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全国“敬老文明号”与“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名单,静安区业余大学、静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静安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3个集体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静安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科二级主任科员邓又佳、静安区
10月29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全国“敬老文明号”与“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名单,静安区业余大学、静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静安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3个集体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静安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科二级主任科员邓又佳、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部主任赵文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支部书记兼家医团队长叶陈芳3名个人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这些集体与个人深耕为老服务领域,用创新举措与温情坚守,为银龄群体编织起覆盖生活、司法、健康等维度的幸福保障网。
全国“敬老文明号”
以集体力量筑牢为老服务根基
静安区业余大学
学校深耕“智慧助老”领域,直面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2023年起,学校组建课题调研组深入社区,总结老年人数字技能初、中、高三个层级标准,编制《静安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标准指南》,还推动出台《静安区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两年行动计划(2024—2025)》等三项长效机制,从政策、人才、资源层面为智慧助老提供保障。
针对老年人“学得慢、忘得快”的特点,学校每年开展数十场数字化教学培训,覆盖百余名教师与志愿者,创新推出语速慢、步骤慢、复习慢的“三慢教学法”。
此外,学校打造“静安学习网”“e读静安”小程序、“乐学静安”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学习平台,上线4596门课程、6852个视频、4万册图书,开发5个市级智慧学习场景,开设基础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申程打车”“随申办挂号”等实用技能,70多岁的阿婆靠课上所学的一键叫车挽救突发心脏病的老伴;进阶课程则让76岁的徐阿姨从“手机小白”成长为抖音博主。
2022年至今,学校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878场,培训1.5万余人次,配送实体资源近2万份,让智慧服务触达每个角落。
静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
静安法院聚焦“全流程”领域,首次将“观护”概念引入涉老审判工作,创新“四化”模式,将人性化、精细化、特殊化的司法护老理念融入立审执办案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打造立体多维的涉老案件全流程观护机制。
法院将涉老审判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率先成立由院长牵头负责的涉老案件工作办公室,搭建“1+3+X”工作体系,即制定1个符合区情及法院实际的涉老审判工作办法、出台3项配套实施细则、形成若干份办理类案的操作指引。
立案阶段根据老年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实际诉求、健康状况等情况,标注“红、黄、绿”三色标签;审判环节予以差异化关注与针对性处理,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灵活运用上门开庭、社区开庭等方式;执行阶段,提供定制式最优执行方案,优先处理赡养费、医疗费案件,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此外,法院升级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提供口头立案、上门立案“绿色通道”,设立全市首家适老化法庭,增设扶手、防滑地板,配备放大镜、扩音器。持续打造“法暖夕阳”特色品牌,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培育,联合街道“银发盾牌”志愿项目,法官下沉社区化解纠纷,涉老案件调撤率超60%。同时,每年发布涉老审判白皮书与典型案例,开展300余场普法活动,30余场巡回审判。
静安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该中心围绕医疗、养老、文化“三件大事”,相关敬老爱老助老服务连续3年满意度达到100%,对外组织开展涉及相关内容活动逾50场次,辐射人数超7000人次。
中心落实“七必访”“7×24小时重大病联络”等制度,为重点对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年开展体检、疫苗接种、健康讲座,优先为失能、高龄、独居、空巢等军休银龄人员提供服务,畅通就医绿色通道,还为重点对象免费安装“安康通”“一键通”并全额支付年费。
