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党建聚力,助推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凉水河论坛于10月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论坛将聚焦非公党建开展深入研究交流。非公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公党建工作,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硬支撑”,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要求,也是
以“党建聚力,助推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凉水河论坛于10月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论坛将聚焦非公党建开展深入研究交流。非公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公党建工作,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硬支撑”,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要求,也是以党建引领保障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更优服务、更强担当,助力非公企业在广阔天地中行稳致远、谱写新篇。
播火传薪,当好非公企业思想航向的“引路人”。要想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党员干部不能例行公事、照本宣科,更不能高高在上、态度冰冷,而是应契合企业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工作,同时要带着感情、带着温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可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主线,分层次、有批次的定期开展党课学习、“红色读书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丰富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入脑入心。同时,开辟服务阵地,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文化活动、企业课堂等活动;搭建组织阵地,积极接收流动党员,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把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和员工汇聚到党旗下。
躬身入局,争当非公企业服务发展的“店小二”。要想真正与非公企业心贴心,不当“局外人”,党员干部应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以“店小二”的姿态扎根企业,让服务企业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件件落在实处的事上——需求专人收集、政策专人解读、问题专人响应、信息专人报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用真心服务、靠前服务,为非公企业解难题、办实事,真心实意当好企业“贴心人”“娘家人”。同时,为企业对接政府、金融机构、社区属地等多方主体,帮助企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
联通赋能,善当非公企业破题发展的“协调员”。释放非公企业潜能,引导其融入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大局,是党员干部以党建赋能非公经济、服务发展大局的核心职责。党员干部应定期深入企业一线,摸清生产经营情况、党员队伍建设、党建工作推进等问题,聚焦审批流程、资源对接、政策落地等企业关心的“堵点”。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党员员工面对面座谈,把诉求听全、把问题找准。针对收集的难题,制定“一企一策”方案,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推动问题精准解决。同时,引导企业党员立足岗位亮身份、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既激活党员干事热情,更以党员行动力带动企业发展活力,以党建赋能助推企业发展。
院落议事厅座无虚席,线上议事群互动频繁,如今基层议事协商已成为治理常态,民意表达的渠道愈发通畅。但必须明确:议事是路径而非终点,会议落幕绝非责任收官。唯有以问题为靶心、以落实为落脚点,才能交出经得起群众评判、实践检验、时间沉淀的治理答卷。
议事是凝心的抓手,成事是治理的目的。通过议事协商实现群众诉求、基层经验与政策导向的深度融合,彰显了问计于民的治理自觉与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但议事不等于成事,真正的“成事”是难题的彻底破解、民心的真切安定,而非会场上老生常谈的议题与事先准备的踊跃发言。议事之后,唯有趁热打铁拆解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划定完成时限,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诉求、以群众满意的结果兑现承诺,才能实现从会场共识到治理实效的关键跨越,这正是基层治理最见真章的硬功夫。要把议事当作成事的基础前提,用好收集的民意、凝聚的智慧等核心资源,为成事锚定方向;更要把成事作为议事的最终目的,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堵点,坚决避免议事沦为“摆样子”“走过场”。
现实中,部分基层议事陷入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有的脱离群众急难愁盼定议题,开会只为“留痕交差”,最终陷入“议而无措”的僵局;有的将会上共识“丢进抽屉”,既无跟踪督办也无结果反馈,即便议事频次再高,也换不来问题的实质解决。无论是听民意、汇民智的议事,还是解民忧、惠民生的成事,都难以一蹴而就,必须坚守务实作风与钉钉子精神,精准发力下好“三道功夫”。
要厘清“议什么、谁来办、怎么评”的核心逻辑,把精力真正聚焦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治理效能的硬事上,杜绝“只重开会不重落地”的虚耗。推进过程中,当以党建引领把准方向,由基层党组织牵头梳理议题、统筹力量,确保议事不偏离民生主线;以群众自治激活治理动能,汇聚热心居民、楼栋长、行业能手的智慧与力量,主动参与民生任务落地与过程监督,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破题赋能。建立“议事—落实—反馈—评价”的闭环机制,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让群众从“参会者”变为“阅卷人”,倒逼治理效能提升。
基层治理的成效,终究要靠“成事”来证明。唯有跳出“重议事轻落实”的误区,把议事的成果转化为干事的实效,才能让议事协商真正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让群众在每一个解决的问题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当前,多数地方党政机关形成“过紧日子”的优良作风,然而,个别地方将过“紧日子”当成为官不为的理由,把“紧日子”过成“躺日子”,以勤俭节约为由不担当不作为。这种错误认识不仅偏离了“过紧日子”政策初衷,延误了工作的进度、影响工作成色,更辜负群众信任、损害群众利益。
“紧日子”与“躺日子”,看似都与“不宽裕”的状态相关,但其实质截然不同。前者的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精准压缩非必要开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当下的“紧”,换来发展根基的“固”和人民福祉的“增”。而后者的核心在于“躺”,以经费紧张、条件受限为借口,不办事或少办事。“躺日子”者,往往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佛系”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作为、慢作为。
