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不复杂:于正坚持要把陈哲远换下来,理由是“不合适”;投资方觉得换人会拖周期、涨预算,干脆抽身。两边互不相让,项目瞬间熄火。横店的灯一关,几百号人原地失业,道具间的龙袍刚绣到第三层,只能罩上塑料布等通知。
一部刚搭好景、订好妆的大女主古装戏,说停就停,男主还没捂热就被换掉,连播出平台都直接撤钱走人,这种“血亏名场面”在寒冬的横店一年也见不到几回。
事情不复杂:于正坚持要把陈哲远换下来,理由是“不合适”;投资方觉得换人会拖周期、涨预算,干脆抽身。两边互不相让,项目瞬间熄火。横店的灯一关,几百号人原地失业,道具间的龙袍刚绣到第三层,只能罩上塑料布等通知。
陈哲远那边倒没闲着,团队一句“尊重剧组决定”把体面给足,转头扎进爱奇艺的悬疑剧《暗夜与黎明》。新戏开机照片里,他穿着皮夹克,头发剪短,和古偶里的束发公子判若两人。粉丝后援会松口气:至少没空窗。这也侧面说明,如今演员和单部戏的捆绑度越来越低,项目黄了,人没黄,换个跑道继续飞。
可留在原地的人就没那么潇洒。横店当地群演爆料,原定三个月的档期被砍成一个月,有人从贵州赶来,租好民房,押金都交了,现在只能去隔壁剧组蹲“日结”。道具组更惨,按于正惯用的“重工刺绣+手工点翠”标准,光一顶女冠就值小两万,平台撤资后,这些“奢侈品”只能锁仓库,折旧费谁掏还没谈拢。
换角风波里,最微妙的是“戏份少”这个点。业内小范围流传的说法是,《江山为聘》是大女主路线,男主戏份只占三成。三成戏份,平台仍不肯让步,可见“流量+演技”的平衡已经卷到男二男三。古装赛道向来是“男主扛招商”,海报C位一旦没有叫得响的名字,广告商就犹豫。陈哲远上一部古偶播出数据平平,平台担心“带不动”,于正担心“口碑翻车”,双方恐惧的点不同,却一起把绳子拉断。
更深一层,是制片人话语权的缩水。五年前,于正一句“我要吴谨言”,《延禧攻略》就能连夜改剧本;五年后,同样一句“我要换人”,却换来平台直接拔网线。政策收紧、限古令、成本上涨,让资方把“安全”写在脸上。以前“人保戏”,现在“戏保钱”,谁掌握现金流,谁就能喊停。创作者再想“任性”,得先问过资产负债表。
停拍消息传出后,微博评论区两极:一边骂平台“只看流量不要脸”,一边骂于正“审美独裁”。可骂完回到现实,剧组还是散。有人把锅扣给“古偶寒冬”,说去年开机率跌了三成,可数据也显示,同期《长风渡》《宁安如梦》照样卖得好。说到底,观众从不拒绝古偶,拒绝的只是“可能扑街的古偶”。平台撤资,不是讨厌古装,是讨厌“风险”。
这场闹剧也给想入行的年轻人提了个醒:影视业看似光鲜,其实像极了一场大型“击鼓传花”。灯亮时,你是主创;灯灭时,你是成本。演员能跳槽,幕后难转身。下次再看到“横店招群演日结三百”的告示,先别激动,想想万一剧组说散就散,房租、路费、押一付三,谁来兜底。
至于《江山为聘》还会不会重启,横店老油条们赌“半年内会有新金主”。理由很简单:景已搭,服饰已做,沉没成本太高,谁接手都能省一大笔。但也有人摇头:于正这次把“换角”摆到台面上,等于告诉所有投资人“我的标准随时会变”,下次再拉钱,对方心里先打个折。品牌最怕不确定性,一次任性,可能换来长期议价权下滑。
戏没拍,戏外倒像面镜子,把行业焦虑照得清清楚楚——创作与资本,流量与演技,个人审美与集体安全,全挤在一条独木桥上。桥的那头,观众等下饭剧;桥的这头,几百人等工作。桥中间,只要一个人后退,所有人一起落水。于正或许只是想“再挑挑”,却挑出了连锁塌方。下次他再说“为了戏好”,估计得先递上一份“风险担保书”。
来源:Coolchill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