在养老服务上,中心将军休银龄老人纳入街镇数智化管理网络,在机构建立智慧康养服务中心,开发应用“互联网+军休干部养老”服务模块,引进康复训练、安全监护设备,打造“智慧+运动+健康”的运动健康之家。
2024年,中心获批全市首批区级军休老年大学,开设钢琴、茶艺、烘焙等30项课程,年开展教学活动逾400场,利用“有声图书墙”“学习强国”等平台打造“指尖课堂”,组织摄影采风、重阳金婚庆典等活动;组建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军休讲师团,3年开展义诊、红色宣讲逾70场,受益群众超万人,助力军休老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以个人微光汇聚敬老暖流
静安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科二级主任科员 邓又佳
在静安区,由邓又佳牵头搭建的长护险AI智能服务质量跟踪系统,正悄然成为万千居家老人的“数字守护神”。该系统采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AI技术,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全程可追溯、质量可跟踪,确保了服务“做得真、时长达”。
2023年,邓又佳进一步推动“主动健康”服务,为全区2万余名失能老人提供免费体征监测,涵盖体温、血压、尿酸等项目,数据实时同步至家属手机,80多岁黄老伯感慨道:“这就像‘健康小闹钟’,提醒我关注身体,女儿也能随时了解我的情况。”该项目获2024年全国智慧医保大赛三等奖。
面对护理员操作新设备困难的问题,邓又佳编写通俗操作指南,组织专项培训;得知护理员渴望提升技能,他主动对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完善的护理员职业发展体系,2023年至今,静安区中高级护理员占比突破50%,打造出一支专业稳定的照护队伍。
在梳理医疗救助数据时,他发现部分孤寡、高龄老人因申请流程烦琐未享受救助,便带领团队打通医保、民政、医院等部门数据壁垒,在全国率先推出医疗救助“免申即享”系统,符合条件的老人看病后无需申请即可自动享受待遇,该创新获2024年全国医保经办系统“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二等奖。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部主任 赵文蔷
赵文蔷,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为数不多的全国高级社工师,也是一名坚守安宁疗护领域的“心灵止痛师”。从业14年来,她和团队共陪伴3000余名临终患者平安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赵文蔷始终关注临终患者的“社会属性”,帮老人撕下“疾病标签”:为临终夫妻策划结婚纪念仪式,陪101岁老人度过最后一个生日,与76岁老人坦诚沟通病情真相,还为丧亲后独居的家属提供长达半年的哀伤辅导。曾有一位40多岁的肺癌晚期女患者,格外担心5岁儿子小宇因自己离世留下心理阴影,赵文蔷发现小宇在病房角落不知所措,便带他到活动室搭积木,用绘本《当鸭子遇见死神》化解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还鼓励小宇制作橡皮泥小动物送给妈妈,引导母子拥抱告别,让孩子留下温暖回忆。
赵文蔷还联动学校、儿童福利院开展志愿活动,组织中学生向老人倾诉生活困惑,老人用人生阅历解答,孩子则帮老人完成心愿,让老人重拾价值感。为推动社会正视死亡,她牵头开展“圆满人生生命教育计划”公益项目,招募志愿者2700余人,向近万名社会大众普及理性生命观,打破“死亡禁忌”。
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支部书记、家医团队长 叶陈芳
叶陈芳扎根基层近十年,签约服务2350位居民,用专业与真诚成为居民信赖的“健康管家”。
平日里,叶陈芳24小时在线响应居民需求,曾深夜指导高热患者合理用药,避免病情恶化;为独居、残疾、终末期需安宁疗护的患者建立家庭病床,还开展养老院“五床联动”,定期上门监测慢性病并调整治疗方案。益福养老院的脑梗偏瘫患者龚阿婆,在叶陈芳协调的康复团队三年上门服务下,肌力显著改善,家属满是感激。
在慢性病管理上,叶陈芳主导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联合上级医院形成“社区全科——二、三级医院专科”慢病管理模式,主持区卫生健康委社区专项课题,探索糖尿病分级诊疗实践,她签约65岁以上重点人群1608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超800人,重点人群组合内就诊率达75%,分级诊疗转诊率达2.74%。她还持有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上海市安宁疗护培训证书等,全方位开展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工作,获2024年静安区家庭医生团队技能暨上海市“谢谢侬”医生团队风采展示优胜奖。
作为团支部书记,叶陈芳组织青年医生拍摄《痛风侠大战隐形刺客》等科普视频,播放量短时间破万;带领团员青年与皮肤科医院团支部结对共建,将专科服务送进社区,2023年获评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优秀团干部,2024年当选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
从集体到个人,静安的“全国敬老明星”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用责任与温情为银龄群体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让敬老爱老助老的风尚在静安持续传递,为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注入“静安力量”。
记者:彭旭卉
编辑:陈攻
封面图: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静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