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备受瞩目的选举,近期竟被一则来自英国的新闻搅得风波四起,主流媒体《伦敦时报》突然为一篇报道公开致歉,称错误引用美国前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的言论,指控现任市长选举民主党候选人佐兰・曼达尼的政策 “缺乏可行性”。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纽约市长选举的硝烟早已弥漫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候选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表态,都可能成为影响选情的关键筹码。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备受瞩目的选举,近期竟被一则来自英国的新闻搅得风波四起,主流媒体《伦敦时报》突然为一篇报道公开致歉,称错误引用美国前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的言论,指控现任市长选举民主党候选人佐兰・曼达尼的政策 “缺乏可行性”。
要知道,德布拉西奥曾是曼达尼的早期支持者,这种 “盟友反戈” 的消息本就极具冲击力,如今却被证实是虚假报道,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操纵?这则虚假新闻又会给曼达尼的支持率带来怎样的打击?纽约选民对这场 “闹剧” 又会作何反应?
近期,英国《伦敦时报》的一则致歉声明,在纽约市长选举的舆论场中引起了讨论。
这份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在声明中坦承,之前刊发的一篇关于纽约政坛的报道存在严重失实。
该报道声称美国前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公开批评了现任市长选举民主党候选人佐兰・曼达尼。
但事实上,德布拉西奥从未说过这样的话,撰写报道的记者是被一位冒充前纽约政要的陌生人所欺骗,才导致虚假引语和不实信息最终见报。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篇虚假报道的刊发时间,恰好选在纽约市长选举投票前一周,如此敏感的节点,让消息一经发布就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要知道,德布拉西奥与曼达尼并非毫无关联,相反,德布拉西奥早年间曾明确表示支持曼达尼参选,是曼达尼阵营眼中的 “重要盟友”。
在选举冲刺阶段,突然传出 “盟友反戈” 的消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正因如此,这篇报道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讨论,甚至有不少选民开始质疑曼达尼的政策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可就在舆论逐渐发酵,曼达尼团队还没来得及公开回应时,事件却迎来了反转,真实的比尔・德布拉西奥很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用极为强烈的措辞否认了报道内容。
他在文中直言,《伦敦时报》的这篇报道 “完全是虚假捏造”,并反复强调 “自己从未与该报记者有过任何交谈,更不可能说出批评曼达尼的话”。
德布拉西奥的公开辟谣,不仅让这则虚假报道的可信度瞬间崩塌,也让《伦敦时报》陷入了信任危机。
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主流媒体,为何会在没有核实消息源身份的情况下,就刊发如此敏感的政治新闻?
回看这篇引发争议的虚假报道,它的标题《佐兰・曼达尼盟友比尔・德布拉西奥称政策缺乏可行性》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导向性。
报道中,“冒牌德布拉西奥” 对曼达尼的竞选纲领提出了尖锐批评,声称自己原本支持曼达尼,但在深入了解其政策后,认为这些政策 “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
可熟悉曼达尼的人都知道,他的竞选纲领主打 “激进左翼社会改革”,每一项政策都是针对纽约市民的实际需求提出的。
比如免费公交服务,目的是减轻普通市民的出行负担,同时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全民托儿服务则是为了破解 “育儿难” 问题,让所有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都能享受到优质且负担得起的托儿资源。
而稳定租金公寓租金冻结政策,更是直接瞄准纽约的住房危机,希望通过管控租金上涨,保护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租户的权益,避免他们因房租过高而被迫搬离城市。
这些政策在公布初期,就收获了不少底层选民的支持,也是曼达尼吸引选票的重要 “抓手”。
可《伦敦时报》的这篇虚假报道,却借 “前市长” 之口否定了这些政策的价值,这对正全力争取中间派选民支持的曼达尼阵营来说,无疑是一次直接的负面冲击。
要知道,中间派选民往往对候选人的政策可行性更为关注,虚假报道中 “政策缺乏可行性” 的说法,很可能会让一部分摇摆选民对曼达尼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他们的投票选择。
好在德布拉西奥及时站出来澄清,才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除了否认虚假报道,德布拉西奥还在社交平台上再次表达了对曼达尼的支持,他表示自己 “依然坚定地站在曼达尼这边”,并称赞曼达尼提出的愿景 “既必要又可实现”。
德布拉西奥还特意提到,当前纽约市正面临严峻的住房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因付不起房租而流离失所。
同时经济不平等问题也在加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曼达尼提出的大胆社会改革,正是纽约市迫切需要的,“只有打破现状,才能让纽约变得更好”。
而《伦敦时报》在致歉声明中,却始终没有给出让公众满意的解释。
声明里只提到 “记者被冒充前纽约市长的个人误导”,却没有详细说明记者是通过何种方式与这位 “冒牌政要” 沟通的,是电话采访、电子邮件交流,还是视频通话?
