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藏家的买瓷规矩:必须先看“六要素”辨真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21:00 1

摘要:瓷器收藏这行,有人靠一件真瓷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栽在假货里血本无归,说到底差的就是“避坑的真本事”。现在不少新手刚入行就想捡漏,结果被仿品、套路坑得晕头转向,其实老藏家早就把保命的规矩总结透了:买瓷先把“六要素”摸明白,再加上“著录”和“科技检测”双保险,90

瓷器收藏这行,有人靠一件真瓷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栽在假货里血本无归,说到底差的就是“避坑的真本事”。现在不少新手刚入行就想捡漏,结果被仿品、套路坑得晕头转向,其实老藏家早就把保命的规矩总结透了:买瓷先把“六要素”摸明白,再加上“著录”和“科技检测”双保险,90%的坑都能避开。

先说这“六要素”,看着简单,却是无数人踩过坑才总结出的经验。第一看器型,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身材密码”——宋代梅瓶线条修长雅致,像江南女子的身段;明代梅瓶就短粗饱满,多了几分大气;清代官窑瓷则讲究规整对称,连个碗沿的弧度都有讲究。

之前有个藏友花5万买了件“宋代汝窑瓶”,结果行家一看器型就笑了,那瓶子肚子太圆,根本不符合宋代汝窑的瘦高造型,妥妥的现代仿品。

第二看胎质,老瓷的胎土经过几百年氧化,摸上去细腻温润,像摸了块老玉;仿品胎土要么发涩,要么过于光滑,甚至能看到没揉匀的颗粒,有的还会故意做旧,但一刮就掉灰。

第三看纹饰,元代青花的龙纹张牙舞爪,透着股野性;明代永乐青花的缠枝纹舒展流畅;清代康熙青花的山水纹层次分明,要是看到“元代龙纹配清代花纹”,不用想就是拼接的假货。

第四看款识,乾隆的“大清乾隆年制”字体刚劲有力,仿品要么字体歪歪扭扭,要么笔画粗细不均,有的甚至把“制”字写成“製”,犯了朝代用字的常识错。

第五看工艺,老瓷的修足很讲究,明代民窑瓷足多是“砂底”,清代官窑则多“泥鳅背”;仿品要么修足粗糙,要么过度打磨,反而显得不自然。

第六看手感,老瓷上手不轻不重,透着股沉稳劲儿;仿品要么太轻发飘,要么太重压手,连温度都不一样——老瓷摸久了会跟体温相近,仿品则总有点凉飕飕的。

光靠自己看还不够,拿不准的时候,优先选有“著录”的藏品,这可是收藏圈的“硬通货”。所谓著录,就是这件瓷以前在博物馆展出过,或者在权威的收藏书籍里记载过,比如《宣和博古图》《历代名瓷图谱》这些,每一件都有清晰的流转记录,就像给瓷器办了张“身份证”。

之前有个藏家花80万买了件“明代宣德青花碗”,因为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还有上世纪90年代故宫展览的著录记录,后来送去拍卖,直接以260万成交,根本不用担心里面有猫腻。反观那些没著录的“三无瓷器”,就算卖家吹得天花乱坠,说是什么“祖传老货”,也可能是仿品,毕竟现在作伪技术太高,连老专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别光靠眼睛看,花几百块做个光谱检测,比啥都靠谱。中科院的老化光谱仪能测釉层里的化学成分,老瓷的釉料里有天然矿物成分,比如宋代汝窑的釉里含玛瑙粉,仿品多用化学颜料,一测就能分辨;

拉曼光谱还能算出釉面的老化时间,老瓷的老化痕迹是几百年自然形成的,仿品就算做旧,老化数据也对不上。之前有个朋友花12万买了件“乾隆青花瓶”,卖家说“保证到代”,结果送去检测,釉层里有现代化学物质,老化时间才3年,最后只花3000块就退了货,要是没这科技检测,12万就打水漂了。

现在收藏市场越来越透明,但套路也越来越多,小拍公司虚高估价、直播伪专家乱鉴定的事儿天天有,新手千万别抱着“捡大漏”的心态。

记住,真正的好瓷,既经得起“六要素”的细品,也有著录的背书,更不怕科技检测的考验。与其花大价钱买件没底的“宝贝”,不如先把这些规矩学扎实,一步一步来,才能在收藏路上走得稳、走得远——毕竟收藏玩的是眼光,不是赌运气。

来源:重锤花之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