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世上的事,有时候就差一个字,但这一字之差,就是一个人的半辈子。
这世上的事,有时候就差一个字,但这一字之差,就是一个人的半辈子。
1985年,一位叫刘昌义的老人,在北京的家里收到了一张金光闪闪的证书。
纸上写着“起义证书”四个大字,可为了这四个字,他已经等了整整36年。
在这36年里,他的身份档案上,一直写着另外两个字——“投诚”。
从主动站过来的“起义”功臣,到兵临城下才放下枪的“投诚”人员,这中间的故事,比黄浦江的水还要深。
要说清楚刘昌义这个人,得从他那不怎么受待见的出身讲起。
他不是蒋介石黄埔军校的“亲儿子”,而是冯玉祥西北军出来的,算是“过继”来的。
在论资排辈、讲究门生的国民党军队里,这种出身就决定了你永远是个外人,干得再好,也进不了核心圈子。
中原大战冯玉祥输了,刘昌义的部队被收编,可他骨子里那股西北军的劲儿,跟南京那帮人就是不对付。
这股劲儿,在打日本人的时候,就变成了实打实的硬气。
1931年东北丢了,蒋介石那边还在指望外国人开会调停,喊着不抵抗。
刘昌义跟着他老上司冯玉祥,早就在心里把桌子拍烂了。
1933年,冯玉祥在察哈尔拉起一支抗日同盟军,刘昌义二话不说就当了师长,带着队伍北上,真刀真枪地从日本人手里夺回了失地,让日本人知道了中国军人不是都那么好欺负。
抗战全面开打后,他更猛,直接钻到敌人后头当了个游击司令,跟八路军那边眉来眼去,配合得相当不错。
这事在当时可犯了大忌。
跟共产党走得近,在蒋介石那里就是原罪。
果然,麻烦来了。
先是军饷给你打个折,后来干脆一分钱不给,发个电报让你“就地自筹”。
这不明摆着是让你自生自灭吗?
老上司冯玉祥那时候也自身难保,罩不住他了。
没钱没粮没子弹,部队眼看就要散伙。
就在这节骨眼上,刘昌义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投降”了日本人。
这在当时,就是当汉奸。
骂名铺天盖地而来,但他根本不在乎,他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忍着,就是为了骗日本人的装备和补给,等翅膀硬了再反咬一口。
这一等就是好几年。
1941年,机会终于来了。
日本顾问下来视察他的部队,前一秒还毕恭毕敬,下一秒刘昌义就翻了脸。
一声令下,埋伏好的部队全冒了出来,当场就结果了十几个日本军官,干掉了六百多日伪军。
然后他带着拉扯起来的三万多人,揣着从日本人那里骗来的装备,浩浩荡荡地又回到了国军的队伍里。
这手“曲线抗日”玩得实在漂亮,名声一下子就传开了,连延安那边都注意到了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国民党将军。
可这么大的功劳,在蒋介石眼里,还是没能给他“转正”。
抗战一胜利,刘昌义立马就被晾到了一边,没了兵权。
直到1949年,眼看大半个中国都丢了,蒋介石的嫡系爱将们一个个往台湾和国外跑,这才想起来角落里还有这么个能打又不好管的刘昌义。
于是,一纸调令,把他推到了上海,当上了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和第51军军长,负责守上海市区。
这位置听着挺大,其实就是个火山口,摆明了是让他当最后一个顶缸的。
当蒋介石把他当成弃子的时候,另一条路其实已经悄悄铺到了他脚下。
时间倒回1948年秋天,上海的气氛已经很不对劲了。
一个叫刘云昭的人,找上了刘昌义。
刘云昭是民革的地下工作者,跟刘昌义是老交情。
他牵线搭桥,让刘昌义在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见到了另一个人——王葆真。
王葆真是个大人物,既是民革的核心成员,也是中共的地下党员。
那次见面,没有客套话,开门见山。
刘昌义把心里的想法全倒了出来,他不乐意给这个快塌了的王朝当陪葬品,他想带着手下的几万弟兄换个活法,想带部队起义。
王葆真当场拍板,两人秘密定下了一套周详的起义方案。
为了保险起见,约定好王葆真是唯一的联络人,通过他跟中共高层联系。
计划是,等解放军打到上海城下,刘昌义就在市区里动手,里应外合,把上海完整地交出来。
剧本写得很好,可老天爷偏偏喜欢开玩笑。
就在万事俱备,只等解放军号角的时候,出事了。
1949年初,王葆真被国民党特务抓了。
这条唯一的、性命攸关的单线联系,咔嚓一下,就这么断了。
刘昌义一下子就成了信息孤岛。
他手里攥着起义的约定,却找不到能接头的人。
上海当时是什么地方?
