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提出小淮海,却在刘伯承助攻下演变决战,最终打到蒋介石下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7:29 1

摘要:按照解放军的作战惯例,部队历经高强度攻坚巷战,本应转入休整补充阶段。但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却在战役结束当天,完成了一份题为《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的电报草稿。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正式结束。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0.4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等高级将领23人。

按照解放军的作战惯例,部队历经高强度攻坚巷战,本应转入休整补充阶段。但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却在战役结束当天,完成了一份题为《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的电报草稿。

这份电报,是他自豫东战役后持续酝酿三个月的作战构想的首次具体化,这也是淮海战役的初稿。但需要明确,这个计划的“淮海”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淮海战役的全部。此时粟裕所构想的“淮海”中的“淮”指淮阴、淮安,“海”指海州。

粟裕的核心考量就是围绕徐州以东的新安镇、淮阴区域进行作战。这里是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的东侧防御屏障,也是连接华东解放区与苏北根据地的战略节点,这就是最初的作战计划,也为后来人称为“小淮海”。

在9月24日的电报中,粟裕清晰规划了战役两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第2、11、12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

第二阶段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最终目的是歼灭两淮、海州地区敌十几个师,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并为将来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此这一初始计划作战范围局限于苏北、苏中地区,计划由华东野战军单独执行,本质是一场服务于渡江准备的局部作战。

1948年9月24日19时,粟裕的电报发往中共中央军委。9月25日,毛主席复电答复,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

复电中最关键的调整,是将战役首战目标从粟裕最初设想的“夺地”转向“歼敌”,所以毛主席专门指出,粟裕他们的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这里的“黄兵团”,即国民党军第七兵团,由黄百韬率领,当时驻守新安镇,下辖第25、44、63、64、100军共5个军10万余人,是徐州东侧最突出、最孤立的重兵集团。

10月11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进一步将战役细化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方针中特别强调以一半以上兵力担任钳制、阻击和打援任务,沿用的是华野在济南战役中成熟的“攻济打援”战术,但此时的部署仍局限于华东野战军内部,而刘邓中原野战军的任务仅为在郑州、开封一带牵制孙元良兵团,不使其东援,尚未涉及两大野战军的战役协同。

10月31日,粟裕结合辽沈战役胜利后全国战局变化,向中央军委发出一封关键电报,主动提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这里的“陈军长”即陈毅(时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邓政委”即邓小平(时任中原野战军政委)。

粟裕在回忆中解释,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南线兵力虽仍占优,但士气低落,若中野能加入作战,可形成南北夹击,战役规模必然扩大,统一指挥是避免协同漏洞的关键。

11月1日,中央军委复电批复,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望粟谭遵令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这一决策,标志着淮海战役从“华野单独作战”向“两大野战军战役协同”的关键转折,为后续“大淮海”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指挥基础。

1948年10月中旬,刘伯承在豫西指挥中野第2、6纵队作战时,已通过情报察觉国民党军可能调华中部队东援徐州。

据《中原野战军战史》记载,10月15日,刘伯承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分析:白崇禧集团有将黄维兵团调往徐州的迹象,若此,华野围歼黄百韬将遇阻力,中野需提前准备牵制方案。

此时蒋介石尚未召开10月24日的南京军事会议,刘伯承的预判比国民党军正式部署提前了9天,展现出极强的战略洞察力。

为应对可能的东援,刘伯承当即制定“双线牵制”计划:一方面,指挥中野第2、6纵队在南阳附近频繁机动,同时令豫西军区武装袭扰华中重镇孝感,制造“解放军欲攻武汉”的假象。

另一方面,电告中央军委:白崇禧与蒋介石矛盾深重,其核心诉求是保华中,可利用此点牵制黄维侧翼。

10月2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正式下令黄维第十二兵团东援徐州,白崇禧果然如刘伯承所料,以华中防务空虚为由,强行扣留了原定协同黄维东援的张淦第三兵团,使黄维兵团沦为孤军。这一结果,完全印证了刘伯承10月中旬的预判。

11月1日,刘伯承根据华野即将发起战役的情报,进一步调整部署:决定提前发起对宿县的攻击,以攻代牵,切断徐蚌线,既阻徐州之敌南逃,又断黄维东援之路。

他在给陈毅、邓小平的电报中强调,宿县为徐州、蚌埠联系之枢纽,攻占宿县,可使淮海战役从局部作战转为决战,此乃全局关键。

11月6日,华野按计划发起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开始向西撤退;同日,刘伯承令中野第3纵队星夜向宿县开进,第4、9纵队负责阻击黄维兵团,形成“攻宿县、阻黄维”的双线作战格局。

