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几个人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观点完全脱离了脂批,最终得出的观点成了“缘木求鱼”、“无根之水”,结论根本站不住脚。《红楼梦》脂评本中有两条非常重要的脂批,真是准确地把作者的人数定格在了四个人!
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几个人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观点完全脱离了脂批,最终得出的观点成了“缘木求鱼”、“无根之水”,结论根本站不住脚。《红楼梦》脂评本中有两条非常重要的脂批,真是准确地把作者的人数定格在了四个人!
第一条。“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甲午八日为1763年7月18日。农历甲午八日,六月初八,这里的甲午不是纪年,而是正史所采用的干支纪日,清朝正史为干支纪日,甲午八日实际有很多,但综合前后,只有这一天最接近,太远的不符合实际)。此条信息一透露出曹雪芹于壬午除夕逝世;二,透露出这个日子(即公元1763年7月18日)之前芹、脂二人均已去世;三透露出《红楼梦》作者共四个人,除了一芹一脂,还有二人,即活着的“余二人”,余就是我的意思,一芹一脂已去世,如果能让他们俩再活一次,我二人也能含笑九泉了,这里的我二人是《红楼梦》的另外两个作者。壬午除夕,也是正史的纪日的写法,即壬午日,同时该天为除夕日,清史记录没有标点符号,如果使用了今天的标点符号,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壬午,除夕,书未成…”。如果大家有疑问,大家可以翻看一下《清史稿》本纪·卷七之圣祖本纪二,在记录康熙二十六年年末记载中就有“甲戌,除夕”或者“甲戌除夕”的记载,大家可以对照万年历去进行验证上述观点。为方便大家我特意把《清史稿》原文和万年历对应日期进行截屏,文后可参阅,省去查验时间。请注意,这条说明脂砚斋是于 1763 年前就已经去世。
第二条。脂批非常集中的是畸笏叟在丁亥年夏(即 1767 年夏) 批注的。这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经相送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这一句重要的评语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1,《红楼梦》一书的作者是四个人,分别是曹雪芹、脂砚斋、杏斋以及畸笏叟;2,截止 1767 年夏这个时间点,已经有三个作者已经去世;3,三个离世的作者死亡的先后顺序是曹雪芹、脂砚斋、杏斋。曹雪芹的真身爱新觉罗·弘暟去世于 公元 1759 年 1 月 28 日(该天为农历壬午日除夕日),脂砚斋的真身爱新觉罗·弘旺去世于公元 1762 年 12 月 16 日,杏斋的真身爱新觉罗·弘晈去世于公元 1764 年 9 月 9 日。时间上逻辑上完全符合畸笏叟的这段脂批。至于为什么是这三个人,后续将逐步展示证据,大家可以检索一下这几个人的生平和《红楼梦》一书的原文。
上述两条脂批都清楚无误交代了《红楼梦》的作者是四个人,分别是曹雪芹、脂砚斋、杏斋以及最后的畸笏叟,而这四个人离世的先后顺序是曹雪芹、脂砚斋、杏斋(三人均去世于公元1767年夏之前),最后一个畸笏叟一定是在公元1767年夏以后。
四大作者以或隐或现地形式把能确定自己作者身份的信息直白无误地写在书中,曹雪芹的或许写了,目前还没有发现,所以,才有了脂批“壬午除夕”去世的记载。脂砚斋是爱新觉罗·弘旺,贾琏、王熙凤、来旺的组合,就是老八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和弘旺的组合,书中王熙凤对来旺媳妇的称呼为“旺儿媳妇”,是嫡福晋郭络罗氏生活中对弘旺媳妇的口语称呼,真实描写。第三作者杏斋,即爱新觉罗·弘晈,字镜斋(杏斋可能从此而来),其爱好养菊花,著有《菊谱》,他曾写过“黄叶空山自著书”,所谓“黄叶村著书”即由此而来。《红楼梦》原文一书第三十七回宝钗和湘云夜拟菊花题时,湘云道:“如此更妙,竟弄成个《菊谱》了。”作者把自己的代表作放进书中,相当于似乎不经意间,实际上却是刻意为之表明了其作者之一的身份。
《红楼梦》全书都围绕着乾隆皇帝的家事展开来说的,书中堂而皇之地借用了乾隆儿子的名字,爱新觉罗·永璜(长子)=贾璜,爱新觉罗·永琏(次子,嫡长子)=贾琏,更是直接在书中将相关人物直呼为“璜大奶奶”、“琏二爷”等带有齿序的称呼。宝钗黛组合直接写出了乾隆和第一任妻子嘎哈里富察氏、登基后第一任皇后沙济富察氏的爱情故事。
本人头条其他文章已经说明了《红楼梦》作者是乾隆的堂兄弟们,总共四位:爱新觉罗·弘暟(曹雪芹)、爱新觉罗·弘旺(脂砚斋)、爱新觉罗·弘晈(杏斋)以及爱新觉罗·弘晓(畸笏叟)。这几个确定的人除了在书中将自己以“不经意”的方式写出,本人也是通过独创“时间矩阵法”,结合书原文以及脂批,结合清史,逐一进行反复推敲和逻辑验证,最终得出的结果。
