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评论时,她正在自家小院里拔葱,顺手把沾泥的布鞋往门槛一磕,录了条15秒视频——背景是老爸吱呀吱呀的二胡,老妈把剪好的窗花往她头发上比画。
“崔苗?
早凉了吧。
”
刷到这条评论时,她正在自家小院里拔葱,顺手把沾泥的布鞋往门槛一磕,录了条15秒视频——背景是老爸吱呀吱呀的二胡,老妈把剪好的窗花往她头发上比画。
抖音推送没买流量,50万人看完,评论区一水儿“想回外婆家”。
没人想到,当年《星光大道》的“无冕之王”,如今把舞台搬到甘肃县城的平房。
2022年,省文旅厅找她录《西北民歌集萃》,她先把《走西口》原调唱一遍,再让录音师把鼓组撤了,换成心跳似的电声低频。
老歌迷骂“瞎改”,她不回怼,只补一句:“走西口的姑娘当年也是十八九岁,心跳肯定比我快。
”一句话,评论区安静了。
更野的操作在后面。
她租下县文化馆闲置的舞蹈室,挂牌“山丹丹艺术工作室”,收的学生清一色留守儿童。
第一节课,没教发声,先给每人发一只旧智能手机,带他们拍隔壁家的驴、拍麦垛上的麻雀,剪成15秒短视频,配自己清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三个娃靠这些“作业”拿到省青少年艺术奖,评委评语写着:“声音里带着土,却一点不土。
”
有人替她算收入:培训班一个学生每月200块,赔本。
她咧嘴笑:“赔的是钱,赚的是嗓子。
”
去年5月,兰州黄河文化节邀她唱新作《黄土地的女儿》。
上台前,她给老妈发语音:“把你当年挑水的号子再吼一遍。
”老妈的号子录进副歌,台下年轻人跟着打拍子,没人低头刷手机。
商业也不是没碰。
“陇原鲜”找过来,要广告曲,她先让对方拉来一卡车新麦子,摊在自家小院,赤脚踩了两圈,说找节奏。
成品《麦香千里》只有四句词,其余全是“啦啦啦”,却帮品牌销量涨了三成。
媒体总结叫“民歌助农新模式”,她摇头:“别拔高,就是给麦子写封情书。
”
晚上十点,她关直播,数着打赏——够给工作室换两把好吉他。
老爸在隔壁咳嗽,她顺手把二胡收进布袋,嘟囔一句:“老伙计,明天咱不拉《赛马》了,拉个《土豆丰收》,土豆比马听话。
”
有人问她还想不想再回大舞台,她反问:“院子小,可风大,够吹起嗓子就行。
”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卡在“留不下、回不去”的中间,不妨留言说说:
要是给你一间小平房、一把旧二胡,你会唱什么?
来源:娱乐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