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则警情通报,戳破了一场全网情绪的狂欢。29岁校外男子罗某在校内自杀的悲剧,起初被传成“学生遭导师压榨致死”,可真相却是与在校女生的情感纠纷 。
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则警情通报,戳破了一场全网情绪的狂欢。29岁校外男子罗某在校内自杀的悲剧,起初被传成“学生遭导师压榨致死”,可真相却是与在校女生的情感纠纷 。
事件刚发酵时,“导师压榨”“学术PUA”的标签瞬间点燃舆论。网友们带着对学术圈乱象的积怨群情激愤,痛斥“黑心导师”,吐槽“学术圈黑暗”,全然没人追问消息来源。这种情绪先行的传播,让谣言在48小时内刷遍社交平台,甚至有不明真相的人跑去高校官微下泄愤。
直到警方通报出炉,反转来得猝不及防:死者是校外人员,与导师毫无关联,自杀源于感情纠葛 。那些义愤填膺的评论区瞬间沉默,只剩被谣言中伤的校方和无辜导师的尴尬。
为啥谣言跑得比真相快?因为它精准踩中了大众的焦虑点。“导师与学生”的权力关系、“学术压迫”的社会痛点,让碎片化信息轻易拼凑成了“正义剧本”。可没人想过,29岁的生命背后,是两个家庭的崩塌,是涉事女生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更该深思的是悲剧本身。知情人说,罗某与女生因人生规划分歧分手,多次挽回无果后走向极端,死前还在宿舍楼下苦等一夜。这不是个例,多少情感纠纷因缺乏疏导酿成悲剧?心理学研究显示,失恋的“心痛”堪比生理疼痛,可我们的教育里,从没教过如何体面分手、如何走出情感绝境。
网络不是情绪的垃圾桶,更不是造谣的温床。警方已明确将打击谣言,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反思:下次刷到“劲爆新闻”时,能不能多问一句“真的吗”?比起跟风骂莫须有的“黑心导师”,不如关注那些藏在情感困境里的求助信号。
这场闹剧终会过去,但29岁的生命无法重来。你怎么看这场“谣言狂欢”?评论区聊聊。
来源:元气充电站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