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这座电影与文学交织的城市,第二届「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再次启航。这个独特的计划,汇聚了来自文学、影视、戏剧等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寻找文学与影像的交汇点。如今,十位慧眼推选人齐聚,他们是文字的炼金师,也是光影的解语者,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青鸟”的起飞助力
在上海这座电影与文学交织的城市,第二届「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再次启航。这个独特的计划,汇聚了来自文学、影视、戏剧等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寻找文学与影像的交汇点。如今,十位慧眼推选人齐聚,他们是文字的炼金师,也是光影的解语者,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青鸟”的起飞助力。
阿乙
阿乙的小说像是从现实的缝隙里生长出来的锋利之花,冷峻、精准、带着存在主义的荒凉感。他笔下的世界少有温情,却极具穿透力。作为短篇小说的高手,他敏锐地捕捉到人性的幽暗部分,让文字有了电影般的黑白质感。
蔡骏
从悬疑文学第一人,到跨界影视创作,蔡骏的作品总能让读者陷入关于真相与命运的思辨中。《谋杀似水年华》《镇墓兽》等作品不仅畅销,也成为视觉化叙事的绝佳样本。他懂文学,也通影像,是故事跨界转化的典范。
陈妍希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青春记忆,到舞台剧《镜花水月》的诗意探索,陈妍希始终在角色与自我之间寻求新的可能。她的表演细腻而真诚,对情绪的把握极具导演的敏感,这次以慧眼推选人身份加入,也让“青鸟”多了几分柔软的视角。
海飞
海飞是一个能把时代写进故事的人。他的文字里有江南的烟雨,也有国家与命运的厚重感。《惊蛰》《苏州河》等作品兼具文学深度与影视质感。作为编剧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他知道怎样让文字更接近镜头。
刘畅
刘畅的创作总带着先锋戏剧的野性与诗意。从阿那亚戏剧节到“黑猫剧团”,他习惯用身体与空间对话。导演《4:48精神崩溃》《维纳斯日记》时,他关注人心的裂隙与精神的边界,这种感性直觉,让他在辨识“青鸟”的时候,更能看到新导演的潜质。
路内
路内的文字,以一种近乎手记的方式讲述青春与时代。他的《少年巴比伦》里有笑、有痛、有不舍的光阴气息。他的语言看似随意,却极有节奏感,仿佛镜头跟随跳跃的思绪移动,是最贴近电影语言的小说家之一。
李少红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重要代表,李少红始终坚守个人风格:浓烈的色彩、女性的力量、诗意的叙事。她拍出了《大明宫词》的雍容与《红粉》的孤独,也让“女性目光”成为中国影像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她的加入,是“青鸟”最具导演智慧的支点。
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秦海璐对表演与创作的理解始终深刻。《钢的琴》《拂乡心》里的真挚,让人看见她对人物的爱与敬意。她兼具温度与理性,熟悉剧本结构,也懂演员的表达,是文学与电影之间最佳的桥梁人物。
藤井树
作为制片人与影评人,藤井树始终在打磨影视与故事的质感。《七月与安生》《柳浪闻莺》《灰烬重生》等作品都有他低调却精准的身影。他善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对年轻创作者来说,他是一位懂梦、也懂市场的向导。
田耳
田耳的小说像风,吹过风蚀的土地,带着一种辽阔的孤独与顽强。《天体悬浮》《风蚀地带》让读者看到他对文字的雕琢与想象的自由。他的作品常被改编,也最具影像化潜力。他擅长从平凡中提炼出诗意与力度,是“青鸟”精神的体现者。
十位慧眼推选人,十种不同的能量,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却在此刻汇聚在同一片天空下。他们将以各自的经验与审美,为那些有志从文学跨越到影像的作家提供启发与方向。
“青鸟”,是一种象征——代表梦想、可能与未知的飞翔。作家之路与导演之路的交汇,并非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更像是一场重新学习“看”的过程。慧眼推选人们或许正是那双引导视线的眼睛,他们懂文字的温度、影像的节奏,也懂创作中那份孤独的坚持。
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从来不只是改编与被改编的关系,而是一种彼此呼应的成长。每一次小说的落笔,或许都在等待一场镜头的点亮;而每一次电影的闪光,也在呼唤文字的根源。第二届「青鸟」计划汇聚各方力量,恰恰让这种呼应成为可能——在这里,文字有机会变成光,故事有机会变成梦。
当196份作品静静地摆在十位推选人面前,他们将用审美、用判断、用心识别那只正在羽化的“青鸟”。这或许正是文学与电影最动人的时刻——既是选择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
“青鸟”飞起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作家成为导演的梦想,更是文学与影像,共同振翅的未来。(来源网络)
来源:请叫我张胖子
