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夏,桂梁材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上亭铺村紫金山东侧山腰的一层台地上(七曲山风景区内)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梁材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南桥社区建立“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并题书石牌
桂梁材(生卒年不详),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第三甲144名赐同进士出身,任四川梓潼(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知县。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夏,桂梁材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上亭铺村紫金山东侧山腰的一层台地上(七曲山风景区内)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梁材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南桥社区建立“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并题书石牌坊:“皇恩旌表”匾额、“贞孝节烈总坊”匾额、“竹节”匾额、“松筠”匾额、“幽光”匾额、“潜德”匾额;楹联:“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金管书银管录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在任候选知府知梓潼县事显明梁材题)。”“列女光史编尽有钗裙知大义;熙朝励风教特颁绰楔慰贞魂。”“生死靡他愧煞须眉男子;后先相望共成巾帼完人。”“山骨峙磨笄终古石犹屹立;井心澂淬鉴此间泉亦生香。”
延伸阅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位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上亭铺村紫金山东侧山腰的一层台地上(七曲山风景区内)。1985年公布为梓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第三批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别称唐明皇,唐朝第七位皇帝,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为躲避安禄山(今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人)叛军攻破潼关进逼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战乱,怆惶率姬妃臣僚向西蜀(四川别称)进发。同年六月十四日,到达兴平县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嵬街道李家坡村旁边),随侍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籍贯不详)等人,以为此次祸乱,全系宰相杨国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人)欺上瞒下,误用奸佞酿成,即鼓动军士逼唐明皇将杨国忠斩首。杨国忠是唐明皇爱妃杨玉环的兄长,因怕报复,又逼唐明皇赐死杨贵妃。同年七月十七日,唐明皇一行到了梓潼七曲山的上亭驿(即今上亭铺),夜宿馆驿。当夜阴雨蒙蒙,与上月杨玉环痛死马嵬驿的景色相似。于是见景生情,忆起了朝朝暮暮情的杨玉环,长叹一声后,不禁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君临天下,万人之尊,贵为天子,却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竟然落了个“宛转峨嵋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下场。唐明皇自愧自惭,难以入眠。夜半风起,驿亭檐角的铜铃,时起“郎当”之声,忽急忽缓。唐玄宗李隆基屏息静听,这“郎当”之音,好似那娇滴滴的玉环在呼唤“三郎”。“三郎”乃爱妃在内宫对自己的昵称,今非“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怎会有如此之声?唐明皇怅然而起,急问身旁侍臣黄幡卓(籍贯不详)铃作何语?黄曰:“陛下特郎当:特郎当!俗称不整治世”。唐玄宗李隆基怆然一笑,喃喃自语的说:“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穷尽一时风流梦;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惹就几多相思情。”作《雨淋铃》曲,以曲寄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心绪。此事在唐代郑处诲(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的《明皇杂录》记载如下:“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从此,“梓潼山”就被改称“七曲山”。“上亭驿”也被“郎当驿”之名所代替,且名扬天下。
其实,自宋起,就有在此建庙树碑,既作警醒,也为永纪。而今存石碑,则是一通清碑。碑体高2.6米、宽0.86米、厚0.18米。正面阴刻楷书“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碑体右下侧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碑座为圆雕龟座,长1.5米,宽1.2米。碑座边镌刻回纹,中部有漩涡纹饰,碑体呈长方形,伏着一只巨大的贝屓,驮着碑体。清代学者王士祯(号称渔洋山人,即王渔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在自己文集中写道:“蜀道有郎当驿,即唐明皇雨中闻铃声处,予丙子岁过之,题诗驿壁云:‘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兹不属唐。却使青骡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梓潼县志》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缘此典故,清人在唐明皇曾经驻足之处郎当驿(上亭铺)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以鉴来者。清代《梓潼县志》中收有两首题郎当驿的七绝,其一:“谁闻铃响似三郎,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盛事最凄凉。”其二:“鞭蓉小花管萧呜,诏进霓裳别调情。底事乌啼花落后,却来驿路听铃声。”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位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南桥社区。