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宿舍外的铁丝网拦得住洋学生,拦不住人心的恶 东大不是垃圾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6:25 1

摘要:三峡大学那则消息看得人火冒三丈:一名黑人留学生大半夜徒手爬楼闯进女生宿舍,对着中国女学生实施猥亵威胁,如此恶劣的行径,学校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公开处置、安抚学生,反倒先想着 “压制媒体报道”。

我们的大学,怎么就成了洋学生的天堂?

三峡大学那则消息看得人火冒三丈:一名黑人留学生大半夜徒手爬楼闯进女生宿舍,对着中国女学生实施猥亵威胁,如此恶劣的行径,学校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公开处置、安抚学生,反倒先想着 “压制媒体报道”。

直到舆论炸了锅,才不情不愿地发通报说 “刑拘、开除”,转头赶紧给宿舍装铁丝网。

这操作活像不像家里进了贼,不先抓贼问责,反倒给受害者房门加锁,简直荒谬到了极点。

现在的洋学生,已渐渐成了国人心中的痛。

他们拿着高额补贴,享受着优先政策,住着宽敞明亮的宿舍。可其中一小部分人(是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却干着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事——花天酒地、诱骗女同学、恃“洋”而娇、仗势欺人。

更讽刺的是,这样的一群人,毕业后往往能轻轻松松拿到学位和工作机会。

这种恐惧,源于各大高校被所谓的“国际化排名”死死绑架的现实。

无论是QS还是THE排名,一个冰冷的硬指标——“国际学生比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搅动着国内高校管理层的神经。

为了让这个数字更好看,一场“招生竞赛”愈演愈烈。有的学校降低门槛,有的甚至像清华大学在2017年那样,取消了对国际本科生的笔试,面试通过即可。

数量压倒了质量。在这种背景下,那些费尽心机招来的“宝贝”留学生一旦闯了祸,校方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公正处理,而是遮掩和压制。

有指控称,三峡大学最初就曾试图封锁消息,生怕影响学校的“国际形象”。

这种“投鼠忌器”的心态,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心寒。学校害怕处理一个犯错的留学生,会吓跑未来的生源,进而拖累自己的排名和声誉。

于是,铁丝网应运而生。它成了一个荒诞的形象工程,一个试图用有形的墙,去掩盖无形的管理漏洞和那种近乎自我矮化的心态。

它保护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那份在排名压力下早已不堪一击的“政绩”。

这道铁丝网,以一种极端又可见的方式,将校园里早已存在的无形鸿沟彻底固化了。它向所有人宣告:这里生活着“两种人”。

它隔离的不是危险,而是平等。

这种不平等,早已渗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一边是外籍学生住着带独卫、厨房的单人间或双人间,另一边却是本国学生挤在拥挤的八人间。

一边是外籍学生轻松就能申请到数万乃至十万元的高额奖学金,另一边却是中国学生为了几千块的奖学金争得头破血流。

这种倾斜甚至体现在国家财政的账本上。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预算增长了近四十亿,而与此同时,用于本国教师进修的经费却不增反降。

更有甚者,某些学校还曾推出过饱受争议的“学伴”制度,优先安排女生去陪伴外籍学生。

日积月累的特殊待遇,在本土学生心中种下了不满的种子,也在部分外籍学生心中滋生了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校规之上,甚至可以无视中国的法律。

铁丝网的出现,不过是把这种无形的隔阂,变成了一道有形的、似乎要永久存在的疤痕。它传递的信号令人绝望:问题已经无法通过规则来解决,只能靠物理隔离。

这非但没能弥合裂痕,反而加剧了对立。

拆掉这道有形的网,我们更需要重建三张无形的、却更为坚固的“安全网”。

第一张,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之网。当三峡大学最终在舆论压力下,配合警方将犯事学生刑事拘留并迅速开除学籍时,网上迎来的是一片赞誉。

这说明公众要的很简单:公正,不卑不亢的公正。人们早已厌倦了以往类似事件中,那种“批评教育”或者“遣返了事”的和稀泥做法。

大家反对的从来不是留学生,而是那种特殊化的“法外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这应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第二张,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学术之网。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对待留学生奉行的是“高标准的自信”。

想入学?先通过《礼记》《左传》的考试。入学后,学习有严格考核,三次不合格就请你回家。倘若违法,惩处标准与国人完全相同,绝不“网开一面”。

大唐的吸引力,源于其强大的文化与制度自信,而不是卑微的讨好。

今天的大学,也应该调整指挥棒,别再盯着“留学生数量”了,多看看“交流深度”、“科研创新率”这些真正体现质量的指标吧。

第三张,是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之网。要从根源上铲除特权思想滋生的土壤,就必须彻底废除那些不合理的“超国民待遇”。

无论是住宿条件、奖学金评定,还是日常的纪律处分,都应该“一视同仁”。

同时,高校在处理相关事件时,必须做到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任何特权操作都没有空间。

说到底,那道刺眼的铁丝网,是中国某些高校在“国际化”迷途中,精神失焦、制度失衡的耻辱符号。

它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政,更是文化上的不自信。

真正的国际化,从来不是单向的仰视和迁就,而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双向奔赴。它旨在让校园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但规则人人敬畏的文明高地。

我们当然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尊重自己。

想要来这边留学?可以,但要先达到考核要求,应敬此土地;踏上此校园者,须守此规矩。

这,才是中国大学赢得世界尊重的唯一道路。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