特务比米店的米还多。
他不敢乱动,一动,可能自己和几万人的脑袋就都得搬家。
他只能等,心里急得像着了火,可脸上还得装得若无其事,等着那根断了的线能奇迹般地自己接上。
1949年5月,解放军的炮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上海战役打响了。
刘昌义的第51军,被汤恩伯死死地按在苏州河北岸,这是市区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头顶上是汤恩伯“死守到底,违者就地枪决”的命令,心里揣着那份不知道还算不算数的起义密约。
他没有选择抵抗。
当解放军27军的部队打到他阵地前的时候,他一道开火的命令都没下。
他派了自己的参谋长,拿着他的亲笔信,偷偷跑到解放军的阵地,直接找上了81师的指挥员,说我们军长想谈谈。
可是,对于打了一路仗过来的解放军前线指挥官来说,他们哪知道一年前那些秘密。
在他们看来,你刘昌义的部队已经被我们团团围住,后路也被断了,这时候派人出来,不就是打不过了想投降保命吗?
这在军事上,就是标准的“投诚”。
尽管如此,双方还是很快达成了默契。
刘昌义下令,所有部队立刻放下武器,打开防线,把整个苏州河以北的防区,连同一张完整的防御工事图,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攻城的解放军。
这一举动,让解放军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上海最关键的市区北部,大大减少了巷战可能带来的平民伤亡和城市破坏。
他做了所有他认为一个起义将领该做的事,可历史记录,却只认程序。
因为他是被包围后,临时和前线部队接洽放下武器的,所以,在档案上,他的行为被清晰地界定为“投诚”。
那个唯一能证明他起义初衷的人,王葆真,那时候还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一句话也传不出来。
上海解放后,刘昌义的待遇,就是按照投诚将领来的。
先进了华东军政大学的军官训练团“学习”,出来后安排到上海市救济委员会当了个顾问,后来也当了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可跟傅作义、程潜那些正儿八经的起义将领比起来,待遇和地位,明眼人都看得出不一样。
这么多年,刘昌义一句怨言也没有。
他坦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在新中国安安分分地过日子。
或许在他看来,跟那些战死、被俘后枪毙或者逃到台湾的同僚比,他能活下来,看到一个新世界,已经算是天大的幸运。
直到八十年代,随着一些档案的解密,这段被历史烟云遮盖的往事才慢慢清晰起来。
在上海民革委员会的旧文件里,一份名为《解放前上海民革临时工作委员会简史》的材料被发现,里面白纸黑字,详细记录了当年策反刘昌义准备起义的全过程。
真相大白。
198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严格的调查核实,为已经80岁高龄的刘昌义补发了那张迟到了36年的起义证书。
刘昌义于1994年在北京去世,活到了90岁。
官方文件最终为他正了名,但在上海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在苏州河畔做出的那个关键决定,一直被战场上那个仓促的定义所束缚。
参考资料:
《解放前上海民革临时工作委员会简史》 -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档案资料。
王葆真个人档案及相关回忆录。
《上海解放》 - 中共党史出版社,记录了上海战役的相关细节。
《刘昌义将军传略》 - 相关文史资料收录。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西风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