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秘密”校园账号上的一则匿名投稿,将该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胡姓副教授推向舆论风口。谁也未曾料到,这场看似普通的校园吐槽,竟在短短48小时内演变为师生对峙的法律风波,让“师道尊严”与“言
从课堂批评到法庭见,象牙塔冲突何以升级?
“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秘密”校园账号上的一则匿名投稿,将该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胡姓副教授推向舆论风口。谁也未曾料到,这场看似普通的校园吐槽,竟在短短48小时内演变为师生对峙的法律风波,让“师道尊严”与“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匿名吐槽引爆校园:一句情绪宣泄的连锁反应
作为高校校园里常见的“情绪树洞”,“工商秘密”这类账号向来是学生们匿名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10月29日中午,一则指向明确却隐去姓名的投稿在此发布,投稿者直指某位胡姓法学教师存在多重教学问题,其中“媚男”“刻薄”等词汇尤为刺眼。尽管帖文未附具体证据,仅以模糊描述控诉,但在紧密相连的校园社交网络中,消息迅速通过微信群聊扩散,很快便被授课班级的学生精准“对号入座”。
据后续公开信息显示,投稿者是该校大一新生李某,其吐槽的直接导火索源于一堂《经济法》课程的课堂互动。当天课堂上,胡老师随机抽背知识点,李某因未做好准备未能作答,随后遭到老师的当众批评。在李某看来,老师对她的批评持续了近20分钟,且态度严厉,而此前对同样答不上问题的男生态度却温和许多,这种反差让她倍感难堪与不公。年轻气盛的情绪叠加课堂上的委屈,促使她在课后向“工商秘密”投递了匿名投诉,同时在朋友圈发布了类似言论。
“当时就是气昏了头,觉得老师太不公平了。”李某事后坦言,帖文中“媚男”的说法是随手引用的网络热词,关于批评时长的描述也存在夸大成分。但在情绪宣泄的当下,她并未意识到,这场匿名吐槽即将打破校园的平静。帖文发布后,迅速在多个学生群引发讨论,有同学附和表示“确实被这位老师严厉批评过”,也有人质疑“没有证据的指控是否妥当”,两种声音的碰撞让事件逐渐发酵。
老师硬核回应:法学教授的“知行合一”式维权
事件的转折点出现在当晚的课程微信群中。胡老师在得知匿名吐槽后,直接将帖文截图转发至群内,言辞强硬地发出回应:“这位同学请拿出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我已联系工商秘密后台要求提供发信人信息,保全证据。”
作为深耕刑法学、经济法教学多年的副教授与硕士生导师,胡老师的回应充满了专业色彩。她在群内多次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你要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并明确表示“回重庆第一件事就是去南岸区法院起诉”。更具指向性的是,她在群聊中多次“艾特”疑似投稿者的李某,这一行为瞬间让群内气氛变得紧张。
面对老师的强硬姿态和法律警告,年仅18岁的李某很快崩溃。她在群内紧急承认帖文是自己所发,连连道歉:“很抱歉,我昨天在气头上,做了这些事。”为求谅解,李某还解释自己并非主观走神,而是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同时承认夸大了批评时长,“媚男”的说法也是不当引用网络用语。她在后续的公开致歉中进一步表示:“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年少轻狂,希望各位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而,李某的道歉并未换来和解。胡老师明确表示“你的道歉我不接受”,并抛出了一句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嘛”。在她看来,学生的匿名指控已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犯,尤其是在法学专业师生之间,这种“无证据诋毁”更具讽刺性。她甚至透露,要将这个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好好讲讲,什么叫侵权,什么叫犯罪,之间的界限何在”。这种“以案教学”的表态,让原本的师生矛盾更添一层专业领域的张力。
校方介入与舆论分裂:一场没有赢家的校园冲突
10月30日,随着事件在网络持续发酵,重庆工商大学正式介入处理。学校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接到媒体询问时表示“尚未接到相关信息”,但随即记录情况并联系宣传部及法学院负责人汇报。党委宣传部则回应称“舆情那边已经知道,正在处理阶段”,但未透露具体进展。有趣的是,记者多次拨打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公开电话,均提示“欠费停机”,而向胡老师发送的问询邮件也石沉大海。辅导员在回应时仅表示“事情由相关部门处理,具体情况不方便说”,这种模糊态度进一步引发外界猜测。
校方的沉默未能平息争议,网络上很快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大阵营。支持胡老师的一方认为,老师的做法是“法学专业知行合一的体现”,匿名不是恶意诋毁的护身符。有网友指出:“学生可以批评教学方式,但不能无中生有贴道德标签,这已经超出了合理评价的范畴。”更有法律从业者分析,若帖文确实造成老师社会评价降低,且缺乏事实依据,确实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理解李某的一方则更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沟通问题。不少网友提出质疑:“即便学生有错,老师批评20分钟是否合理?”“对待不同学生态度差异是否存在?”“为何学生宁愿匿名发帖也不敢当面沟通?”有高校教师反思道:“当教育者第一反应是起诉而非沟通,本身就暴露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还有声音认为,大一新生刚脱离高中监管,面对大学课堂的批评容易情绪失控,老师应体现更多教育智慧而非法律强硬。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还引发了对校园匿名平台的讨论。“工商秘密”这类“树洞账号”本应是疏导学生情绪、传递真实诉求的渠道,但此次事件中,缺乏审核的匿名投稿却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有评论指出:“匿名机制保护的是合理批评的权利,而非恶意攻击的自由,平台若放弃内容审核责任,终将成为矛盾的放大器。”
象牙塔之问:师生关系该如何重建平衡?
这场发生在法学院的纠纷,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深层困境。当“95后”“00后”学生带着平等意识走进课堂,传统的“师道尊严”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权威式管理,两种认知的错位极易引发冲突。
从法律层面看,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边界。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同时,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在此次事件中,李某承认言论存在夸大和不实成分,且“媚男”等表述具有明显贬损性,若确实对胡老师的职业声誉造成影响,老师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法律层面的正当性,并不等同于教育层面的合理性。
教育学者指出,高校师生关系的核心应是“教学相长”,而非“剑拔弩张”。当学生出现情绪性表达时,教师首先应思考是否存在教学方式的改进空间,而非直接诉诸法律。同样,学生也应学会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提出意见,而非用匿名吐槽发泄情绪。重庆工商大学的这场风波中,若双方能先通过校内沟通渠道交流,或许能避免矛盾升级。
对于高校管理而言,此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当前多数高校虽设有学生评教系统,但如不少学生反映的,评教匿名性存疑、反馈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导致正规渠道难以发挥作用,迫使学生转向“校园墙”“秘密账号”等非正规平台发声。建立透明、高效的师生沟通机制,明确教学评价的边界与方式,已成为高校治理的迫切需求。
截至发稿,重庆工商大学尚未公布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胡老师是否会正式起诉仍未可知。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从课堂批评到法庭威胁的冲突,都已给所有高校师生上了生动一课:匿名不是免责金牌,权威亦非沟通障碍,唯有相互尊重、理性对话,才能让象牙塔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最好的法学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起诉他人,而是教会大家如何避免对簿公堂。”
来源:海边观海潮的静神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