深究“躺日子”的根源,既有思想认识的偏差,也有现实土壤的问题。从思想上看,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只考虑个人的得失和安逸,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存在“洗碗效应”的担忧,害怕“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从现实情况看,一旦外部压力增大或资源收紧,有的党员干部就存在“本领恐慌”,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下,因能力不足,索性选择“躺平”,以“躺”来回避矛盾,逃避学习和提升的压力。凡此种种,其结果,必然是贻误发展时机,侵蚀群众获得感,最终使“紧日子”变成了“苦日子”。
破解“紧日子”滑向“躺日子”,必须多管齐下、系统施策。要强化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深刻认识到“紧日子”是形势所需、职责所系,筑牢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要提升能力本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精准化的理论、政策、管理和技术培训,激励党员干部学会用新思路、新方法破解老问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更大的效能。要优化考核机制,重点考评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推动发展的创新举措、工作效能和实际成果。对“躺日子”的要及时警醒、严肃问责、坚决调整。唯有如此,方能确保“紧日子”不跑偏、不走样,真正做到“紧”而有为,“紧”而有序,“紧”中求进。
近年来,“年轻干部躺平”现象引发社会广泛讨论,部分舆论将责任简单归咎于年轻干部个人,甚至以“不作为”“没担当”等标签进行道德批判。但要有效破解“躺平”困局,关键不在于简单说教或施压,而在于找准问题根源,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卸下枷锁,让他们轻装上阵投身工作。
“躺平”心态的滋生,往往与不合理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一些单位的任务分配缺乏科学标准,习惯于“谁能干谁多干”,却忽视了工作量与资源配置、考核激励的匹配度,形成“鞭打快牛”的困境。年轻干部满怀热情投身工作,却因任务过载陷入疲于应付的循环,原本用于思考创新、调研实践的时间被琐碎事务挤占。有时候“躺平”并非主动选择,而是精力的分散与内耗,是面对不合理负担时的无奈与疲惫。更令人寒心的是,积极作为者可能因微小失误受到苛责,消极怠工者反而因“无过便是功”得以安身。这种失衡的导向,逐渐消磨了年轻干部的干事热情,久而久之,就从“敢为”变成了“慎为”,再到“不为”。
激励干事创业,必须打破“鞭打快牛”的惯性思维,我们不能只盯着“牛”是不是在走,更要审视“鞭子”挥得是否科学、合理,以及“田地”的环境是否适宜耕耘。在任务分配上,要根据岗位职责、人员能力、工作难度进行合理分工,避免“能者多劳”异化为“能者过劳”。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也是为干事者松绑的关键一环,努力创造一种宽容探索、鼓励创新的环境,明确容错边界,要区分“故意违纪” 与 “无意失误”“不作为”与“敢作为”,对年轻干部在改革攻坚、干事创业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给予充分理解和包容,杜绝“求全责备”的苛责导向,结结实实为敢于担当者“兜住底”。
为干事者创造良好环境,在“减负”的同时,更要“赋能“与“激励”。要让“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成为常态,将工作成效与考核评价、晋升提拔紧密挂钩,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资源配置、表彰奖励、晋升通道等都应向一线、向实干、向创新倾斜,让“快牛”有荣誉、有动力,也让“慢牛“有压力、有追赶的目标,形成“快牛”领跑、“群牛”争先的生动局面。
破解“躺平”不是要制造对立与压力,而是要通过制度完善和环境优化,打破“鞭打快牛”的桎梏,当任务分配更合理、容错机制更健全、激励导向更鲜明,“躺平”自然会失去滋生的土壤,更多干部将主动投身到敢想敢说敢做的实践中,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年轻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基层,是距离泥土最近之处,亦是最贴近民心的课堂。那带着露珠的调研记录,饱含体温的民生账本,以及满载希望的助农清单,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工作痕迹,皆是年轻干部成长历程中最鲜活的印记。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主动扎根基层大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本领,切实将 “土味” 干部的称号叫响做实。
年轻干部从校园步入机关,亟需补足的并非学历,而是地气;并非理论高度,而是深入基层的深度。从毛泽东同志与各阶层群众深入交流,从而撰写出影响深远的《寻乌调查》,到焦裕禄同志在 475 天里走访兰考县 120 多个生产大队,再到徐利民同志 30 年如一日地踏实为民办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 “泥土干部”。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皆是问题;而走进田间地头,方能找到解决之道。写在文件中的惠民政策,需转化为老乡们听得懂的方言;材料里的工作成效,要经得起群众衣食住行的日常检验。个别干部感慨基层工作难做,往往是因为缺乏换位思考的耐心,缺少将心比心的诚意。真正的群众工作,无需华丽的辞藻,而应像土地接纳种子那般,以最朴实的姿态去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在家长里短中捕捉群众的 “急难愁盼”,从柴米油盐里探寻治理的密码。
锤炼实干本领,是年轻干部成为“土味”干部的必修课。基层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年轻干部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把学历等同于能力,认为书本知识可以统摄全局;二是将热情当作方法,觉得加班加点就能赢得群众认可。实际上,化解邻里纠纷,需要法理情的平衡艺术;推动产业振兴,考验的是资源整合的统筹能力。这些能力不会凭空而来,只能在一次次的走访入户中积累,在一场场的院坝会议里磨炼。基层工作的可贵之处在于见微知著,需要从群众的只言片语中捕捉需求,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处体察民情。年轻干部要警惕打卡式调研和盆景式走访,要将群众的评价作为工作的度量衡,把问题的解决率作为履职的标准线。只有在田间地头留下足迹,在百姓家中坐热板凳,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使工作取得实效。
干部的“土味”,归根结底是要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有些年轻干部将基层经历视为晋升的跳板,人虽下了乡,心却浮于表面,这样的干部即便走遍千村万户,也无法读懂土地所承载的厚重。而那些真正把老乡的炕头坐热、把百姓的难事办实的干部,收获的不仅是工作能力的提升,更是群众的情感认同。当干部能够脱口说出村里孤寡老人的用药习惯,能够熟记留守儿童的开学日期,这样的记忆刻度,远比任何考核数据都更具说服力。为民情怀并非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暴雨天查看危房的脚步中,藏在推广新品种时率先试种的担当里,印在协调矛盾时磨破的鞋底上。唯有将为民服务的初心植入泥土,才能在人民群众这片永远的沃土中,收获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来源:红色海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