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市场表面平稳的当下,央行一系列前瞻性布局正在展开。这些举措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为可能到来的全球金融动荡提前做好准备。
面对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央行正悄悄织就一张覆盖全面的金融安全网。
“人民银行将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安排。”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的这番表述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在金融市场表面平稳的当下,央行一系列前瞻性布局正在展开。这些举措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为可能到来的全球金融动荡提前做好准备。
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上详细阐述了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蓝图。他表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央行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重点机构和领域风险防范;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
这些措施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一套相互配合、覆盖全面的系统化工程。央行已经从过去单一关注银行业风险,转向全面监测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节点。
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将迎来重大变革。潘功胜透露,央行正研究将MPA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
这一改革意味着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职能更加清晰,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目标更加明确。
央行探索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机制安排的消息备受市场关注。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综合平衡”——既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又要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
所谓“特定情景”,很可能指的是金融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流动性骤然紧张的非常时期。在这种情境下,传统的流动性传导机制可能失灵,需要非常规手段介入。
非银机构通常包括券商、保险、信托等机构。这些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相互之间关联紧密,一旦个别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可能引发链式反应。
央行此举是为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设置安全阀。潘功胜指出,将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
在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方面,央行已形成初步方案。监测方面,央行将持续提升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对重点领域风险的动态监测功能。
同时,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作用,高频率汇集并监测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这种高频监测能力有助于央行及时发现市场异常行为,防范风险积累。
评估方面,央行将适时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推动附加监管工作落地。这意味着保险业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与系统重要性银行一样接受附加监管。
这是对“大到不能倒”问题的直接回应。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央行此时强化金融安全网建设,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同一论坛上指出,全球金融体系正面临三大变局。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占全球比重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四分之一左右上升到目前近一半。
二是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创新及其无边界性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支付工具和数字资产,正在深刻改变货币和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是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体系的新变化。金融中介功能逐渐从银行体系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对冲基金和私募信贷的增长尤其显著。
余伟文警告,尽管这些非银机构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它们有着更强的跨国联结性,业务模式不乏杠杆交易等高风险业务。
这些特点令金融风险更容易扩大和传播。
经过多年实践,人民银行已积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工具体系。这些工具覆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针对金融机构,有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和附加杠杆率要求、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压力测试、杠杆率约束等多种工具。
针对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有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工具;债券市场有杠杆水平、期限错配管理和窗口指导等工具。
股票市场则有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也有一系列工具,主要包括首付比、利率、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居民债务收入比等。
这些工具相互配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央行当前的努力是在为可能到来的全球金融动荡做准备。潘功胜明确表示,将在中央领导下,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以及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这种协同配合至关重要。面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任何单一部门的力量都显得薄弱,需要各方协同作战,形成风险防控的合力。
法治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央行将加快推动人民银行法、金融稳定法等立法修法,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法治保障。
这标志着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将从行政主导转向法治化、规范化运行。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动态过程,也是需要各方推动、高效协同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一进程显得更加紧迫。
全球金融市场的表面平静下暗流涌动。美国经济面临“增长减速、通胀不穩、政策受限”的三重约束,欧洲试图通过财政扩张稳定经济但收效有限,新兴市场内部持续分化。
金融安全网不会一朝建成,但每一步进展都使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风浪。
来源:波波百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