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门诊一早,天气刚转凉,外面飘着细雨。候诊区里,不少人戴着口罩,咳嗽声此起彼伏。一个中年人坐在我面前,说自己“就是点小感冒”,坚持说“喝点姜汤出出汗”就没事。可体温计一放上去——39.2℃。我心里“咯噔”一下:又是近期频频出现的那位“老熟人”——甲型H3N2
那天门诊一早,天气刚转凉,外面飘着细雨。候诊区里,不少人戴着口罩,咳嗽声此起彼伏。一个中年人坐在我面前,说自己“就是点小感冒”,坚持说“喝点姜汤出出汗”就没事。可体温计一放上去——39.2℃。我心里“咯噔”一下:又是近期频频出现的那位“老熟人”——甲型H3N2流感。
别看这名字不起眼,它在病毒圈里可是个脾气极难伺候的主。要是普通感冒是个偶尔打喷嚏的小孩,那H3N2就是个阴晴不定的“大人”,有时候轻轻擦肩而过,有时候却能让人卧床数日。
甲型H3N2流感病毒就像个喜怒无常的艺术家——随时改头换面。它最狡猾的特点是“抗原漂移”,也就是它不断变脸,让人体的记忆免疫“认不出”它。去年你刚打的疫苗,今年它就可能已经换了个“造型”。
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惊人。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H3N2是历年流感季节中造成成人发热和呼吸道就诊高峰的主要毒株之一。尤其是在秋冬交替、人群密集的时期,它最为活跃。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空气聚会”,你没发请帖,它自己就来了。
有趣的是,H3N2喜欢和人体免疫系统玩“捉迷藏”。当它潜入呼吸道,免疫细胞就像警察出警,可它偏偏会释放一种“迷雾”,让那些警察找不到方向。
于是身体出现的反应——高热、肌肉酸痛、乏力——其实是免疫系统“乱枪扫射”的副产物。真正让人难受的,有时候不是病毒本身,而是身体太过激烈的自我防卫。
门诊里最常听的一句话:“这不就是感冒嘛,自己能好。”可是,H3N2最怕的,就是被人“轻敌”。
普通感冒和流感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多为鼻咽部感染,后者是全身性疾病。感冒时,你多半只是鼻塞、打喷嚏、轻微咽痛;但感染流感(尤其是H3N2)时,高烧、头痛、全身酸痛会同时登场,有时还伴随食欲下降、咳嗽剧烈、胸闷。
更麻烦的是,H3N2对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尤其凶。对于有心脏病或糖尿病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这个病毒甚至可能诱发肺部炎症、心肌损伤,严重时引起呼吸衰竭,就像在原本平稳的湖面上突然掀起巨浪。
这种“假装感冒”的流感,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会拖。有的人前几天只是发烧,第三天咳嗽越来越重,第五天肺炎影像就上来了。那时候才反应过来,“这不是普通感冒”,往往已经延误治疗。
H3N2流感来临时,最先出问题的往往是“速度”。它不像感冒那样慢慢渗透,而是“突袭式”。早上还正常上班,晚上就高烧。有人会因此误以为“受凉了”,但其实那是病毒已经在体内“举办了派对”。
几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 发热超过38.5℃且持续不退;
· 显著的全身乏力、酸痛;
· 明显头痛或眼球转动疼;
· 咳嗽剧烈,伴胸闷;
· 突然食欲全无,甚至恶心。
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就要警惕了。特别是对老人和儿童,一旦出现呼吸急促、意识不清、抽搐、持续高热,应尽早就医。流感有“快病快走”的特点,关键是要及时识别并阻止它恶化。
有的人身体好,觉得“我体质强,发烧三天就过去”,结果第二周还在烧。其实,流感病毒面前,“硬扛”没多大用。
抗病毒药物,比如奥司他韦这些,常被人误解成“能退烧”。实际上它更像个“防扩散警卫”,要在病毒刚露头时上场,最好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使用,效果才明显。晚了,就像门票散完后才想进场,意义不大。
而退烧药、止咳药,不过是临时“安抚”的保镖,并不能赶走病毒。不要一次把药囤一堆混着吃,药和药之间也会“打架”。
另外,许多人一咳嗽就想立刻用抗生素——这是个常见误区。流感是病毒,不是细菌,滥用抗生素反而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影响免疫反应。
有人感染H3N2三天就恢复,另一些人要躺两周,这其实是免疫系统在说话。免疫系统是个细致的管家,吃得对、睡眠规律、压力适中,它就自信高效;可若长期熬夜、饮食油腻、情绪焦虑,它就会“罢工”。
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者感染呼吸道病毒的风险提高约三倍。规律运动、均衡膳食(尤其富含维生素C、锌的食物)、充足水分,都是免疫系统的“营养源”。别光想着“抵抗力差”,其实它也在和你同舟共济。
很多人听到“勤洗手”“戴口罩”,心里都嘀咕:“这不都老生常谈了吗?”可恰恰是这两件看似普通的小事,能阻挡绝大多数流感传播。研究发现,流感病毒可在门把手、手机表面存活24小时,飞沫传播距离可达1至2米。
所以,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内坚持戴口罩、回家勤洗手,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精准防护。
同时,环境通风也很重要。每天开窗两三次,每次十分钟的自然通风,比任何净化器都有效。空气流动,病毒就没有机会“滞留”。
每年都有这样的问题:“去年我也打了疫苗,还是感冒了,打它有啥用?”其实,流感疫苗不是免疫盾牌,而是风险减震带。即使感染,它能显著降低发病严重程度和住院概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在流感疫苗接种率超过15%的地区,流感相关住院率下降近40%。
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有慢性病史的人群而言,疫苗不仅保护自己,也是防止病毒在家庭中“开连锁店”的关键。
现代人忙、压力大。很多人身体刚好,却因为焦虑、熬夜、饮食不规律而陷入免疫“软肋”。心理应激会刺激应激激素分泌,抑制免疫细胞功能。一个情绪稳定、睡得好的人,抵抗流感的概率比焦虑者高得多。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和现代免疫学异曲同工。情绪不稳、过劳失衡,就像城墙有了裂缝,病毒就更容易“趁虚而入”。
如果说普通感冒是“一时的小插曲”,那么H3N2则是一部需要全程警觉的“正剧”。它不是无药可治,也并非人人重症,但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
正确的做法是:出现高热明显、头痛肌痛、乏力明显、咳嗽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不要自行混用药物或拖延病情。更要记住,流感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家庭、社区共同的防线。一个人被感染,可能牵动老小的健康。
H3N2不是什么陌生的敌人,它每年都可能卷土重来。但对付它的最佳策略,不是恐慌,而是平和、科学地防护。
减少熬夜、强化锻炼、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定期接种疫苗,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背后却藏着巨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健康,从来不是一场突发的胜利,而是一次次有意识的小决定的总和。
正如古语所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这个病毒频繁造访的季节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4—2025年中国流感监测周报[R]. 国家疾控中心, 2025.
[2] 李兰娟, 陈慧斌. 流感病毒变异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2): 65-72.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中国季节性流感疫苗应用技术指南(2024-2025)[S]. 2024.
来源:古医新韵养生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