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蒲县乡村e镇特产馆,“90后”闫雯刚结束一场两小时直播,就收到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订单。这座特产馆不仅是她的直播基地,更成为串联全县8个乡镇农特产品的集散枢纽。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蒲县乡村e镇特产馆,“90后”闫雯刚结束一场两小时直播,就收到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订单。这座特产馆不仅是她的直播基地,更成为串联全县8个乡镇农特产品的集散枢纽。
通过这一平台,闫雯成功将原本零散的核桃、玉露香梨、山楂等农产品整合推广,实现青皮核桃年销量从60吨到400多吨的突破。如今,以特产馆为支点,她正带动更多蒲县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上行,为“蒲县特产”集体“出山”打通了关键渠道。
“笨办法”叩开创业门
“我是在核桃树下长大的。”闫雯的童年记忆里,满是山中乡白家庄村的核桃清香。2017年大学毕业后,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她毅然返乡,接过了父亲的担子。
创业维艰。最初的几年,她使尽了“笨办法”:精心编辑微信朋友圈,熬夜学习做淘宝链接,最辛苦的是只身带着核桃样品天南地北地参加展销会。
“那时候,路上最怕样品有闪失,那是乡亲们的希望。”回忆往昔,闫雯感慨万千。在各地的展销会场,她一遍遍向过往客商介绍,说得口干舌燥。这些努力虽然换来一些订单,但传统销售渠道成本高、效率低,家乡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始终难以充分实现。
转机发生在2021年。目睹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闫雯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让家乡特产“飞出”大山的“新翅膀”。她果断转型,自学拍摄、剪辑,尝试在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核桃姑娘”,记录家乡风物。
起初,镜头前的她难免青涩,但那份真诚和对家乡产品的热爱,逐渐吸引了第一批粉丝。她拍春天核桃林抽芽,拍夏天果农流汗,拍秋天果实累累……她用镜头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让网友们“云体验”家乡的四季。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田间地头。三年前,她曾按正常价收购了品质不佳的齐大叔家核桃,并鼓励他科学管护。如今,齐大叔不仅成了科学种植的示范户,还主动帮她联络乡亲。
个人探索初见成效,但如何实现从“人气主播”到“持久产业”的跨越,仍是横在她面前的难题。
“小特产”链接大市场
机会总眷顾有准备的奋斗者。正当闫雯思考如何突破瓶颈时,蒲县大力推进乡村e镇建设的春风吹到了她身边。
她的创业激情和初步探索的成果,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经过深入考察,蒲县乡村e镇项目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不仅为她这样的优秀新农人整合了全县8个乡镇的优质农特产品资源,还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注入,支持她开设了集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乡村e镇特产馆。
这一下,闫雯的舞台彻底打开了。
“过去,我主要卖自家和周边村的核桃,还帮乡亲们卖些其他农产品。现在,通过乡村e镇平台,我能把蒲县各乡镇的所有好东西,都推向全国。”闫雯说。她的身份,也从“核桃姑娘”升级为蒲县农特产品的“宣传人”。
平台的赋能,让她如虎添翼。她将此前积累的短视频和直播经验,全部运用到更广阔的产品线上。她策划的《一颗核桃的旅程》,让网友直观感受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蜕变;《苹果红了》主题直播,让蒲县苹果在年货节一举售出500多单;她推介的玉露香梨,以其爆汁清甜的特质,吸引了全国渠道商寻求合作。这份从“客商”到“合伙人”的信任,正是乡村e镇模式凝聚人心的真实写照。
在乡村e镇平台与个人能力的双重驱动下,蒲县青皮核桃线上年销量从最初的60吨,猛增至400多吨;山楂果十天内销售80万斤。闫雯和她的团队,已成为推动蒲县农产品上行的中坚力量。
“蒲县IP”赋能新未来
站在新的起点,闫雯的目光看得更远。她的梦想,早已超越单纯的买卖。
“乡村全面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接力赛。我很荣幸,能作为乡村e镇的一员,跑好这一棒。”谈及未来,闫雯有着更清晰的规划,她要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蒲县IP”,让品牌赋能农业;她要推动特产销售与文旅推广深度融合,让更多人来到蒲县、爱上蒲县;她要探索智慧农业,让消费者见证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她还要坚守公益初心,持续义务为乡亲们直播带货。
如今的闫雯,是山西硕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更是乡村e镇孵化的万千新农人的缩影。她的特产馆,不仅是推介场所,更成为展示蒲县乡村全面振兴成果的一个醒目窗口。
从一个人摸索前行,到一座城鼎力支持;从一颗核桃的微光,到全县特产的璀璨星河。闫雯的故事证明,当个人的奋斗梦想与时代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黄土地也能孕育出最绚丽的数字之花。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核桃姑娘”闫雯和她的伙伴们
正用勤奋和智慧
继续谱写着
电商助农振兴乡村的崭新篇章
来源: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