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1日最新行情显示,山东金乡冷库大混级大蒜涨至2.92-3.00元/斤,重庆菜市场优质蒜破8元,西藏拉萨超市更是卖到13元/斤,较月初涨幅近三成。
10月31日最新行情显示,山东金乡冷库大混级大蒜涨至2.92-3.00元/斤,重庆菜市场优质蒜破8元,西藏拉萨超市更是卖到13元/斤,较月初涨幅近三成。
每年10月本是大蒜市场淡季,今年却被一场秋雨彻底搅热。北方主产区9月下旬起持续降雨,导致山东金乡、河南杞县等地秋播推迟10-15天,积水中旬才消退。这场雨不仅打乱播种节奏,更点燃涨价预期——储存商捂货惜售,炒货商趁机介入,半个月内金乡大蒜从10月1日的2.75元/斤涨至3元附近。
10月31日大蒜市场形成清晰价格阶梯,同品类价差最高超4倍,分化程度远超往年。
核心主产区中,山东是价格风向标:金乡库内蒜米料2.73-2.81元/斤,一般混级2.83-2.88元/斤,较好混级2.87-2.92元/斤,大混级2.92-3.00元/斤;苍山四六瓣印尼货2.95元/斤,莱芜5.0cm规格3.0元/斤。河南价格稍低:杞县蒜米料2.70-2.75元/斤,一般混级2.80元/斤,大混级2.90-2.98元/斤;中牟早熟蒜2.80-2.90元/斤,大混级2.95-3.00元/斤。江苏邳州大规格蒜价突出,6.5cm蒜3.70-3.90元/斤,6.0cm 3.60-3.70元/斤,5.0cm 3.30-3.40元/斤。南方产区:云南大理紫皮蒜3.3元/斤,独头蒜6.33元/斤;四川彭州红皮蒜2.98元/斤,因种植面积减10%,价略高于山东同规格。
流通集散地价格跳涨:北京新发地4.55元/斤,青岛城阳、南京印天均5.90元/斤,广州江南5.60元/斤,成都雨润5.19元/斤,西安雨润5.10元/斤,湖北两湖绿谷6.79元/斤,湖南长沙红星市场6.90元/斤(流通端最高价)。
终端市场让消费者直呼“吃不消”:济南超市蒜超8元/斤,成都7.1元/斤,杭州社区超市3.5元/斤(小规格或二级蒜);线上社区团购普通混级蒜4元/斤,精品独头蒜12-15元/斤;新疆乌鲁木齐精品蒜14元/斤,西藏拉萨超市13元/斤,是金乡产地价的4倍多。
很多人认为蒜价上涨是产量不足,但数据并非如此。2025年全国大蒜总产量738万吨(同比降10%),国内年消费量1100万吨,叠加30%-35%的冷库库存(同比低12个百分点),完全能覆盖需求。真正推手是“供需预期差”引发的市场炒作。
一方面,秋播推迟引发2026年产量担忧,晚播蒜苗御寒能力不足,明年遇“倒春寒”风险大增,金乡农户惜售率达65%(同比高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成本与出口成支撑:2025年大蒜种植亩成本超3200元,化肥、农药价同比涨15%以上,劳动力成本增加;1-9月大蒜出口量增5%、加工量涨8%,加工企业订单环比增12%。此外,10月物流成本涨5%(重庆到山东陆运涨18%),南方进口蒜需求减22%转买国内货,进一步拉大价差。
面对蒜价波动,不同群体需精准应对。蒜农需做好晚播蒜苗防寒,选用抗寒品种、增施有机肥,降低明年减产风险;若金乡库蒜价破3.2元/斤,可适度出售储存蒜。
商贩需警惕价格回调,采取“小批量、多频次”进货策略,避免囤积高价货源;超市和线上平台可优化采购结构,增加中牟、杞县等中低价产区货源,推出“小包装蒜”平衡需求与成本。
消费者无需盲目囤蒜,当前库存充足,短期涨价难持续;日常采购优先社区团购,长期储存可选带泥、无破损大蒜,置于通风干燥处。
来源:微风吹散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