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枣会战,李宗仁识破冈村计谋再打胜仗,老蒋感叹:到底是老行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2:16 2

摘要:一份已经被泄露的作战地图,那就不再是地图,而是给制定它的人准备的墓志铭。

一份已经被泄露的作战地图,那就不再是地图,而是给制定它的人准备的墓志铭。

1939年初春,武汉城里的空气还带着江水的湿冷。

刚到任的日本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却觉得浑身燥热。

他面前铺开的鄂北地图,在他眼里不是一堆等高线和地名,而是一张完美的狩猎场。

他要在这里,干一票大的。

那时候的侵华日军,其实心里挺憋屈的。

从1937年开始,仗打得 вроде很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这些中国地图上最扎眼的大城市,一个个都插上了太阳旗。

按他们从西方教科书里学来的那套,首都都丢了,经济中心也没了,这国家不就该跪地求饶了吗?

可他们想错了。

这片古老的土地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大城市丢了,政府就往西迁;工业垮了,人们就用最原始的办法硬扛。

日军像是打在了一团棉花上,使足了劲,却感觉不到对方倒下的实感。

他们占领的是一座座孤城,城外广袤的土地上,抵抗的火苗此起彼伏,怎么也踩不灭。

日本大本营那帮人终于咂摸出点味道来:光占地方没用,得打人。

得把中国军队里那些能打的、有骨气的部队给彻底消灭掉,打断这个国家的脊梁骨。

冈村宁次就是带着这个新任务来的。

他不再是个攻城拔寨的将军,他的新身份,是个猎人。

一个专门猎杀中国精锐部队的职业猎人。

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汤恩伯和他的第31集团军。

在冈村的档案里,汤恩伯这个人很特殊。

黄埔系出身,蒋介石跟前的红人,手里的兵是实打实的硬家伙。

从华北的南口打到台儿庄,再到武汉外围,汤恩伯的部队就像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好几次让日军的进攻卡了壳,甚至在武汉会战时,冈村宁次亲身领教过汤恩伯从侧翼捅过来的刀子有多疼。

冈村的情报官报告,汤恩伯的主力刚刚从南边调到湖北枣阳一带休整。

这在冈村看来,简直是送上门来的绝佳机会。

“把汤恩伯这颗硬核桃给砸碎了,”冈村对着地图上的枣阳比划着,“就等于拔了蒋介石嘴里的一颗大牙,疼也能把他疼回到谈判桌上。”

一个针对汤恩伯的围歼计划,在冈村的脑子里迅速成型,大胆,甚至有些疯狂。

要知道,当时日军在南昌那边的战斗还没彻底利索,现在又在鄂北开辟新战场,这是典型的两线作战,兵家大忌。

但冈村宁次有他的底气,他手里的第3、第13、第16师团,都是日军里的王牌,他自信这股力量足以碾碎任何对手。

他要设一个天罗地网,把汤恩伯连锅端了。

就在冈村宁次的部队悄悄开动,准备拉开那张“完美”大网的时候,一份薄薄的电报,却被悄无声息地送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桌上。

李宗仁看着电报,眉头越锁越紧。

这份情报的详细程度,让他后背发凉。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冈村宁次的全部盘算:日军第3师团将从东边正面猛攻随县,吸引中国军队主力;与此同时,第13、16师团和骑兵部队将作为西路军,从西边大范围迂回,穿过襄河,直插到中国军队的后方,切断所有退路,最后在随枣这个大口袋里,把汤恩伯的集团军彻底包了饺子。

这份情报是怎么来的,到现在还是个谜。

李宗仁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可能和一个叫和知鹰二的日本特务头子有关。

这位和知鹰二是日本陆军里“北进派”的铁杆,他们主张把战略重心放在北边对付苏联,而不是在中国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所以有人猜,他是不是故意给中国方面透点风,好让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吃个瘪,从而迫使高层改变战略。

不管他是怎么想的,这份情报,实实在在地成了李宗仁手上的一张救命牌,甚至是一张反杀牌。

“冈村想当猎人,我就让他尝尝被猎物反咬一口的滋味。”

李宗仁的作战室里,灯火通明。

一个针锋相对的“反围猎”方案很快就定了下来: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放日军深入进来。

等他们的部队拉得又长又散,人困马乏,补给跟不上的时候,预先埋伏好的各路大军再从四面八方合围上来,关门打狗。

这个计划听起来天衣无缝,但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作为诱饵的汤恩伯。

按照李宗仁的部署,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必须在随县、枣阳一线死死顶住日军的正面进攻,像一根钉子一样扎在那里,拖住敌人,给其他部队穿插、包抄争取足够的时间。

作战会议上,当汤恩伯听到这个安排时,当场就炸了。

他指着地图,跟李宗仁吵得面红耳赤。

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诱敌深入,这就是明摆着让他拿自己最宝贝的嫡系部队去当炮灰,去消耗。

他的部队是中央军的精锐,不是桂系的杂牌,凭什么给别人当垫脚石?

