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可控核聚变赛道热闹起来了,有家公司突然冒头成了“黑马”:手握400亿聚变相关订单,还深度绑定国家重点项目,不少人开始拿它跟设备龙头先导智能比,问这潜力是不是真能赶超。
最近可控核聚变赛道热闹起来了,有家公司突然冒头成了“黑马”:手握400亿聚变相关订单,还深度绑定国家重点项目,不少人开始拿它跟设备龙头先导智能比,问这潜力是不是真能赶超。
先得弄明白,可控核聚变这事儿为啥现在这么受关注。简单说,它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把氢的同位素聚变成氦,过程中释放巨量能量,而且原料能从海水里取,还零碳排放,被叫做“人类终极能源”。以前总觉得这是几十年后的事儿,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内BEST项目主体工程提速,CRAFT项目核心部件还通过了国际验收,商业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能到2.26万亿元,这盘子确实够大。
再看这匹“黑马”,能拿到400亿订单不是碰运气,核心是踩对了核聚变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核聚变装置里,最核心的就是磁体、真空室、包层这些部件,这公司正好能做“磁体-真空室-热管理”全链条供应,从部件到系统集成形成了技术闭环。比如它给BEST项目供过TF线圈盒,还拿下了CRAFT项目3.2亿元的新增订单,甚至为国际ITER项目定制的磁体测试设备,能扛住-269℃的极寒和强磁场,技术得到了国际认可。
更关键的是,它的订单结构很扎实。400亿聚变订单占了去年上半年新增订单的三成多,而且这些订单大多来自国家级项目,交付周期明确,不像有些行业订单容易变动。要知道,核聚变项目都是重资产、长周期,一旦拿到核心部件订单,短期内很难被替代,这就给业绩增长吃了颗定心丸。
不过拿它跟先导智能比,就得先理清两者的逻辑到底不一样在哪。先导智能是锂电池设备龙头,靠的是新能源汽车爆发期的红利,下游需求集中在动力电池企业,行业爆发快,业绩兑现也快。但这行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一旦电池技术路线变了,设备需求可能跟着波动。
而核聚变赛道的逻辑是“慢变量、高壁垒”。首先,技术壁垒比锂电设备高得多,像超导磁体得在极低温下实现零电阻,真空室要做到10⁻⁵帕级别的超高真空,还得扛住强电磁力,没个十年八年的技术积累根本做不了。其次,下游是国家主导的重大工程和少数商业化公司,需求稳定但爆发周期长,不像锂电设备能一两年内就量价齐升。最后,竞争格局更清晰,国内能做核心部件的企业就那么几家,比如西部超导做超导线材,国光电气做偏滤器,这家“黑马”能做全链条,优势更突出。
但要说它现在就能超过先导智能,还太早了,至少有三个现实问题得解决。
第一个是商业化进度的不确定性。目前400亿订单里,大部分还是实验装置和原型机的部件,真正商业化发电站的订单还没大规模落地。虽然BEST项目计划2030年实现发电,但从“点亮电灯”到“盈利发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间可能会有技术迭代、成本超支等风险。先导智能可是已经跟着锂电行业赚了十几年真金白银,业绩确定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第二个是成本控制的挑战。现在建一个核聚变装置成本极高,就算国内有成本优势,建一个CFETR的钱也得花上百亿元。商业化的核心是降本,比如超导材料里,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现在价格还很高,要是未来降不下来,发电成本就没优势。先导智能早就通过规模化生产把设备成本压到了行业低位,这方面“黑马”还得走很长的路。
第三个是技术路线的风险。目前主流的是托卡马克路线,但还有惯性约束等其他路线在竞争。而且就算是托卡马克,也在从低温超导向高温超导升级,要是公司在技术路线上押错了宝,比如偏重低温超导,而未来高温超导成为主流,那现有的技术优势可能就没了。先导智能虽然也面临技术迭代,但锂电设备的路线相对成熟,风险小得多。
那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这匹“黑马”?不能光看400亿订单就盲目跟风,得抓住两个核心判断点。
首先看技术转化能力。核聚变领域不是有技术就行,关键是能把技术变成稳定交付的产品。可以盯紧它的“在手订单交付率”和“新增订单增速”,如果交付率能稳定在90%以上,新增订单里商业化项目占比越来越高,说明技术落地能力没问题。像西部超导给CRAFT项目的超导线已经稳定交付,这就是靠谱的信号。
其次看成本下降的节奏。重点关注它的毛利率变化,要是能随着订单规模扩大,毛利率从现在的30%左右稳步提升到40%以上,说明成本控制有效,具备商业化潜力。毕竟终极能源再好,要是成本降不下来,也成不了真正的产业。
还要提醒一句,别把核聚变赛道当成短期题材炒。先导智能的崛起用了近十年,核聚变行业的爆发只会更慢,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看到真正的业绩释放。现在的400亿订单更多是“潜力证明”,不是“业绩保证”。
最后总结一下,这匹核聚变“黑马”手握400亿订单,确实证明了它在产业链里的核心地位,长期潜力不容小觑。但要说现在就能超过先导智能,还不现实,毕竟商业化进度、成本控制、技术路线这三大关还没闯过去。
核聚变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先导智能已经跑到了终点附近,而这匹“黑马”才刚过起跑线。对投资者来说,要是想做长期布局,可以跟踪它的技术落地和成本变化;但要是想赚快钱,那可能得失望了。终极能源的蛋糕确实大,但能吃到嘴里,还得等得起、看得准。
来源:yangjianha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