牌坊坐北朝南,跨金牛古蜀道,因此每个来往古蜀道的人都能看到这座石牌坊。牌坊旁边还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建的《梓潼县贞孝节烈总坊记》石碑,以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的《修理南北官道碑记》。牌坊作为封建社会最高荣誉象征之一,通常用来标榜功德、宣扬礼教。除功德牌坊外,最让人熟知的是表彰妇女的贞节牌坊。不同于其它牌坊,这座牌坊是罕见的集体表彰的“总坊”,一般一座牌坊表彰的是某一个人的事迹,但这座贞孝节烈总坊表彰的却是139位女性。牌坊正上方从右至左依次写着不同女性的名字(冠夫姓),这些女性或夫死守节、伺候公婆,或善待姑嫂、抚养子女,经过朝廷认证而成为当时社会标榜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牌坊坐北向南,是一座四柱三门三重檐的石牌坊,为一正楼二边楼、飞檐翼角四柱落脚的石牌坊,材质主要为梓潼本地的青白砂石杂黄砂岩。通高9.58米,面宽8.12米,用4根立柱,9条整石横梁,近百块石板、数十块檐石镶嵌而成。其前后、左右均与中心线对称。正门柱高5.6米,侧门柱高4米,柱底边长0.6米。正门高3.6米,宽3.5米。侧门高2.5米,宽1.5米。正楼由侧门柱和横梁承托,边楼由正门柱和大横梁承托。坊为庑殿顶。飞檐翼角上刻瓦槽瓦当,下有吊柱门窗。正楼华板正反两面各镶嵌竖刻“皇恩旌表”匾额,以体现牌坊是经皇帝恩赐而修建。匾额刻字四周是双龙高浮雕。中间两侧楼则夹一额坊,南北双面均额书“贞孝节烈总坊”六个如椽阴刻大字。匾下华板镌刻139(143)多位贞孝节烈女士姓名。侧门南北两边各有两个额坊匾额,南右匾额:“竹节”,左:“松筠”。北右匾额:“幽光”,左:“潜德”。均为阴刻正楷,为梓潼县桂梁材撰写并书,字字铁画银钩,沉健有力。中柱高至二重檐处,南面有联:“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光绪二十八年岁次壬寅秋九月榖旦);金管书银管录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在任候选知府知梓潼县事显明梁材题)。”北面有联:“列女光史编尽有钗裙知大义(光绪二十八年秋九月榖旦);熙朝励风教特颁绰楔慰贞魂(在任候选知府知县事显明梁材题)。”边柱则高至一重檐处,南面有联:“生死靡他愧煞须眉男子;后先相望共成巾帼完人。”北面有联:“山骨峙磨笄终古石犹屹立;井心澂淬鉴此间泉亦生香。”中门上方四幅半镂空浮雕很吸引游人之眼。南面中柱大石坊雕刻贯通,内容有亭廊、古树、有官员、有吹奏者、有舞蹈者、有劳动者、有骑鹿者、有骑马者、有挑夫、有背袋者、有凿石者、有撑伞者、有骑牛者、有摘果者、有观景者、有飞天仙人等。中柱门坊上则是双龙戏珠。北面中柱大石坊雕刻一长幅人间和仙界场景图,包括融会贯通的凤凰来仪、神仙宴饮、天门登仙、人间生活等。下大石过门梁坊上则是双凤朝阳。整个牌坊的楼、梁、柱、枋的边缘部位均刻花草、几何纹饰,撑鼓、楼梁柱坊、瓦槽瓦当、掉柱门窗等处密布精美的镂空雕、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镌刻与贞孝节烈有关的书法、戏剧、神话故事、人物群像浮雕像七十余幅。鸱吻吞脊和内向坐狮配合,是六套精美的圆雕;华板及石坊上雕刻“董永卖身”“丁兰刻木”等二十四孝图文,边框上有很多编织和花卉图案;正楼两面的窗棂均为造型各异的镂空蝙蝠图案,边楼南面的窗棂为圆形镂空图案;撑鼓及坊石上,有暗八仙、有梅兰竹菊等吉草祥花,有蝙蝠、麒麟、喜鹊等灵鸟瑞兽。
整个牌坊图案构思极其严谨,尤其是雕刻技艺十分精湛,部分浮雕色彩艳丽,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加上牌坊上刻写的书法雄浑俊逸,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整个牌坊石质坚硬,结构牢固,造型别致,雕刻精细,书法俊逸,雄伟壮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建筑学家梁思成(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曾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实测或踏勘过贞孝节烈总坊,可见其价值地位。1985年6月17日,梓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牌坊外缘为基线,向东外延6米,向南外延6.3米,向西外延9米,向北外延13米。2008年,汶川(今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地震中,牌坊有一处裂纹,部分石材表面剥落。梓潼文管所聘请了专业人士进行修复,并在牌坊四周修建了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广场。
牌坊上第一位妇女为清朝的白吴氏,据清咸丰《梓潼县志》记载,白吴氏为浙江进士吴邦瑞(籍贯不详)长女,嫁给梓潼举人白良玉继妻。随夫任高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县令,夫病逝,年二十八。后缟素万里,教子成才,守节四十五载。白吴氏成为当时的楷模,于是朝廷便下令建牌坊表彰。王裴氏、刘黄氏、武向氏、张金氏、潘苟氏、罗王氏……这些冠有夫姓的妇女名字刻在牌坊上,于宗祠个人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掌权者也能达到醇化风教、治理天下的初衷。《梓潼县志》里查看到,18岁的吴专女,许配他人还未嫁入门,因被恶少亵语调戏,最终投缳而死。第二年朝廷便在梓潼城内南街建坊旌表,祀节孝祠。“明清牌坊在全国各地兴起,当时礼教严苛的社会风气,令女子名节大过生命,容不得半点亵渎。牌坊上原本可以刻216人,之所以还留有大块空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清光绪后期,晚清政府摇摇欲坠,革命力量风起云涌,牌坊建成后十年,清王朝轰然坍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逐步改变,牌坊作为旧时代的东西而被闲置偏僻一角。穿过历史烟云,贞孝节烈总坊早已失去旌表崇德的属性。民国二十年(1935年),川陕(四川陕西简称)公路修建后,金牛官道日渐被公路所取代,位于官道上的贞孝节烈总坊更是衰落下来。随着近年来梓潼县城的不断扩建,原本位于郊区的牌坊成为城市区域,周围陆续有很多市民居住,牌坊的人气也开始慢慢上升。现今更多的价值是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牌坊典型的代表,牌坊上刻有的书法、绘画、雕刻等元素更是成为文物工作者研究的对象。
《大清搢绅全书: 大清搢绅全书贞》有“桂梁材”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秋季京都荣宝斋栞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上亭铺村紫金山东侧山腰的台地(七曲山风景区内)——“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图》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南桥社区——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贞孝节烈总坊(贞节牌坊)
来源:夏雨弄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