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人有好报”这五个字,小时候听腻了,长大后却像过期鸡汤,谁端出来谁尴尬。
“好人有好报”这五个字,小时候听腻了,长大后却像过期鸡汤,谁端出来谁尴尬。
可前阵子刷到一条新闻,深圳一家做传感器的小老板,疫情最凶那会儿把自家专利无偿开放给三家口罩厂,结果今年政府专项补贴到账:2.4亿。
评论区一水儿的“卧槽,这回报率”。
我突然意识到,不是善良没用,是没人告诉你它怎么“变现”。
先说招聘。
阿里去年出的《年轻人公益报告》里藏着一句大实话:85%的中小企业主,筛简历时会把“持续做公益”当成隐形加分项,同条件下直接插队。
别误会,他们不是在找圣人,是赌一个概率——能坚持一年给流浪猫狗送粮的人,大概率也能坚持给甲方改方案到三点。
情绪稳定、耐造、还自带公关滤镜,老板精着呢。
再说圈子。
哈佛那边跟踪了七千多人,发现常年行善的家伙,人际网络质量比普通人高47%。
翻译成人话:你帮过的人,关键时候真帮你。
我前同事阿May,周末去孤儿院弹吉他,去了四年,去年她想跳槽,群里一吆喝,孤儿院某志愿者的表哥直接内推,年薪翻三倍。
她事后感慨:“原来吉他才是我的简历。
”
勤奋这块,数据更扎心。
领英刚发的《2024职场趋势》里,每周自学超10小时的人,晋升概率高三倍。
注意,不是“加班”是“自学”。
我表弟在字节做审核,每天五点爬起来学Python,六个月后跳去AI标注组,工资涨60%。
他说早上脑子干净,学东西像拿砂纸磨锈,一磨就掉。
脑科学也背书:晨型人坚持半年,工作效率飙65%,说白了就是老板还没上班,你已经把bug修完了,他不升你升谁?
有人嫌励志故事太卷,那就看“反内卷”的。
抖音上那个张玉滚,三十年守着黑虎庙小学,一根扁担把教材挑进山。
教育部今年把他写进德育教材,评论区却有人酸“穷感动”。
可人家去年评上副高职称,国家津贴每月多三千,娃们轮流给他寄山货,冬天腊肉挂一阳台。
你说他图啥?
图个“心里不空”。
中科院最新研究说,青少年每周写一次感恩日记,抑郁率降一半。
感恩不是鸡汤,是心理疫苗。
再说点玄的。
清华社科学院去年提出“精神风水”——家里长辈如果把“守信”挂嘴边,后代混得好的概率飙到68%。
我老家隔壁卖烧腊的黎叔,三代人守着“缺斤少两天打雷劈”的祖训,孙子去年考上港大金融,全家移民。
走之前黎叔请街坊吃烧鹅,醉醺醺地说:“我家没祖坟,祖坟就是这句话。
”
所以别急着嘲笑“好人好报”,它更像延迟满足的长期理财,年化收益看不见,但复利吓人。
你当然可以选“精致利己”,只是别忘了,简历可以造假,朋友圈可以分组,但深夜失眠时,你骗不了自己。
最后一句话:想试的,今晚就可以开始——把明天闹钟往前拨四十分钟,醒来先写三件值得说“谢谢”的小事。
坚持一个月,如果没变化,回来骂我,我认。
来源:优雅画板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