11月8日,黄维兵团摆脱中野第4纵队的初期阻击,沿平汉路向东急进。刘伯承立即电令中野第2、6纵队尾追黄维兵团,每日以小股部队袭扰,迟滞其行军速度,不求歼敌,只求拖延;同时令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率地方武装在洪河、颍河沿线构筑三道防线,炸毁桥梁,埋设地雷,务必使黄维每日前进不超过20里。

黄维部队在东进途中,每日都遭到解放军袭扰,桥梁多被炸毁,不得不派兵修复,行军速度严重迟缓,原定7天抵达徐州,结果用了12天。也正是这12天的迟滞,为华野合围黄百韬兵团赢得了关键时间。

11月12日,中野第3纵队抵达宿县外围,完成包围。国民党守军为第14兵团孙元良部的第125军,依托宿县高大城墙和环城碉堡群,宣称“可坚守半月”。

11月15日17时,中野发起总攻:第3纵队8旅23团采用“坑道爆破”战术,在城墙下埋设300公斤炸药,炸开10余米宽的突破口;第9纵队26旅则从东门发起佯攻,牵制守军兵力。至11月16日凌晨3时,宿县全城解放,全歼守军1.2万余人,生擒国民党津浦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张绩武。

此战彻底切断了徐蚌铁路,将徐州“剿总”刘峙集团与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割裂,使徐州守军陷入“瓮中之鳖”的绝境。刘伯承在战后总结中指出,从10月预判黄维东援,到11月攻占宿县,中野的行动始终围绕牵敌、断敌展开,最终推动淮海战役从局部作战升级为南线决战。

11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遇重要问题,由常委临机处置,不必请示。

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赶赴安徽萧县蔡凹村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与粟裕、谭震林召开总前委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先歼黄维,再歼杜聿明”的战役方针至此,淮海战役正式从局部作战升级为南线决战,即后世所称的“大淮海”。

淮海战役发起时,国民党军在徐州及周边地区集结了80万兵力,包括5个兵团(第2、7、12、13、16兵团)、3个绥靖区(第3、4、9绥靖区),配备作战飞机295架、坦克215辆、各类火炮6000余门。

解放军参战兵力为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36.9万人、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14.3万人,加上冀鲁豫、豫皖苏等地方武装共约60万人,仅配备各类火炮1500余门,无空中支援,在装备和兵力上均处于劣势。

解放军的第一阶段,主要以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徐东阻击铸防线为作战目标。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计划发起攻击,兵力部署明确为。

左翼突击集团:由第1、6、9纵队和苏北兵团第2、11、12纵队组成,从新安镇北侧迂回,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

中央突击集团:由第4、8纵队组成,直攻新安镇核心阵地。

右翼阻击集团:由第7、10、11纵队组成,在徐州以东的侯集、大许家一线,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

11月8日凌晨,关键转机出现: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均为我党地下党员)率部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

起义部队原本负责防守运河防线,其倒戈直接使徐州东侧门户大开。黄百韬察觉危险后,立即下令兵团向徐州撤退,但因第63军被起义部队牵制,未能及时跟上,兵团主力在运河东岸陷入混乱。华野左翼突击集团抓住这一机会,加速推进,于11月11日将黄百韬兵团主力4个军(第25、44、64、100军)合围于碾庄圩地区。

碾庄圩是苏北平原上的村落集群,黄百韬利用当地土圩子、水壕构建了“子母堡+交通壕”的防御体系,每个村落都形成独立据点。华东野战军最初采取“猛打猛冲”战术,因缺乏重武器支援,伤亡较大。

据《华东野战军战史》记载,11月12日第4纵队在攻坚碾庄圩外围村落时,单日伤亡达1200余人。粟裕迅速调整战术,命令各纵队“停止强攻,展开近迫作业,挖壕沟逼近敌阵”:战士们夜间隐蔽作业,白天依托掩体防御,仅用3天就挖出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将阵地推进至敌前沿50米处。

11月19日17时,华野集中300余门火炮发起总攻,至11月22日黄昏,碾庄圩被彻底攻破,黄百韬在突围中毙命,第七兵团10万余人全部被歼。

在围歼黄百韬的同时,徐东阻击战也打响了。国民党军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共16万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东驰援。

华野第7、10、11纵队在宋时轮、刘培善指挥下,依托村落构筑三道防线,提出“寸土不让,死守到底”的口号。在大许家阵地,第10纵队28师83团官兵连续击退敌军12次冲锋,团长邢永生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全团最后仅剩30余人仍坚守阵地。

此战历时10天,敌军付出3万余人伤亡的代价,仅前进不足20公里,只能看着黄百韬兵团覆灭。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蒋介石急令黄维第十二兵团加速北进。黄维兵团于11月19日开始向徐蚌地区开进,22日进至宿县西南的南坪集,与中野第4纵队发生激战。