争吵到最后,汤恩伯直接甩手走人,撂下一屋子的人面面相觑。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老话,此刻成了汤恩伯心里最真实的写照。

他是个复杂的军人,一方面,他确实能打,也想打鬼子;但另一方面,他更是一个爱惜自己羽毛和本钱的“实力派”。

他的部队就是他的命根子。

这种双重身份,让他成了整个随枣会战棋局里,最不听话、也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颗棋子。

1939年5月1日,随着第一声炮响,随枣会战正式开打。

冈村宁次的计划执行得像钟表一样精准。

东线,他的第3师团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直烫向随县;西线,第13和第16师团组成的铁钳,也开始向襄河东岸大步包抄。

可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对劲。

西线的张自忠,带着他的第33集团军,早就过了河,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挖好了工事,像一块牛皮糖一样死死粘住了日军的迂回部队。

而在东线,战斗的惨烈程度远超预料。

尤其是在桐柏山脚下的高城镇和塔儿湾这两个地方,阵地犬牙交错,双方的士兵就在几十米的距离内来回冲杀,每一寸土地都得用命去换。

汤恩伯的第13军89师,在高城镇硬生生扛了几天,伤亡报表送上来,数字已经超过了两千。

汤恩伯看着那份沾着血印的报告,再也坐不住了。

他觉得再这么耗下去,他的老本就要拼光了。

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他直接绕过了战区司令部,给他的部队下达了撤退命令。

汤恩伯这一撤,李宗仁的全盘计划瞬间就被打乱了。

原本应该死守的左翼防线,凭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日军第3师团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就一路冲了进来。

更要命的是,原计划里“消耗日军锐气”的第一步彻底泡汤了,冲进来的日军主力,一个个精神抖擞,弹药充足。

5月7日,枣阳失守。

日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经摸到了桐柏、新野的边上。

整个第五战区的左右两翼被彻底切断,眼看着就要被分割包围,局势急转直下。

武汉的冈村宁次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在他看来,虽然过程有点小曲折,但结果是好的,中国军队的主力已经被他成功地关进了“口袋”。

他立刻下令,让他的三个师团收紧包围圈,在桐柏山和枣阳之间来回地“梳头”,要把李宗仁的主力部队一根毛一根毛地给梳出来,然后彻底碾碎。

可这位自信的猎人并没发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在悄悄地变成一个烧红的铁板。

他以为自己抓到的“瓮中之鳖”,其实早就从瓮底的窟窿里溜走了。

李品仙的部队安全转移了,而他最想抓住的汤恩伯,更是发挥了其跑得快的“特长”,主力大部队早就跳到了包围圈外的泌阳、舞阳一带,只留下一些小部队在山里跟日军捉迷藏。

冈村宁次的精锐部队,就在空无一人的大别山余脉里来回奔波,像一群没头苍蝇。

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几百公里,拉得老长的补给线,天天被地方游击队和民团骚扰,送一车粮食弹药上来,半路上就得没了一半。

曾经气势汹汹的钢铁洪流,此刻变成了疲惫不堪的远征军。

就在冈村宁次被这莫名其妙的局面搞得焦头烂额时,李宗仁的反击开始了。

四面八方的中国援军陆续赶到,一张比冈村宁次更大的网,已经悄悄张开。

张自忠的部队重新组织起来,像狼群一样扑向日军脆弱的后勤线。

一直盘踞在大洪山里的第39军,也死死拖住了一部分日军,让他们进退不得。

然后,整个战役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那个最早“临阵脱逃”的汤恩伯,突然之间,掉头杀了回来。

这个人对战机的嗅觉简直是天赋异禀。

当他判断日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攻守之势逆转时,根本不需要李宗仁下命令,他的第31集团军就像出笼的猛虎,从正面直扑日军后背。

之前保存下来的实力,此刻成了最致命的重拳。

5月13日,冈村宁次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他被反包围了。

他不得不极不情愿地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但是,想来就来,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五战区的所有部队,从四面八方发起了全线追击。

喊杀声响彻了整个鄂北平原。

日军的撤退变成了一场丢盔弃甲的大溃败。

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军,现在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

直到5月19日,这几万日军才算勉强逃回了最初的出发地。

几天后,中国军队收复了所有失地。

战后,冈村宁次在他的报告里写满了困惑,他想不通自己完美的计划怎么会变成这样。

最后,他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了前线的师团长们,说他们指挥不力,请求大本营把他们全换掉。

而在重庆,这次胜利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只是,汤恩伯“逃跑将军”的名声,也从这一战开始,悄悄地流传开来,成为一个伴随他军事生涯的、既矛盾又真实的历史标签。

参考资料: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日] 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洪涛,《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来源:梦江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