作坊里,甚至有专门烧制女用夜壶的匠人,釉色会挑选雅致的浅青、粉白,富贵人家的闺房夜壶,还会在壶身绘上兰草、鸳鸯、仕女图,配着红木盖子,藏在屏风后面的矮凳上,外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如厕用具,既方便又体面。

随着抽水马桶的普及,夜壶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在一些北方偏远山区,偶尔还能挖到这些“老古董”,闹出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前几年,北方有个山村,一位老人在自家地里挖红薯时,刨出了一个陶制的壶,壶身带着花纹,釉色完好,还有一个把手。老人一辈子没见过古董,看着这壶做工精致,想着用来泡茶肯定合适,就把壶洗干净,当成了茶壶,每天用它泡茶叶喝。后来村里来了个搞考古科普的专家,老人兴冲冲地把“茶壶”拿出来展示,专家一看,当场就笑了,告诉老人这是清代的女用夜壶,从宽大的漏斗口就能分辨出来。

老人听了之后,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赶紧把壶扔到了一边,说什么也不敢再用了。这事在村里传了好久,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后来村里的人再挖到类似的物件,都会先请人看看,再也不敢随便用了。

这些埋在地下数百年的夜壶,虽然已经不再实用,却成了见证古人生活的“活化石”。从战国时期的原始瓷虎子,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夜壶;从“虎子”到“马桶”的名字变迁,到男女专用的设计差异,这小小的器物里,藏着古人适应环境的智慧,藏着兼顾实用与体面的巧思,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咱们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再看这些老物件,或许会觉得土气,可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发明,让古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把日子过得尽可能舒心体面。这大概就是老物件的魅力——它们不只是工具,更是时光的印记,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

参考史料和文献

1.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买”

2. 环球网《考古发现揭秘:古代“虎子”如何变身“马桶”?》

3. 《考古》2010年第5期《河南安阳殷墟西区M1713墓发掘简报》(含战国时期溺器记载)

4. 故宫博物院官网《明清陶瓷溺器的工艺与文化内涵》

5. 《中国古代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高华、徐吉军主编)

6. 央视财经《老物件里的中国:夜壶背后的生活智慧》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