乾隆因为是小宗上位,加上其父雍正有很大嫌疑是得位不正,宗室们尤其是作为曾经的大宗弘皙一脉心理层面上是不待见的,弘皙才是康熙晚年最疼爱的皇孙,除此之外,“隐太子”胤禵的儿子们才是真正被康熙疼爱并养育宫中的,康熙更是亲自为胤禵的儿子们操办婚事,胤禵以天子规格西征,朝廷官员默认了他“隐太子”的身份。康熙第一次见乾隆已经是康熙60年,那年弘历才11岁,一年后康熙驾崩,两人是不可能有深厚的爷孙情。因此很多宗室们也不待见雍正和乾隆,所以,乾隆初年借着“弘晳逆案”,彻底整垮大宗弘皙一脉及其宗室党羽,同时也震慑了宗室成员。乾隆往后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康熙最爱孙子的名号从他的堂兄弟们头上转移到自己头上了。乾隆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皇权,对弘字辈兄弟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贾宝玉上的茶,名字叫“千红一窟”,脂批只是点醒了“哭”字,可更关键的是“红”字,实际上是“弘”字,千弘一哭,乾隆对弘字辈兄弟们的迫害,很多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加上去的,弘字辈的兄弟其中四个代表爱新觉罗·弘暟、爱新觉罗·弘旺、爱新觉罗·弘晈以及爱新觉罗·弘晓等四人,以血泪通过《红楼梦》一书对乾隆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隐晦的控诉,同时也把清朝以来诸多怪事和不为人知的秘史穿插进书中。这也才造就了这一部旷世奇书。或许是忌惮四大作者背后的宗族势力,乾隆明知道《红楼梦》全书写的是自己家事,字里行间写满了对自己的讽刺挖苦,无奈脂砚斋在一开始就把可能的定罪项逐一进行驳斥,但同时又暗示,书要看背面,要反着看,乾隆最终也是对《红楼梦》一书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这也使得我们今天有幸能读到这本奇书。
至于为什么要把《红楼梦》作者寻找范围限定在满清皇族成员,其实第一回就已经说明了。《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即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何为通灵?通灵是萨满教的说法,通灵实际上是源于清王朝满族的原始信仰教—萨满教,萨满教的核心特征就是“通灵”,即万物皆有灵。从而也从侧面验证说明了《红楼梦》一书作者并非出自汉人,而是满人所写。《红楼梦》书中充斥了大量乾隆皇帝的家事、家人,一般人是不可能也不敢冒着诛灭九族的大罪去写这个。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说的就是贾家住的紫禁城,汉白玉的房子,红楼即紫禁城,大观园即是圆明园,原文上下充斥着浓厚的满清旗人的文化色彩。所以,作者只能是满清皇族,姓爱新觉罗的人。
《红楼梦》成书的时间是 1743 年-1754 年这十年(本人头条系列文章已写明原因和理由)。《红楼梦》一书的作者是四个人。置顶文章已经详细说明了四大作者其中之三,分别是爱新觉罗·弘暟(曹雪芹)、爱新觉罗·弘旺(脂砚斋)、爱新觉罗·弘晈(杏斋)和另外一位弘字辈兄弟(畸笏叟),他们都是血缘关系非常近的兄弟,而且和乾隆的血缘关系非常近。而这十年跨度,爱新觉罗·弘暟(曹雪芹)的年龄跨度是虚岁 37-48 岁,爱新觉罗·弘旺(脂砚斋)的年龄跨度是虚岁 36-47 岁,爱新觉罗·弘晈(杏斋)的年龄跨度是虚岁 31-42 岁,年龄正值壮年能写之时。至于另外一个作者弘字辈的作者年龄应该和他们差不了太多,最后这个作者一定是在丁亥年夏(即公元1767年夏天)以后去世的,据笔者初考为爱新觉罗·弘晓(畸笏叟)。
《红楼梦》核心作者之一的爱新觉罗·弘旺(即脂砚斋),其父亲是康熙帝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曾经有机会登顶皇帝大位之人。其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给《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弘旺的重要著作《皇清通志纲要》、《松月堂目下旧见》几乎可以断定是和《红楼梦》有共通之处,是研究《红楼梦》一书的重要佐证材料,《松月堂目下旧见》或许就是《红楼梦》这部“隐史”的“真史版”。有资源的可以找出来上述两本书,我个人认为这两本书是研究破解《红楼梦》的钥匙!
《红楼梦》有多个不同的版本,里面的脂评多有矛盾之处。网上有各种声音质疑某些版本的真伪,也有力挺某些版本的。先摆我的观点,目前看到的各个脂评版本都是真实的。
前文已经说了,《红楼梦》一书的作者是四个人,这四个人都是乾隆的堂兄弟。《红楼梦》一书中充斥着当朝皇帝乾隆的家事以及对乾隆的各种讽刺挖苦,如果作者不是乾隆的堂兄弟,恐怕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爱新觉罗·弘暟、爱新觉罗·弘旺、爱新觉罗·弘晈以及爱新觉罗·弘晓这四个人凑在一起写《红楼梦》一书的时候,都知道弄不好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为了保存十年心血写成的巨著,四个人手上各自都抄录了一部手抄本,并且四个人相约相互保密,由四个人分别单线传抄。评语矛盾之处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找来协助抄录的人只知道书的单一作者,不知道其他三人,所以以为评语有误,故在抄录的时候予以“更正”,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不同版本的矛盾之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抄手刻意做的,就是为了记录和强调该版本手抄本作者去世的时间和其他重要事项。甲戌本来源于爱新觉罗·弘旺、乙卯本来源于爱新觉罗·弘晓,庚辰本源于爱新觉罗·弘晈。
不同的版本分别来源于四个作者,不同的版本评语分别记录了四个作者各自的一些特殊事项,所以现在看起来有诸多矛盾之处。总之一句话,各个不同的版本评语或有矛盾之处,但全部都是真的,存在造假的可能性极低。
方孔圆写于2025年9月21日
来源:方孔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