11月25日,刘伯承抓住黄维兵团孤军冒进的时机,指挥中野各纵队完成合围,具体部署为:

中野第4纵队在南坪集正面阻击,吸引黄维兵团主力;

中野第1、2纵队从西北方向,第3、6纵队从西南方向,第9纵队从东南方向,华野第7纵队从东北方向,同时向双堆集收缩,将黄维兵团12万人围于东西不足10公里的狭小区域。

双堆集是由十几个村落组成的平原地带,黄维依托美式装备构建立体防御:以坦克、装甲车在外围组成机动火力点,内部修筑密集的子母堡,堡与堡之间用交通壕连接。

中原野战军当时缺乏重武器,每门炮平均只有20发炮弹,面对敌军的坦克和子母堡,强攻根本没用。刘伯承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以土制洋”的综合战术:

1. 近迫作业:全军展开交通壕挖掘,夜间作业、白天隐蔽,将阵地推进至敌前沿50米内;

2. 爆破攻坚:组织“爆破小组”,携带炸药包抵近摧毁敌军子母堡;

​3. 夜暗突袭:利用夜间和雾霾天气,发起突袭,减少敌军火力优势;

​4. 火力集中:将有限的火炮集中使用,对敌军核心据点实施精准打击。

11月27日,黄维组织4个师发起突围,担任前锋的第110师师长廖运周(中共地下党员)早已与中野接洽,率部5000余人顺势转入中野阵营,敌军突围计划彻底破产。此后,黄维兵团粮弹日益短缺,全靠空投补给。但兵团日均空投粮食不足5万斤,仅能满足部队需求的1/10,士兵开始以马肉、树皮充饥。

12月6日16时,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第3、13纵队的配合下,发起总攻:中野第4、9纵队从东面,第1、2纵队从北面,第3、6纵队从南面,华野第3、13纵队从西面,同时向双堆集核心阵地发起攻击。

至12月15日24时,黄维兵团12万余人全部被歼,黄维本人被俘,第18军军长杨伯涛被擒。此战中,中原野战军伤亡3万余人,实现了对国民党军南线精锐的致命打击。

黄维兵团覆灭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此时刘峙已逃往蚌埠)率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共30万人,于12月1日弃徐州西逃,企图绕开中野主力,经永城南下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

粟裕察觉后,立即命令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展开“多路追击、平行拦截”。

东集团:第1、4、9纵队,沿徐州至永城公路追击;

​北集团:第3、8、10纵队,从徐州西北方向迂回,切断杜聿明集团向商丘的退路;

​南集团:第2、11、12纵队,从徐州西南方向追击,防止敌军向蚌埠逃窜;

预备队:第6、7纵队,在永城以北待命,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12月4日,华野各纵队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完成合围,将杜聿明集团30万人困于东西10公里、南北5公里的狭小区域。

此时,平津战役已正式打响(1948年11月29日发起),中央军委为避免国民党军华北集团南逃,于12月11日电令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开展政治攻势,待平津战役部署完毕后再歼敌。

华野随即展开大规模“攻心战”,每日通过广播宣读毛主席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向敌阵投放传单120万份、劝降信50万封;利用缴获的国民党军电台,播放《白毛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瓦解敌军士气;组织国民党军战俘喊话,讲述解放军优待政策等。

当时陈官庄地区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国民党军粮弹断绝,士兵饥寒交迫,逃亡现象日益严重。据华东野战军统计,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先后有1.4万余名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其中包括第5军第45师师长崔贤文等校级以上军官87人。

1949年1月6日16时,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在300余门火炮的掩护下,东、北、南三个集团同时向陈官庄核心阵地发起攻击。第4纵队首先突破敌军防线,攻占李弥兵团指挥部所在地青龙集;第9纵队随后攻克邱清泉兵团指挥部所在地陈官庄。

至1月10日下午4时,杜聿明集团30万人全部被歼,杜聿明在突围中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仅李弥化装潜逃。

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共歼敌55.5万余人,其中生俘32.03万人,击毙17.11万人,起义、投诚6.36万人。

该怎么形容这样伟大的大胜利呢?淮海战役胜利,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的消息传到南京,总统府内一片死寂。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徐州决战失败,匪势益张,江北已无完整之兵团,人心惶惶,大局已去,唯有暂退,以图后举。

11天后,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引退声明,原文节录为:本人因健康原因,不能继续视事,决定自即日起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月21日下午4时,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离开南京,前往浙江奉化老家。

我军一路高歌,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宣告覆灭。

来源:历史梗懂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