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9月,巴西把大豆出口关税一刀砍到零,对象只挑了中国、东盟等15国,名单里偏偏没有美国。
2024年9月,巴西把大豆出口关税一刀砍到零,对象只挑了中国、东盟等15国,名单里偏偏没有美国。
消息一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美豆价格当场跳水3%,像被人抽掉椅子的胖子,跌得毫无悬念。
这不是简单的“打折促销”。
巴西去年已经卖了中国6300万吨大豆,今年1-8月又同比多出23%,现在再加税惠,等于把“全球最大粮仓”的招牌直接挂到中国港口的门楣上。
美国农户隔着太平洋听见风声,心里拔凉:爱荷华州的豆子还在地里,买家却已经提前被巴西人请去喝茶。
更惨的是,美国国内先乱了。9月12日,爱荷华州5000台拖拉机开上州际公路,把玉米地变成停车场。
农民举的牌子很直白:“关税换不来饭碗”。
美国大豆协会顺势公布数据:2024年种植面积同比萎缩8.5%,农场破产数创2018年以来新高。
一句话,地还在,人快撑不住了。
华盛顿想拉邻居帮忙,于是抛出“美洲农业联盟”计划,喊阿根廷、乌拉圭一起围堵巴西。
结果阿根廷农民反问:凭什么让我们替你们减产?
巴西产量1.62亿吨,比我们全国粮食还多一半,跟谁过不去也别跟钱过不去。
联盟还没签字,就散得七七八八。
大洋另一边,中国买家悄悄把合同条款里的“美元结算”划掉,改成“人民币或可转让雷亚尔”。
欧盟紧接着把巴西大豆列入“关键供应链保障计划”,翻译成人话:以后买豆子,欧盟官方出面做保险,不怕美国卡脖子。
印度更绝,直接把美豆进口关税拉到45%,明摆着告诉白宫:你加我的钢铝,我就加你的豆子,一报还一报。
WTO看热闹不嫌事大,9月10日启动两年才打磨好的“快速仲裁小组”,声称60天内给结论。
这是2019年上诉机构瘫痪后,WTO第一次复活“快速通道”。
巴西人笑眯眯地递上状子:美国单边关税违反最惠国待遇,先交个罚款再说话。
美国代表想反驳,发现国会自己后院起火——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刚通过《贸易授权改革法案》,打算把总统加税的权力关进笼子。
民调显示62%选民认为关税推高了超市价,摇摆州反对比例高达71%。
选举年临近,议员们忙着自保,没人愿意陪白宫在WTO法庭上耗。
于是出现荒诞一幕:美国政府停摆创纪录地跑到第58天,联邦法院却还在受理第六起“关税违宪”诉讼。
律师在法庭外排队,农民在国会山露营,大豆在仓库里发芽,而时间最不值钱。
豆子不会说话,却用价差投票。
美巴现货价差拉到50美元/吨,是历史均值的2.5倍。
海运公司干脆把空集装箱调往桑托斯港,美国湾的码头工人一周只上三天班。
全球粮食价格指数被这股力量推着上涨18%,像一列没闸的火车,把通胀撒向每一个进口国的小餐桌。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不只是两国吵架,而是全球贸易规则的一次“拔河”。
巴西用零关税把“南方共同市场”绑上战车,中国、欧盟、印度用本币结算把美元一点点挤出农产品定价体系。
美国发现,自己擅长的“关税大棒”突然变成回旋镖,打出去的成本先砸中自家农民,再砸向自己的选票。
接下来的剧本,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白宫在选举压力下先松口,削减关税换巴西“体面减产”,WTO仲裁变成台阶,双方顺势下台。
第二种,美国坚持“关税即主权”,国会却掐住总统权限,争端长期化,全球大豆贸易彻底分裂成“美元区”和“非美元区”。
第三种,也是最让市场睡不着的一种——巴西、中国、欧盟把本币结算跑通,其他农产品复制粘贴,美元霸权被一粒豆子撬开裂缝,连锁反应蔓延到石油、矿产,甚至芯片。
对普通人而言,不必啃完所有宏观报告,只要记住三件事:第一,全球粮食定价权正在搬家,从芝加哥搬到上海、里约热内卢,甚至布鲁塞尔。
第二,美元少了“刚需”,汇率波动会变得更野,出国旅游、留学、海淘的预算表要留足安全垫。
第三,如果你手里有农业相关投资,别再只看美国农业部报告,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的葡萄牙语数字,今后同样能掀起K线的巨浪。
九月的田野,风还没凉,大豆叶已经沙沙作响。
它们不会关心人类的法律、选票或货币,只会顺着价格和雨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土壤。
而人类每一次自以为高明的“限制”,最终都被证明只是重新画了一张地图,让豆子们跑得更快、更远。
来源:听雨声入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