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的横州市,茉莉花田里花香正浓,满载鲜花的农用车、货车往来穿梭。作为“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都”,这里日均超600吨鲜花通过公路运往市内各类加工厂,茉莉花(茶)产业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是当地群众的“致富命脉”。面对农村道路广、警力散、管理难的挑战,横
□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孔维华 通讯员 宋业毅 吕映 钟帅麟
金秋的横州市,茉莉花田里花香正浓,满载鲜花的农用车、货车往来穿梭。作为“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都”,这里日均超600吨鲜花通过公路运往市内各类加工厂,茉莉花(茶)产业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是当地群众的“致富命脉”。面对农村道路广、警力散、管理难的挑战,横州市公安机关紧扣“减量控大”目标,以机制创新、精准施策、服务为民为抓手,为茉莉花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就一条“安全、畅通、暖心”的交通动脉。
机制破题:交所合一+合署办公,让农村交管“强起来”
横州市总面积3464平方千米,农村地区占比超80%,全市道路总里程达2857.02千米,却仅有4个传统乡镇交通管理中队。长期以来,“出警距离远、响应不及时”成为农村交管最大痛点——从乡镇交管中队到其管辖最偏远的乡镇,车程常超1小时。遇到事故或拥堵,民警出警时间更是被大大延长。
“必须打破‘所队分离’的壁垒!”横州市公安局党委瞄准问题根源,于今年初深化“交所合一”机制改革:将20个派出所全面纳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派出所负责辖区内交通秩序维护、交通事故前期处置、交通安全宣传等基础工作,交通管理大队则统筹专业执法、事故深度调查等任务。如今,派出所民警承担起交通管理职责,既能依托“人熟地熟”优势快速排查隐患,又能借助交警专业资源提升执法规范性。
9月22日20时,横州市公安局交管大队六景中队联合石塘派出所开展夜查行动。六景中队在国道209线设卡查酒驾,石塘派出所沿村道开展流动巡查。“有辆摩托车走走停停,晃得厉害!”派出所民警巡查至某村道时,发现驾驶人农某身上有明显酒气。六景中队交警迅速到场。经呼气式酒精检测,农某体内酒精含量为53mg/100mL,属酒后驾驶。从发现到控制车辆、开具处罚单,全程仅用20分钟。“以前所队各司其职,现在‘两股力’拧成绳,农村道路管得更细更快了!”六景中队李警官感慨道。
此外,今年4月起,横州市交管大队新福中队与新福派出所试点“合署办公”——两队共用办公场所、共享执法装备及后勤资源,构建“一盘棋”工作体系。过去,派出所与交警中队处理事故需来回沟通、重复比对信息;如今,双方合署办公,实时共享事故现场照片、笔录等资料,处置效率提升近40%。前来处理事故的村民黄大哥对这一举措赞不绝口,他上周骑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发生剐蹭,从报警到调解完成仅用了1小时。
精准护航:日调度+设施升级,让道路安全“实起来”
“交通治理不能靠‘单打独斗’!”横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针对农村地区交通事故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的特点,建立“日调度、周研判、月小结”制度:每日早会梳理前24小时警情,组织多警种协同作战,重点调度涉酒驾驶、肇事逃逸等案件处置;每周研判交通违法行为与事故高发路段,针对性开展设卡查缉与设施改造;每月小结则复盘全月工作,针对性调整勤务部署。
9月下旬,周研判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那阳镇上茶村路口、马岭镇清泉村路口等4处乡村交会路段,因视线遮挡、毗邻国道,近期多发险情。为破解这一难题,交警部门迅速制定智能防控方案:加装智能 AI提醒宣传设备,可通过雷达感应识别过往车辆与行人,自动播放“减速慢行,注意避让”语音提示;安装智能会车提示设备,当双向有车辆即将交会时,设备会触发两侧的红色警示灯闪烁,并发出“前方会车,请减速礼让”的提醒。
横州交警以“小改造”换“大安全”,针对国省干道与农村道路交会处的“风险点”精准施策:今年以来,先后在S84林横高速公路横州西出口、横州大道宋村路口等5处关键节点新增交通信号灯。此前,横州大道宋村路口因车流量大、无信号灯,早晚高峰常发生抢行事故,启用后未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在长安大道茉莉花大道路口等事故易发段,增设10块“大车右转必停”警示标志,通过语音提示、电子抓拍,倒逼货车减速。修复长安大道、茉莉花大道等重点路段中心护栏约10公里、防撞桶200个、反光柱500余根,升级夜间反光效果。“现在开车路过,心里踏实多了!”经常在横州至南宁间跑货运的司机宋师傅说,“装了信号灯后,再也没见过抢行的车了。”
暖心为民:宣传+救助+解纷,让警民关系“暖起来”
“骑电动自行车要戴头盔,酒驾不是‘小事’!”9月以来,横州交警紧扣“五进”(进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机关)主线,把安全课堂搬到群众身边:农村大喇叭每天早中晚播放方言版安全提示,村口宣传栏贴满“事故案例漫画”;企业车间里,交警带着司机模拟“醉酒驾驶”演练,讲解“大货车盲区”;校园课堂上,民警用三轮车模型模拟“接送学生”场景,通过互动讲解违法载人的危险性;机关单位里,一场场“文明驾驶承诺签名”活动传递责任……
比“宣”更暖的,是“救”与“解”。9月3日清晨,城区交管中队辅警邓能涛、马光延巡逻至茉莉花大道路段时,发现一辆小型厢式货车与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骑车女子连人带车被卡在货车底。两人一边呼喊群众帮忙抬车,一边拨打120。“大家一起用力!”邓能涛弓着腰喊道。5名群众合力将车抬起,女子被救出时已脸色发白,转危为安。
7月12日,六景中队接到良圻上帽村村民报警:70岁的黄阿公骑电动自行车与对向小车发生“无接触事故”——小车变道时未减速,黄阿公急刹摔倒,手部骨折、车辆损坏,小车司机黄某查看后离开。民警调取监控还原经过,联合村委会找到黄某。黄某起初很抵触。民警拿出监控视频,耐心解释“无接触事故”认定依据,最终黄某认可了责任认定意见,并与黄阿公达成赔偿协议。
护送受伤的摩托车手去医院,帮果农扶车换轮胎……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把“警察”二字写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来源:南宁政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