更关键的是,作为专业记者,在采访前政要这样的重要人物时,为何没有采取双重核实身份的步骤?
比如要求对方提供官方联系方式佐证,或与前市长办公室确认采访安排,这些疑问不仅让读者对《伦敦时报》的新闻采编流程产生质疑,也让该报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直到现在,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也没有对此次事件作出任何回应,这更让外界对事件的真相充满好奇。
事实上,这次《伦敦时报》的虚假报道事件,并非个例,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 “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越来越泛滥,就连一些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媒体机构,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 “目标”。
就像几年前,曾有媒体被 “深度伪造” 的视频误导,刊发了关于某国政要的不实言论,最终不仅引发外交风波,媒体自身的声誉也受到严重影响。
而这次针对纽约市长选举的虚假报道,更像是一次有预谋的 “政治干扰”,选择在选举前一周发布,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扩大传播,再借 “前市长批评盟友” 的话题制造争议,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影响选民判断,打乱曼达尼的竞选节奏。
媒体专家在分析此次事件时指出,这场骗局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选举前夕新闻报道的 “特殊压力”。
每到选举季,媒体之间的竞争都会变得异常激烈,大家都想抢到独家新闻、爆出热点话题,以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提升点击率和发行量。
在这种 “抢新闻” 的氛围下,有些记者和编辑团队就可能会放松对消息源的审核标准,尤其是当消息源号称是 “前政要”“内部人士” 这类难以直接接触的 “重磅人物” 时,更容易因为 “怕错过独家” 而降低警惕。
可这种 “重速度、轻核实” 的做法,恰恰给了虚假信息可乘之机,最终不仅会误导读者,还会让媒体自己陷入信任危机。
要知道,媒体作为 “社会公器”,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尤其是在涉及政治选举这样的重大事件时,媒体的报道直接关系到选民的知情权,甚至会影响选举的公平性。
所以,在虚假信息日益猖獗的当下,媒体更应该加强对消息源真实性的核查流程。
比如在涉及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或敏感选举话题时,必须要求多方确认信息,不能仅凭单一消息源就下定论。
同时,对于通过非官方渠道联系的采访对象,要通过官方途径核实身份,避免被 “冒牌者” 欺骗,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才能重新赢回读者的信任。
这次《伦敦时报》的虚假报道事件,对全球媒体界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它提醒所有媒体机构,在追求新闻时效性和传播力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而对于纽约市长选举来说,虽然德布拉西奥及时辟谣,曼达尼阵营也在积极澄清,但这则虚假报道已经在部分选民心中留下了 “阴影”,曼达尼的支持率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还需要看后续竞选团队如何应对。
毕竟,在选举的最后阶段,任何一点小风波,都可能改变最终的结果,对于普通选民而言,这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
在接收政治新闻时,不能盲目相信单一媒体的报道,而应该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做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投票选择,毕竟,选举不仅关系到候选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容不得半点 “虚假” 和 “马虎”。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